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亲王的十四格格(肃亲王豪格的后代族谱)

网友提问: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优质回答:

因为装“高冷”,所以豪格遭雷劈了。将一道送分题生生做成了送命题!

(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出生于1609年,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

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在对大明、蒙古、X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可谓是有勇有谋。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也因此晋升为亲王,统领正蓝旗,备受皇太极倚重。不过豪格虽贵为长子,但满洲并没有立长的传统,所以豪格无法自动获得储君之位。

而且当时的满洲X在政治体制上还十分原始,带有浓重地部落协商色彩。特别实在立储方面,没有建立可靠的传承机制。在先帝没有指认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主要还是依靠X大臣协商决定。

这一缺陷在皇太极即位之时就十分明显,而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却依旧没有明确太子或是皇位继承人,这位他死后的皇族倾轧埋下了隐患。

1643年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又是闪电般驾崩,死前照样没有说明白谁来克继大统,由此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龄上却还比豪格小三岁)

这叔侄俩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对皇位觊觎已久。

相对而言的,当时情形对豪格略微有利。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拥有其父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朝中重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希望拥戴肃王为君。

就连德高望重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论硬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总体实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

豪格却装了个大13。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后,就径直退出了会议,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豪格这一走,情形可就是急转直下,多尔衮和多铎立即抓出豪格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X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来一场华山论剑。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仅就此错失皇位,也为自己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顺治帝福临,他的命运和他的名字一样,真是天福降临)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多方博奕的结果,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顺治(福临)的X庄妃(大玉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暴病而亡,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继承人,按制应由八王共举“贤者”。肃亲王豪格是长子,当时34岁,为皇太极继妃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时期就曾领兵南征北战,颇有战功,实力很强。皇太极曾亲自统率的正黄、镶黄两旗拥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统正蓝旗,在满洲八旗中,他已拥有三旗的力量。此外,索尼、鳌拜等大臣也支持他。

庄妃先找到哲哲皇后,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势:不管豪格还是多尔衮谁继位,都要发生一场血战,结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如让福临继位,可以保住清宁宫的X,避免相互残杀。皇后是个无能的人,听完庄妃的话后决定支持庄妃。于是,皇后和庄妃一起劝说豪格支持这个方案。豪格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总觉得委屈。他回到家中后,大喝一场,大醉入睡,醒后便心灰意冷,对侍候在身边的爱妻说:“我德小福薄,不堪继位。让皇九子继位还可以,如果让多尔衮继位,我决不允许。”

然后庄妃又面见多尔衮。她对多尔衮说:“论功劳地位,王爷是有资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头一个豪格就不会甘心。先帝其他年长的儿子,以及代善一支,都会反对你。到那时,国中岂不就大乱了吗?王爷要以国家为重。大清初建,不能自己乱了阵脚。清宁宫决意不再拥立肃亲王豪格。他虽然是太宗皇帝的长子,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后,大清要叩关而入,问鼎中原,这副担子他挑不起来。”多尔衮听到后宫不再拥立豪格,松了一口气。庄妃接着提出:“我儿福临年方6岁,可传先帝遗命,立他继承,以王爷为摄政王。王爷虽不居帝位,但国政全可由你做主,我从中支持。你岂不如同实际的皇帝一样。这样,众亲王无法反对,不会发生内乱。”多尔衮明白如果因自己夺位而发生内乱,对自己对国家都不利。再说,后宫、豪格、科尔沁X和他作对,他的力量怕是抵挡不过的。多尔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放弃了自己登位的意图。

5天后,在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上,多尔衮提议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共同辅政,等福临长大后,立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会议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会议通过成为决议。

庄妃运用灵活巧妙的手段,终于平衡了各派力量。拥立幼帝并以摄政王辅政,是一个解决择君危机的折衷方案,既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又有利于发挥多尔衮等人的才能,维护了满洲X的团结,以求入主中原。多尔衮与豪格的主动退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这种共同利益的认同。其次,也是满蒙联合的需要。蒙古是满族的坚定盟友,也是满族入主中原必须依靠的力量。福临是庄妃的嫡子,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的外甥。福临即位本身就是满蒙联合的象征。福临继位,避免了皇室内部的一次大分裂。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继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尊哲哲皇后和X庄妃为皇太后。

其他网友回答

据《清太宗本纪》记载:

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1643年,眼见已经入关在即,才52岁的皇太极却在毫无征兆下驾崩了。因为事发突然,他甚至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连继位之君都没有指定。

很多人猜测,皇太极的突然离世或许与宸妃海兰珠之死有关。深受宠爱的海兰珠,在松山战役期间病倒,皇太极紧急返回盛京时,她已经过世身亡。皇太极深以为憾,竟在哀伤之下昏厥,之后长期都处于郁结难舒的状态。

如今,皇太极戛然而逝,摆在满清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谁来继承皇位?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除了夭折早逝的以外,还剩下8子在世。其中,最具竞争力的无疑是皇长子豪格,他得到了许多宗亲和勋贵的鼎力支持。

豪格(1609年——1648年),正蓝旗人,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很小就开始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凭借军功,他一步步被加封为和硕肃亲王,对于皇位野心勃勃而且志在必得。

