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疫情期间,宅家久了,心理上有什么变化吗?
优质回答:
奇变偶也变,变化看象限,来看看你在哪个象限?可以对号入座哦。
——疫情期间,宅家久了,心理上肯定是有变化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变化。下面是详细说明。
首先要肯定你的是,你这种不适感是正常的。如果没猜错的话,在疫情期间,你的类似表现应该比这要严重,也就是不适程度会更高一些,也是正常的,疫情对于人们来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是非正常时期,面对危机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些类似恐慌或担忧、焦虑,都是属于人类在非正常时期的正常反应,是人类面对危机应激反应的一种。现在现在出门看到电梯按钮和门把手有点不适感也是在后疫情时代的正常反应。你能意识到它,能觉知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棒的。
那么,疫情中,人们的反应到底有哪几类呢?人们的表现有很多,大致可以归为3个区域,或者说3个象限。
第一是恐慌区;
恐慌区的表现是:
囤积过量的食物,厕纸和不必要的药物等;
传播恐惧和愤怒的情绪;
不停地抱怨;
转发所有的疫情信息;
高度防备,疑神疑鬼;
情绪很容易失控。
第二是学习区;
学习区的表现是:
不理会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放开要控制一切的态度;
停止消耗会伤害自己的东西,包括新闻和食物;
能看到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不断寻找机会;
能觉察到周围的状况并思考如何采取行动;
理性分析信息而不是到处传播谣言,并学习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学习防疫知识;
认可大家都在尽力让疫情好转,肯定别人的付出。
第三是成长区。
成长区的表现是:
对自己和他人充满同理心感激欣赏,内心充满感恩;
反思生活价值观,保持平静和耐心,改善人际关系;
保持积极的情绪,传播正能量;
仔细观察他人的需要,替他人考虑,发挥自己的优势,想办法帮助别人;
想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提升创造力;
明白这就是“人生”,活在当下,关注未来,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经历了从“ 恐慌区—→学习区—→成长区”的转化过程,不过每个人在每个区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恐慌较来得,成长较少,疫情后的后遗症也就严重些,有些人则相反,较少恐慌,却多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做了很多以前没有做的事,改变了一些习惯,也培养了一些习惯,疫情结束后反而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些成长。
感谢阅读到此的你,找到你的“象限”了吗?其实,新冠病毒也好,其它危机也好,总是与人类不期而偶,无常,才是人间的常态,学会与无常相处,学会在无常中成长,才是人生的必修课,通过这次疫情,我想人们更重视身体免疫力的同时,也在更加注重心理免疫力,这是人类共同的成长,也是这场疫情带给大家的礼物。
我想看到这里的提问者,和关心类似问题的人,心里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并且,感知一下,再乘电梯的时候,感受有什么不同呢?非常期待和欢迎您的反馈和分享- ??(?????)?。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心理咨询师说# #头条心理#
其他网友回答
感觉很好。疫情期间,我宅家授课,由一开始上网课的不适应,到现在的非常熟练,感觉非常非常的好。如果未来的学校能我课和线下课相结合,那该多好啊!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
不知道您的不适感具体是什么感受。“疫情”、“宅家”,我看到您已经有归因,可以说这个不适感已经被定位,这个在心理上是积极的反应。
疫情是一个突发事件,或多或少都有应激反应,在现在这个阶段疫情还没完全解除,报复性消费还得等上一阵。保有一定的焦虑、恐惧、敏感,是我们的心理在提醒、保护我们。
甚至假设疫情结束,还有一定的“后遗症”,也是正常的,是有意义的。
另外从心身得角度看,我们常说的心理,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身体即是心理的载体,也是心理的反映。
您的不适感,也许是长期未“使用”这些动作的一种反应。换言之多适应几天或许就“缓过来”了。
感觉这种不适有点耐受不了了,我们还可以找朋友、同事、家人聊天,寻求互相支持。
又或者寻找专业咨询师探讨不适感背后的动力和原因。
以上泛泛而谈,具体还得看您的不适感是怎样的感受和强度。
祝好。
其他网友回答
城市里有电梯不同,外来人员F,总是觉得病毒就在身边。尽量自己做到卫生防护到位,有的衣服口袋里放上纸巾,手里有包包或者是塑料袋,进出电梯自己安全防护到位才放心。宅在家里压力大,心情也有点恼,只要心态好,尽量做到少出门,安全防护第一。农村就不同,谁家的人员出进一目了然,生活长时间虽然不让担忧,但是疫情爆发下对农X受到影响,各家都有不同的烦恼。
其他网友回答
疫情初期,大部分人都会有过焦虑和恐慌,一点点发热都会联想到新冠,有些人会出现失眠的情况或者反复洗手。
反应是我们人类以及哺乳动物自然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是自我保护性的反应,也是我们的防御措施,正是这些反应的存在,我们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这样适度的反应是有益处的,就像疼痛一样,虽然我们都不喜欢,但是她就像报警器一样提醒你,告诉你你的身体出现问题了,需要去处理。
身体方面:无力、X、失眠,胸闷等
心理方面:恐惧、焦虑、内疚、抑郁,会表现为着急、心烦、坐立不安、悲伤等
如果反应过度就需要进行干预,心理医生通过沟通交流适当的缓解你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因为对每件事情的认知有差别,有人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有人采取消极应对。
多做一些愉悦自己的事情,比如美食、看喜欢的书、刷剧啊
多做一些放松训练,腹式呼吸、瑜伽啊
多做一些运动,四肢拉伸、体操、原地高抬腿
可以找闺蜜好友、亲人适当的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