网友提问:
曹操见疑于荀彧,送了他一个空食盒,荀彧死于君幸食吗?
优质回答: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关于荀彧之死,其实也算是个谜团了。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荀彧后期已经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和宠爱,而原因则正是因为荀彧与汉室之间的亲密关系。荀彧之死和曹操是脱不开干系的。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 逐渐失宠的荀彧
荀彧在曹操军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是曹操军中从开始都后来都十分重要的谋士之一,荀彧最大的作用是充当了曹操与汉室之间沟通的桥梁,并且帮助曹操稳固内政、安抚汉室。
但是说实话,荀彧虽然是曹操的臣子,但是在他心中一直都是忠诚于汉室的。在曹操尚且表现出对于汉室的尊崇之心的时候,荀彧非常愿意为曹操效力,因此此时的曹操还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汉臣”。因此当面临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逐渐转向“汉贼”之后,荀彧便开始想办法制止曹操这种行为。
在建安十七年的时候,董昭等人认为曹操丰功伟绩,应该被封为国公,准备九锡之物,以表彰曹操的功劳。但是荀彧却明确地表达了反对意见,据记载: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认为吧,曹操一开始大兴义兵,本来的目的是单纯地想要驱除董卓,兴复汉室。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了,就应该谨守臣子之道,做一些功成名退的事而不应该趁机邀功。
这件事情让曹操心中非常不满,因此他也逐渐对荀彧的态度和忠心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说实话,个人认为凭借荀彧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智慧,这个时候荀彧大体上也明白了曹操想要的是什么了。荀彧也明白汉室衰败的大局已定,根本不是几个人能够挽回的,但是荀彧依然愿意去为了汉室的这些事情去打拼,虽然最后结果可能就是给衰弱的汉室留下最后一块“X”吧。
在《献帝春秋》中,也记录了意见曹操与荀彧之间的冲突之时,就是说伏皇后与父亲伏完之间通信,说曹操杀董承一事,之后献帝将这封书信给了荀彧看,荀彧便对曹操产生了意见。此后曹操知道了这件事,也对荀彧产生了一定的猜测。此后两人又因为另外一些事情起了争执。最终的结果是“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
曹操的报复来得及快,当时曹操去征讨孙权,上表说让荀彧去劳军,然后趁机将荀彧留在南方不让他回来了,此后荀彧因为疾病留在了寿春,最后忧患而死。
曹操这个举动,很明显就是为了削弱荀彧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我猜测此时的曹操心中,已经将荀彧视为了汉室的重要臂膀之一,曹操心中认为只要将荀彧赶出朝堂,汉室的势力便会大大衰减,进而减少对于自己的影响。但是曹操又不能说一下子杀掉荀彧,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荀彧“流放”,然后逐渐减少荀彧的影响力。
说实话,对于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不太像是一种典型的君臣关系。我认为反而汉献帝与荀彧之间才是君臣关系,而曹操与荀彧之间更像是一种朋友与合伙人的关系一样。我想这种并不明确的君臣关系也是最终导致荀彧之死的重要原因吧。
二、 荀彧之死的原因
关于荀彧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荀彧自杀说,第二种说法是荀彧病死说。
荀彧自杀说
荀彧自杀说的说法记载在《魏氏春秋》之中,在这种说法之中,曹操当时给了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这个食盒之后发现这个食盒是空的,于是吃毒药自杀。食盒之中空空如也,曹操的意思便是让荀彧自行了断。
这种说法听起来比较有戏剧性和冲突性,因此也被罗贯中写进了《三国演义》之中,作为解释荀彧之死的桥段。但是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其情节过于戏剧性,因此可信度不高。我觉得曹操此时已经将荀彧发配到了南方,荀彧在朝堂之中已经很难说上话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荀彧几乎是对曹操没有什么大的威慑力了,因此曹操没必要杀掉荀彧,更没必要用这种很容易给人落下口舌的方式去X荀彧自杀。个人更偏向于第二种死法,荀彧病死说。
荀彧病死说
在这种说法之中,曹操军队到了濡须口,而荀彧则因为疾病留在了寿春城,最后荀彧“以忧薨”。可见荀彧最初是生病,这一点可以理解,荀彧是个北方人,此前没有来过南方,这个时候到了南方还是长住,自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之后荀彧因为忧虑而导致了自身的病情加重,最终病死。
