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主要内容解析
《观潮》共有两篇同名作品,分别出自南宋文学家周密和现代作家赵宗成、朱明元之手,均以钱塘江大潮为题材,但创作背景和侧重点不同:
一、南宋周密《观潮》(散文)
-
内容概述
此文收录于《武林旧事》,分四段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天然奇观:潮水由远及近的形态变化,从“银线”到“玉城雪岭”,运用比喻(如“吞天沃日”)展现潮势的雄浑。
- 军事演习:南宋水军“艨艟数百”列阵江面,模拟实战,烟炮齐发,展现古代军事训练的恢弘场面。
- 弄潮技艺:吴地健儿“披发文身”,持彩旗逆潮而上,以“旗尾不湿”的表演彰显勇猛与技艺。
- 观潮盛况:江岸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拥堵,反映南宋民众对观潮的热衷。
-
创作背景
- 成书于南宋灭亡后,借追忆观潮盛景,暗含对故国繁华的怀念与X之痛。
二、现代课文《观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内容结构
按时刻顺序分为三部分:- 潮来前:江面平静,薄雾笼罩,人X“昂首东望”,渲染期待感。
- 潮来时:
- 声形结合:初如“闷雷滚动”,渐近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以“山崩地裂”形容潮声。
- 动态描写:潮水“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比喻为“两丈多高的水墙”。
- 潮退后:余波“漫天卷地”,江面恢复平静,水位上涨六七米,侧面烘托潮势之猛。
-
创作背景
- 改编自1980年广播稿《喜看今日钱塘潮》,原文包含历史危害与治理内容,教材节选仅保留景观描写,突出天然奇观的教育意义。
三、两篇对比与主题
-
共通点
- 均以钱塘江大潮为核心,通过多角度描写展现其“天下奇观”的壮丽。
- 均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如“玉城雪岭”“白色战马”)增强画面感。
-
差异点
- 时代背景:周密文隐含X之思,现代课文侧重科普与审美。
- 结构侧重:南宋版涵盖军事、民俗,现代版聚焦潮水天然变化。
- 南宋周密《观潮》:以潮水为引,展现南宋社会的繁华与暗藏的危机,语言凝练,情感深沉。
- 现代课文《观潮》:通过清晰的时空叙事,引导学生感受天然之壮美,语言生动,结构严谨。
两者均以文学手法诠释了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但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