当时,满清内部最具权势和地位的莫过于“六大和硕亲王”。除了肃亲王豪格外,还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和成亲王岳托。

皇太极驾崩五日后,满清高层就在崇政殿开会,商讨并确定下一任的皇帝人选。

归属皇太极直接统领的镶黄旗和正黄旗,已经通过密谋达成了共识,坚决拥护皇长子豪格继位。为了增加胜算,他们又拉拢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加入到己方的阵营。

不过,还有一个人也对于皇位虎视眈眈,他就是多尔衮。身为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同样军功赫赫,而且还得到了同胞兄弟多铎、阿济格以及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强力支持。

作为努尔哈赤的次子和皇太极的兄长,代善虽然因为作风问题和能力问题长期“靠边站”。但是,面对皇位的空缺,他的内心也产生了波动,决定先观望一阵再说。

“六大和硕亲王”中最后的一位岳托,他与父亲代善长期不和,甚至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面对站队问题,他也决定“看看再说”,毕竟无论如何都轮不到自己。

于是,在“六大和硕亲王”中,豪格得两票,多尔衮得两票,另外两票暂时弃权。

据载,当时的会场气氛相当紧张,豪格和多尔衮可谓泾渭分明。两黄旗大臣索尼率先表态,坚称继位之君应该从先帝的储子中选择,相当于将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不过,多铎立即做出反驳,代表两白旗拥立多尔衮继承大统。

两方人马互不退让,几乎已经要兵戎相见。眼看情势万分紧张,眼看八旗军很可能出现分裂,更眼看自己绝不可能成为继任之君,礼亲王代善转而旗帜鲜明地支持豪格。据《沈阳状启》记载: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誓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

在代善明确表态推荐豪格后,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这一方都沉默不语,而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没有进行附和,一时间陷入了冷场。豪格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故而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假意进行推让。据《清史稿》记载:

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或许,如果豪格不来这套虚的,多尔衮一方尽管不情愿也只得认栽了。但是,借着这股势头,多尔衮迅速X机会反击,竟然迅速提出了B方案,折中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据《沈阳状启》记载:

虎口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子福临。因年岁幼稚,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即当归政。

豪格傻眼了,自己也就是客气客气,没想到多尔衮居然借坡下驴了。可是,事已至此追悔莫及,各方终于达成了妥协,推举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代表豪格一方的济尔哈朗共同担任辅政,而且明确济尔哈朗为第一辅政。就这样,多尔衮和豪格的叔侄皇位之争,总算是告一段落。

福临登基称帝后,其X孝庄也成为了皇太后,权势空前加强了。由于她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复杂关系,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两位辅政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政局稳定后,孝庄太后代年幼的顺治帝下旨由济尔哈朗带兵攻打锦州。在他领军离开后,多尔衮进一步攫取自己的权力,甚至堂而皇之成为了摄政王。

等到济尔哈朗返回盛京后,发现多尔衮早已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皇父摄政王”。在此背景下,济尔哈朗只得黯然接受这个事实,无奈承认了自己由第一辅X成了挂名辅政的事实。

遭此打击,豪格更加心灰意冷,甚至屡屡抨击朝政,抨击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被自己的部下何洛会“实名举报”了。

这下,多尔衮笑了,而且笑得可开心可开心了。他立即召集诸王议政,宣布收缴豪格的军权,还把其心腹伊成格和罗硕等人均下令处决,将豪格本人也问罪削爵。

清军入关后,在孝庄太后以及其他宗室的力保下,摄政王多尔衮才勉强同意重新起用豪格,由他带兵去剿灭农民军和明朝残余。终于,豪格实现了戴罪立功,成功得以恢复肃亲王的爵位。

凯旋归京后,豪格还是遭到了多尔衮的排挤,毕竟事关皇位争夺的深仇大恨。好在,无论是孝庄太后,还是辅政王济尔哈朗,都在竭力保全豪格。

多尔衮暗中派人诬陷济尔哈朗,为自己找到了出手的理由。就这样,济尔哈朗不仅被免去了辅政之职,还降格成为了郡王。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借此X豪格,以涉案济尔哈朗为由再次将他罢职。不久,豪格又被以隐瞒不报并擅自起用罪人亲属的名义问罪,长期遭到囚禁,还莫名其妙的死在狱中,终年仅仅39岁。

豪格之死,清廷官宣是长期X而突发疾病。事实上,很多人都怀疑他是死于多尔衮的毒杀,其妻子也被多尔衮强行霸占。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作为功勋赫赫的亲王,豪格极有可能会被皇太极册立为储君并继承皇位。可是,由于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导致豪格郁郁不得志并最终屈死狱中,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悲剧型人物。

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在彻底清算他之后,终于为豪格恢复爵位并追封“肃武亲王”。到了乾隆晚期,豪格再次被追封并且配享太庙,算是为他悲剧的人生提供了一些安慰吧。@文史不假

其他网友回答

豪格没有登上皇位就在于他太自信了,最后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从而丧失了唾手可得的皇位。

清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太子,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遗言,因此谁来继承皇位马上成了清朝头等大事。