荀彧的忧虑一方面是来自于自己被曹操带到了南方,以后就帮不上汉献帝的忙了,因此荀彧为汉室的前途而忧虑;另一方面荀彧也为自身的命运而忧虑,他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可能就是死路一条了,因此忧虑。
荀彧死后,寿春有人去告诉了孙权,说是曹操让荀彧去杀伏皇后,荀彧不肯去,因此自杀了。孙权便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刘备,刘备非常气愤,大骂曹操“老贼”。关于这条说法,裴松之在注释中予以了反驳,认为这是对于荀彧人格的侮辱,我认为也是有问题的。
在这种说法之中,荀彧最初因为水土不服得病,加上常年操劳,身体健康欠佳,对于汉室与自身的忧虑等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荀彧最终在寿春病逝。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妥帖的。当然,在此时曹操有没有利用一些手段去可以增加了荀彧的自身压力?这些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认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三、 总结
因此综上来看,荀彧之死与曹操是脱不开干系的。荀彧之所以要死,正是因为他对于汉室的效忠之心高于了对曹操的效忠之心,这是曹操绝对不能容忍的,因此荀彧便必须要死,不死也要被曹操给远离政治中心。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荀彧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名气很大。而且,从建安元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昌后,荀彧就一直担任尚书令一职,相当于秘书。
曹操每次出征。朝廷里的日常事务都交给荀彧。而且在外有了问题,也会写信回去问荀彧,其作用和随军的郭嘉、贾诩一样。
第一种说,忧郁而死
曹操要自立魏公,由董昭去咨询荀彧,想让荀彧领衔提出封公X的议案。
但是荀彧反对曹操立魏公。是从“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彧这话表面是对董昭等人说的,但以他之聪明睿智,不会不知道封公X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议,实际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彧”,也实际上是代替曹操来打探,所以他这话其实是说给曹操听的。但为了留有余地,他装作不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听了这话以后能打消念头,阻止董昭他们的行动。
然而曹操早就铁了心,哪里肯听?结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为光火,《荀彧传》的说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曹操很生气,决定暗中除掉这个绊脚石。正好这时要南征孙权,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彧到谯县劳军,趁机把荀彧扣在军中,以侍中兼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丞相军事”,实际上是免掉了他尚书令的职务。荀彧随军来到寿春 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
荀彧的死有两种说法。一是忧郁而死,前而已经解释,一种是被迫自杀。
后一种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食盒里面是空的,于是荀彧就服毒自杀了。
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曹操为什么最后会闹到这个地步?
根据《献帝春秋》的故事。这故事说,建安五年,车骑将军董承因“衣带诏”一案被杀死,伏皇后便给父亲伏完写信,哭诉曹操杀了董承,自己的夫君十分怨恨。伏完收到这封信就拿给荀彧看。荀彧看了虽然非反感,却又一声不吭。
后来伏完的小舅子樊普把密封了交给曹操,荀彧又急着向曹操提出嫁女儿给皇帝的建议。曹操说,宫中已有皇后!怎能再嫁女儿给皇上?本人位居丞相靠战功而不需要靠裙带。
荀彧说,伏皇后无后,又本性凶残,她在给伏完的信中恶毒攻击丞相,可以因此废了她!曹操说,有这事足下怎么不早说? 荀彧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连连认错谢罪。结果“太祖以此恨彧”。
这故事不太真实。裴松之就说就算是很平常的人也不会这么干,更何况是荀彧,怎么会干这种事。另一方面从年代计算也无法吻合,董承“衣带诏”案发生在建安五年正月,杀伏皇后一事,则在发生建安十九年十一月。两件事间隔将近十五年,一封信瞒不了那么久。荀彧建安十七年底就死了,应该在什么时候跑去和曹操讲这件事?至少也在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之前。那么,曹操又为什么要过两年才杀伏皇后?
