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立意一般能引申出十项:成功,反思,坚韧,信仰,反思,感激,大度,得失,苦乐,公平。
具体的立意要旨是:
一、化大为小。
现在作文的写作范围往往非常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笼而统之去写文章,势必出现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选择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舞台。
1.切分话题。在仔细分析话题的同时,对话题进行切分,把“大”化“小”,分解出“子话题”来,使角度变小,使写作取材的范围缩小,这样有利于突出中心。我们可以将话题“主动”层层切分:从“主动”与“个人”关系的角度,可切分为人际交往与主动,个人素质与主动,身体健壮与主动,意志质量与主动,进修与主动,事业与主动等等;从“主动”与“X、X”关系的角度,可切分为政治改革与主动,经济提高与主动,国际竞争与主动等等。这样,就使缩小后的题目更贴近生活,贴近考生自己,从而使话题作文的内容既不显得空泛又不失之单薄。
2.限制定向。话题的限制越少,留给人思索的空间就越大;话题的字越少,词语的外延也就越大。实际写作时,必须加以限制。限制的技巧很多,可在前面加修饰语,可在后面加中心词,也可前后都加。如话题“父辈”可限定为艰辛的父辈、父辈的成就、父辈的遗憾、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父辈请不要如此“爱”我们,等等。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立意就不会有模糊的担心。
3.以问导写。面对“话题”,要善于“以问导写”,即在头脑里多问几许何故,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写话题作文“压力”时,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索:“有没有压力”“何可以构成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何”“怎样对待压力”等等,接着自己试着回答这些难题,再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
二、小中见大。
这就要求考生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1.在日常的平凡人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有的话题并未直接引进瞩目的重大的事务,但细细读来,却可发现它们立意大气。如一考生从一般人日常生活着眼来确立诚信在人生中的根本地位,将“一毛钱”与“诚信“联系起来,秤砣虽小压千斤,由于选取的例证恰当,用小故事解说了大道理,文章具有了难得的深度:诚信是一种灵魂价格,不可用功利来衡量。
2.能把具体人事景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灵魂、质量联系起来。孤守一隅、小题小作,只能就事论事。写作中,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自己所选的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抽象的道理、哲理。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对外国夫妇带着孩子游公园,让小孩在前边独自走。小孩突然被石阶绊倒,大声地哭了。一个中国老人见了,连忙上前要拉起孩子,这对外国夫妇见了,笑着说:“谢谢!让她自己起来。”请就“跌倒了自己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一话题可以同人生道路、成长历程、职业成败这种需要“自己起来”的灵魂质量和人生哲理联系起来写,表达一种永不言败的灵魂品格。
三、推陈出新。
作文时,将大众常用的主题拿来,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使陈旧的物品焕发出光彩。
1.侧视法。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去观察和思索,就会有所不同的结局。许多考生习性定势思索,从大家所熟知的角度观察思索,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出新”。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外,还可以从下面内容角度思索:
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
②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X的X现象;
③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
④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造的灵魂。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2.引申法。在原来的想法、见解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深入地想,是向纵向提高;一是扩展地想,是向横向提高。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见解。如著名作家X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善良》,乍一看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一个人的善良,讲真话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善良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创造,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3.辩思法。就是运用即辩证思索中的联系的见解、提高的见解和矛盾的见解(对立统一的见解)来分析话题。这样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周密,既深刻又辩证,避免出现过于偏激、片面的情况。如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为题写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三层:小恶也是“恶”,是恶即不可为(事物的本质);小恶不改,会提高为大恶(提高的见解);不仅不能为恶,还应该为善(联系的见解)。这样就使这篇文章既丰盛、深刻、创造,又充满辩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