按照中原王朝的规定,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最合适的人选。皇帝长子,屡立战功,是少有的最高爵位获得者,并且按照当时的清军主力八旗的分配来看,豪格掌握了正蓝旗,皇太极亲自掌握的两黄旗坚决支持立皇子,礼亲王代善一门掌握的两红旗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掌握的镶蓝旗倾向于支持豪格,因此豪格的登基是顺理成章,可是他最后却没有登上帝位最后居然被多尔衮成功的赶了下来什么都没得到。

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也跃跃欲试,他的资历几乎和豪格一样,但是实力却差很多,因为他只有两白旗支持,但是这个人却比豪格聪明。

由于两黄旗坚持立皇子,两白旗支持立多尔衮,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开打,刚刚建立的大清极有可能伴随着这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斗彻底消失。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结局,努尔哈赤的次子德高望重的代善主持召开大会,和平解决继承皇位的问题。

大会一开始,主张立皇子的正黄旗鳌拜等人就被多尔衮多铎骂了出去。随后双方开始了剑拔弩张的对峙,最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演了一出双簧。

多铎要求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没说话,多铎表示你不当我就当,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上,多尔衮表示豪格也在遗诏上。

这段对话就是为了将豪格最有力的继承理由皇子身份去掉。皇位不能只是皇太极的儿子继承,只要是太祖之后都可以继承皇位,因此多尔衮继承皇位没问题。

随后多铎表示如果如果这样理应有代善当皇帝。

代善只求保住自己一门的地位,表示自己老了无心皇位。如果睿亲王当这个皇帝是大清之福,如果睿亲王不当就应该皇子来当。

代善这番话纯粹是废话,多尔衮怎么可能不当。不过多尔衮各豪格却从这段废话里听出不同的意思。

豪格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支持,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于是说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就自信满满离开了大会,等待劝进。他不知道他这一走,起到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而多尔衮认为代善等人还是支持立皇子,自己如果坚持自己,在实力上无法对抗,极有可能将豪格拱上皇位,不如自己退而求其次,顺应众人的要求立皇子,只要不是豪格就行,自己当这个实际上的皇帝。

在确定主意后,多尔衮趁着豪格不再马上表示,自己退出竞争,既然豪格表态自己当不了,他也应该退出,可以由别的皇子当因此支持立皇太极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多尔衮这一招可以说是一石四鸟。

首先拉拢了两黄旗,化解争端。因为两黄旗一直坚持立皇子,但是这个皇子不见得就得是豪格,福临确实是皇子,如今豪格离开不在X龙无首,他们看到立了皇子也就不再支持立豪格。

其次拉拢了郑亲王,增强了实力。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本身没有皇位继承权,对于谁当皇帝无所谓,他之前倾向于立皇子,现在目的达到,并且额外获得了辅X力,而立豪格的话,豪格不需要别人辅政,因此他马上支持多尔衮,这让多尔衮实力大增。

第三让代善一门满意。代善一门控制两红旗,一门三王,地位超然,无心争夺皇位,不过倾向于立皇子,保住自己的地位。多尔衮的建议保住大清没有分裂,没有损害代善的地位,因此他们也支持多尔衮的提议。

第四多尔衮失去了名但是获得了权力。

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是却获得了皇帝大权,获得了众人的支持,成了实际的皇帝。

豪格万万没想到,他这一离开,局势变化如此之快,他没想到自己一离开,那些支持自己的人纷纷变卦,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却让一个小孩得到了皇位,让自己的对手获得了权力。

豪格后悔不已,但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只能接受这一结局,但是他这一次争夺皇位和多尔衮结下了深仇大恨,最终给自己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向敬之

豪格为皇太极长子,在太祖朝就随父辈出征,军功卓著,被崇德元年被封为和硕肃亲王。

作为皇太极唯一成年且富有智谋的皇子,皇太极倚重他,命其主管户部,但对他又设了大防,最后没有指定他为皇位继承人。

1.皇太极原本想立为皇储的,为关雎宫宸妃所生的皇八子。此子初生,皇太极就下诏大赦,明言皇嗣。这样的待遇,豪格是不曾拥有的。豪格曾因与岳托往来密切,被皇太极严惩。

2.皇太极死前,没有指定嗣君,导致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夺位,二人各有支持者,势均力敌。豪格虽然最初有两黄旗大臣及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但他有性格软弱,主动谦让。

3.两黄旗大臣最初支持豪格,是“誓立皇子”的表现。当以孝端、孝庄为为首的崇德四后妃(宸妃已死)抱团捍卫蒙古利益,联合两黄旗大臣,很快使两黄旗大臣为了自身作为皇帝亲率的集团利益,忧虑豪格即位后会独崇其原领的正蓝旗,于是两黄旗大臣的“誓立皇子”,偏向了不曾领旗的孝庄生子福临。

4.满洲诸王贝勒推选嗣君,支持皇子承袭大统的礼亲王代善谦让,带动多尔衮以退求进,谋求辅政摄政位置,故而不会支持比他年长几岁的豪格,而改为支持少不更事六岁童福临。福临的胜出,便是豪格的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