所以,不但荀彧这故事是假,就连董承“衣带诏”案和伏皇后书信案,都很可疑。“衣带诏”一案的可疑 ;
所以,曹操见疑于荀彧,送了他一个空食盒,荀彧死于君幸食不成立!
荀彧与曹操的分歧
荀彧其实早就和曹操有分歧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X了冀州牧,原来属于袁绍的冀州姓了曹。这时,就有人建议,说应该恢复古代的九州制度,这样冀州的地盘就大了。因为按照古代所谓“九州”的建制,并州和幽州两个州,司州的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四个郡,就都得划归冀州。曹操一听就动了心,然而荀彧反对。当然,荀彧这次反对,主要是认为这样做对曹操不利。
据《三国志》本传,荀彧对曹操说,此前明公破袁尚,擒审配,已经是“海内震骇”。如果再把别人的地盘也划到冀州来,势必弄得“每个州牧都拼命自保”,一定认为曹操会一个一个收拾他们,也就会拼死反抗,天下就不是那么容易得了。曹操当认为荀彧讲得有道理,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荀彧的话里面也有话,那就是主张“修复旧京”。这个主张,曹操当时既没有反对,也没有采纳,事实上也做不到。但是,等到曹操有条件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但没做,反而还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实施了并州的计划,也就是把天下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司州(司隶)被一分为三,河东、河内、冯翊、扶风归冀州,弘农和河南归豫州,京兆归雍州。我们知道,司州原本是大汉王朝京都所在地,长安和洛阳都在那里,长安在京兆,洛阳在河南。曹操把司州一分为三,就等于把“天下第一州”给拆了,也等于把大汉王朝的首都地区给灭了。这和荀彧当初的理想,相差很远!
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最后匡扶汉室。在他眼里,曹操就是这样的英雄,合适的人选。
当曹操暗示或者暗许董昭等人策划酝酿封公X一事时,荀彧就肯定不能同意了。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他很清楚,曹魏一旦X,天下终将不再姓刘。这就突破了荀彧的底线,因此绝对不能赞成。天下只能姓刘,不能姓曹,这在今天看来未免可笑,在当时却是大是大非。
荀彧应该是第一种死法,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张良”–荀彧之死,描述的十分耐人寻味。当时,曹操日益威盛,X臣皆上表汉献帝,尊曹操为魏公,加九锡。身为汉室忠臣的荀彧表露出自己对这个决定的不满,于是,曹操派人送了一个装着饮食的盒子给荀彧。荀彧打开一看,盒子中并无一物。荀彧“会其意”,服毒而亡。荀彧究竟领会了曹操什么意思,竟因一空盒而自尽. 荀彧对于曹操X的贡献,几乎无人匹敌,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X、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荀彧贡献可以概括为帮助曹魏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是曹魏的支柱人物。曹操手下的很多员工自己都稀里糊涂的,他们的老板究竟是曹操呢还是皇帝?恐怕连曹操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手下这一帮员工,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老板,又有多少人认为皇帝是老板。他必须得把这两拨人分清楚,否则尽早是要出乱子的。所以晚年的曹操除了南征北战以外,一直在处心积虑过滤手下这帮员工,试图把不和谐分子剔除干净,让手下又忠又纯。毕竟他和皇帝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即使他不做皇帝,他的后代也会做。对于曹操这种老奸巨猾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把视汉献帝为老板的人留着的,因此晚年的他一直在清除异己,试图为儿子顺利登基扫清障碍。我们可能很多人让位荀彧是自杀的,可要说他自杀而死不太可能,荀彧是谁啊?一个谋略家需要自杀吗?他心里可没有那么脆弱呢,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荀彧的死,是无奈,也是一出高尚的、伟大的英雄悲剧。但是,从这个悲剧的另外一面也反X了一个事实:在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发生,你或许情绪失控,难以承受,但请切忌,再委屈都不要直接与老板发生冲突,否则你将被老板逐出大门。除非你已经想好要走,因此,请三思而后行。而曹操派人送过去的空盒子,荀彧并不知道原来里面还有没有东西,他看见这个空盒子,左思右想想要弄明白这个含义,因为当时他已经感受到了曹操的疏远,所以所想的方向也都是悲观的。他以为或许是曹操认为自己已经不是他的人了,所以不能吃他的俸禄,便送来也空盒子。而且在古代空盒子也有棺材的象征意义,荀彧又猜测到,是不是曹操暗示着让他早下决断……最后,荀彧做了认为对的事情,最终还是自杀了。
其他网友回答
壹零壹肆来回答。
关于荀彧之死,史料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忧郁而死,一种是被迫自杀。
忧郁而死
《三国志》荀彧本传,说法是“以忧薨”。
被迫自杀
这种说法见于荀彧本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说是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杀。
那么荀彧到底因何而死?
