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鱼塘水质不好,可以用什么药来改善?
优质回答:
鱼塘水质不好,可以用什么药来改善?
鱼塘水质不好,是哪方面不好呢,如氨过高、PH值异常、水质过浑等。再根据这些问题去找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鱼塘用过药还是水体中的有机物过多或是水源的问题等等,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来做改善了。当然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也是相互作用的,大多数情况下水质不良是由有机质过高所引起的,所以踏火在这讲一下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1、放鱼前清塘,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只有将底部的淤泥清掉,之后水体中的有机质才会少。底部淤泥过多是引起水质过肥变差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个也就是先从源头上来解决。如清塘后再用石灰来消毒,效果则会更佳。
2、合理换水、投喂,换水可稀释水体中的有机质和藻类的含量和密度,从而让水质保持好的活度和嫩度。而适当适当投喂则可减少因喂量过多,残饵引起的水质变坏(所有饲料都是有机质,分解时均会产生有害物质)。
3、定期改底,这个是鱼塘生产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改底可用一些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等,也可用市面上的一些化学药品。其目的只有一个,加速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减少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维持水体稳定。
4、合理开启增氧机,这个看似不搭边,但用好了这一招其作用比我们想的要大好多。增氧机不仅可增加水体中的氧,也会将水体搅动起来,让上、层水体得到对流,这样更利于水体中有机质的分解,同时增氧机将水扬或搅动起来后,可将水中过多的有害物质曝出来,以此来改善水质。
5、合理放养鱼品,这里的合理放养一个是指密度的合理,另一个是指品种搭配的合理性。放养前一定要根据鱼塘条件来放鱼苗。对于水质肥的塘可适当搭配放养鲢鱼、鲤鱼、鲫鱼,这些鱼在塘里能起到很好的“清道夫”作用,将水体中过多的藻、有机质碎屑吃食掉一部分,从而减少水体压力。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希望对您有帮助,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鱼塘水质不好,可以用什么药来改善?
一说到水质不好,很多水产养殖的朋友就想到用什么“药”,而且这种“药”还要“立竿见影”地有效。
事实上,“水质不好”有多种“不好法”,笼统的一个“水质不好”,怕是谁也难说清楚“该用什么药”。
今天,我们在这里缩小范围,只说一个“藻相”问题。
什么是“藻相”呢?
大家都清楚,水产养殖要想稳产、高产,良好的水质是基础,所以有“好水好鱼、好水好虾”之说。我们常常到一个塘口,看到所谓的“好水”,实际上就是藻相优良的水。
藻相就是水体总藻类中,各种藻类的类别和比例情况。严格的说,我们应该通过显微镜镜检,确定藻类别等信息,而这些技术,没有一定时间的培训和实际操作,是难以办到的。现场上,我们也只有大概根据水色来判断一下藻的类别,并评估一下“藻相”。
水质好坏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浮游植物,即微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浮游植物常常构成养殖鱼/虾类,尤其是鲢鱼的饵料基础。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在水体自净过程中,清除有机质、增加水体溶氧等方面常起到重要作用。
如鞭毛藻类具有两型营养,既可利用光能吸收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又可吸收有机碳进行异氧生活;既可吸收溶解有机质,还可吞食颗粒有机物质,可不断地降低池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藻类本身分泌的有机质,藻类死亡后X产生的大量有机碎屑等都是高产池塘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常受到池塘中有机质、营养盐类的含量、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差别。
例如,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季性节变化:冬季以能运动的小型种类为主,如隐藻、衣藻、小球藻等常成为冰下池水的优势种,在生物增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春季常出现硅藻的高峰;夏季硅藻数量降低,初夏绿藻常占优势,而高温季节,蓝藻则成为优势种;秋季光照减弱,温度降低,蓝藻大量死亡,硅藻数量上升。
这些都是指在正常水体中的基本变化规律。但水产养殖池塘,既是一个自然水生系统,也是一个“人工”水生系统。其主要特点是:
1、养殖密度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水生动物密度,水体自然的净化系统超负荷运行。久而久之,系统崩溃的危险不断累积;
2、养殖品种单一,无法在水体中形成“生物互补”。简单的说,就是摄食、X、净化等生物链不全。水体生态系统会严重“失衡”;
3、追求产量、效益,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干预”。而人工干预非常容易造成水生系统失衡,如某些物质的大量消耗、缺乏,而导致“水质变坏”。
这些基本特征,经常会导致池塘水质不稳定和不良藻相发生。
各位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与缺乏某种常见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就是碳元素。
碳对于藻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营养元素,相当于藻类的骨架。在养殖过程中,因为缺碳而藻类生长不起来的情况很常见。如前期肥水,尽管施了很多肥,以至于氨氮都很高了,可是水还是清澈见底;养殖中后期,越是晴天越容易“倒藻”,泡沫多、藻类老化、氨氮或亚硝酸盐高。这些现象,多与水体碳源不足有关。
传统池塘“倒藻”
高位池“倒藻”产生大量泡沫
养殖水体中的碳元素是否充足,与总碱度中的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密切相关。
如果养殖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测量总碱度,而不分析其离子和分子组成(如钙、镁离子等),即使总碱度很高,同样也可能出现缺碳“倒藻”。例如海水的高位池养殖,天然海水一般总碱度较高,但在养殖的中后期,同样出现藻类老化;每天换水,亚硝酸盐高。这里也涉及到总硬度和排污带走了碳源的原因。
碳源的消耗
1、形成沉淀被带走。藻类光合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参与,二氧化碳由水体中的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一部分碳酸氢根离子变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为碳酸钙沉淀,所以pH值升高、水体出现X。在高位池养殖排污时,会带走这些沉淀的碳酸钙。
2、 光合作用消耗。土塘不排污会沉底,水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氢离子反应形成碳酸,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所以pH值下降,X消失。由于藻类光合作用不断消耗水体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碳源越来越少),如果不补充碳源,藻类因为缺乏碳源很容易老化。
3、 有机质分解消耗:养殖动物的X和残饵释放氨氮也不断增加,这些物质的分解、利用,需要消耗碳元素。由于碳源不足,藻类不能吸收利用过程,水体中氨氮不断累积升高,最终亚硝酸盐升高。
所以,我们看到,水体不稳定,水中缺碳也是关键原因。缺乏碳源,微生物(有益菌)缺乏能量,不能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水体越来越脏。
一旦我们对碳源的认识不足,一味地往水中追肥(例如化肥和氨基酸肥等)、用菌、补藻。没有解决碳氮比,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水体在氨氮持续升高、亚硝酸盐持续升高、有机污染加大和加重、缺氧、藻类老化严重,“倒藻”发生。
养殖过程中不良藻类的出现,往往也与水体缺碳有关。 蓝藻大多浮在水体表层,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多,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鞭毛藻类大多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颗粒。
水体中碳源缺乏时,其它藻类,如绿藻和硅藻,因缺碳而不能生长,则蓝藻和鞭毛藻类就可能形成优势种X。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可使水色变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水产养殖上称为“水华”。
通常金藻、硅藻、隐藻、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褐、褐绿色,而蓝藻、绿藻和裸藻的水华色多变,常呈蓝绿、灰绿等色。
蓝藻水华
鞭毛藻类水华,水发红
鞭毛藻类水华,水发黑
建议补充水体中的碳源,提高碳氮比,激活菌的活性,有效稳定水体,优化藻相。
许多水产养殖的朋友习惯称所有的调水、改底、治疗用的产品都称为“药”,那这个“碳源”也就继续称为“药”吧。
池塘好水可被概括为“肥、活、嫩、爽”四个字。要做到这四个字,还真是要下一番苦功,好好摸索一下自己池塘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以上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