我认为是因为荀彧和曹操的政见分歧。
荀彧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准备迎奉天子时,他向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豪强,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三大纲领,分别被荀彧称之为大顺、大略、大德。这个纲领的核心,就是荀彧所谓“存本之思”。什么“本”?国本。国本在哪里?在皇帝那里。
荀彧的理想,是辅佐一位乱世英雄,平定天下,匡扶汉室。在他看来,曹操就是这样的英雄。因为曹操不但有这个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有这个心思。然而,曹操确让他失望了。
现在看来,荀彧究竟是忧郁而死,还是被迫自杀,其结果都一样。因为对于荀彧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更为痛苦。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呦!
若有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表面上看荀彧的确是死于君幸食。古文“君幸食”即劝君进食之意。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他很早就追随曹操,为曹操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荀彧与其他谋士不同,他是忠于汉室的,他要求曹操也要忠于汉室。早年间,曹操也做到了忠于汉室(起码表面上做到了)。但随着曹操打败袁绍,平定了北方,势力逐步地发展壮大,曹操开始骄傲自满,作威作福。长史董召为迎合曹操,就上表请求尊曹操为魏公,加九锡。这明显是和皇帝相同待遇了,篡汉不只是时间问题了吗?于是荀彧就不同意,曹操很生气并且恨荀彧不帮助自己。后来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行。荀彧知道曹操有杀自己的想法,就假称有病呆在寿春。忽然有一天,曹操派人给荀彧送来一盒吃的,盒上还有曹操亲笔写的封记。荀彧打开盒子,发现盒子里面什么也没有,就猜到了曹操的意思,于是服毒自杀。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逼死荀彧呢?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荀彧公开反对,曹操很没面子。
荀彧追随曹操将近三十年,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也可以说是知己,唯一的障碍是荀彧对汉室太忠心。曹操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荀彧会有所改变,在政治立场上支持自己。可是荀彧的想法始终没有改变,而且进封魏公,加九锡这件事,荀彧竟然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这让曹操很失望,也觉得非常没有面子。要知道,当时的曹操已经不是之前的曹操了,他是雄霸天下的霸主,已经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了,所以有了杀荀彧的想法。
二、荀彧可有可无了。
荀彧有才,而且很有战略眼光,为曹操出了不少计谋。最典型的是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曹操粮草不济,快坚持不下去了,曹操打算退兵。这时荀彧在许昌给曹操写了一封信,鼓励曹操一定要坚持住,等待出现一个时机,就可以一举击败袁绍。果然等到了这个时机,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献计于曹操烧袁绍乌巢的粮草,结果大败袁绍,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如果没有荀彧的那封信,袁绍将会取胜,历史也会被改写。早期的荀彧是不可获缺的谋士,但随着曹操的发展壮大,且不断还招贤纳士,这时曹操可以说猛将如云,谋士遍地,比较著名的谋士还有郭嘉、贾诩、程昱、荀攸、司马懿、戏志才、刘晔、蒋济等等。所以后来荀彧在曹操眼里就没那么重要,变得可有可无了。
三、杀鸡给猴看。
表面上看,除了荀彧没人敢公开反对曹操,但不见得有些人心里不反对。所以曹X死荀彧,也是让其他人看看,反对他的就和荀彧一个下场,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荀彧以死明志是他一生忠于汉室的体现,这样的死,值得后世称颂。反观曹操,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杀害忠臣,让后人唾弃。
声明:本文为“博超讲堂”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创作不易,抄袭必究。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