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与海子的关系(顾城和海子谁的影响力大)

网友提问:

海子顾城们的悲剧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世事洞明,方称学问;人情练达,可著文章。

诗言志展襟怀抱负,开胸次容社稷江山。风云际会则逞其志,时乖运蹇则潜其形。诗道哲理人生,宜行方正;文章当著风骨,更忌偏佞。文可行义,从来惜字如金;诗便言情,先明自然之理。居庙堂不以为喜,处耕读不以为忧。抚史问心,短歌又起;穷通富贵,长恨何极。贬谪游历,佳文不朽;振剑挑灯,铁血丹心。此皆洞明世事,人情练达之士也。

偈语谶言,怀私有隙;精神驰逸,置公无地。

诗无哲理为基,语境似是而非,以臆想而释臆想,抛弃韵律,张极端个人主义,胸有余隙,便纳私愤;疾俗成病,早忘公心。面朝大海,胸襟未阔;春暖花开,卧轨难达。

或隐而犹欲,X;生而弥艰,上下为难。至若厌看人间词话,诗境人为,何故空污三尺水;试问追捧何宜?死得窝囊,怎比武穆满江红。

此谓之偈语谶言,胸有余隙皆纳私愤者也!人生修短,当择豁达之章;来日方长,何由自寻死路!入方正至公之道,诗扬宏论;开邪辟自私之门,词近偏激。人好生而恶死,唯智者自掇之!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只会写诗,自谓一尘不染,

不堪成事,谁知六欲难全。

X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拥有赤子之心,可以写出美好的诗歌,因为他们可以看到美好。然而讽刺也在于此,看到美好,却没有能力捍卫美好,更没有能力守护美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好从指间滑落。

抛开诗而论,随便拿出一个诗人都让人觉得万种讨厌,让人恶心,让人难受,让人生气,那感觉就像踩了一陀屎一般。

只要不写诗,诗人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敏感如黛玉,矫情如华妃,多疑如曹操,虚伪如赵高,好色如西门,呆痴如浩然,冲动如荆诃,滥情如乐天,薄情如元稹,迂腐如杜甫,清高如李白,抛开诗,他们是人间最惹人讨厌的那些人!

明明就是一朵刚被撒完尿的花儿,唯有在诗人眼里变得春愁秋悲,相思成疾。明明就是一颗长在粪土上的草儿,唯有在诗人眼里变得楚楚离离,淹淹脉脉。

诗人只看到了花儿草儿,却看不到尿和屎。选择性的失盲并不等于屎和尿的不存在。

看不到便以为不存在,等屎和尿都喷来的时候,眼睁睁地看着美好在自己眼前摔个稀巴烂,碎落一地。生气,愤怒,彷徨,偏偏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所有的信仰,所有的信念,所有的信心在那刻轰然瘫塌。生命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失去了灵魂。

与其生,不如死!

所以,真正的诗人不适合爱情,诗歌中的爱情仅仅是因为得不到,一旦得到,必然会弃之如履。真正的诗人也不适合婚姻,他受不了平凡,受不了琐碎,受不了擦地洗碗搬门窗水电煤气罐。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同样也是肮脏的!

他们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只看到了美好,并且想拥有这种美好,结果却不知道,当他们忽略丑恶和肮脏的时候,便已经失去了守护美好的能力!

生无何欢,死亦何惧?

所以铁轨,所以斧子!

借口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是曹镜明

笔者以为,海子顾城的悲剧也是大多数艺术家的悲剧:

徜徉在精神世界中,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归宿;

分析如下:

诗与诗人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和考古学来分析:诗是最早以文字为形式的艺术种类,尤其是在初民时代,诗更像是一种形式,将人类遇到值得留传的人物事迹或是学问经验,以诗的形式写下来,其中带有艺术性质的文字,如原始歌谣,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最终发展成诗歌;

上述观点是,目前全世界学界共同认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诗的具体演变、创作上,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

《诗丶大序》(亦称《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中,朱熹在《诗序》中也有进行补充:人生来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达,有表达就有诗歌,最恰当的语言节奏和内在节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识行为;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

简而言之,诗是人情感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次是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古希腊人将诗定义为“模仿的艺术”,其中“模仿”的对象可以是心理活动,也可以是自然现象,类似于“雕塑”“绘画”类的“再现”艺术,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现”外界事物的印象;后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重新分析:

事物本身纵然也许看起来令人产生不快,用最写实的方法将它们再现于艺术,确实是我们高兴的看到……

简而言之,诗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乐;

综述:不管是东方的诗,还是西方的诗,都是诗人对客观世界的应激思维活动,即诗是诗人意识世界不得不依托于客观世界的产物;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悲剧——来源于客观世界,不得不再现客观世界;这种伤害对于“敏感性”诗人来说本身就是莫大的侮辱;意识世界里的王和现实世界中的无法适从,其落差之大足以摧毁任何一个人的心智。

为何大部分诗人都相安无事

首先是谐趣精神的娱乐

诗在起源之处也只是“文字游戏”而已,如若追溯到初民时代,和相声、绕口令、字谜之类的相差不多;如早期的俳优基本上都是诗人,如东方墅等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X活动,以文字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恶怪异当做一种有趣的意象去分析,从而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目的;

故而大部分诗人(真正意味上的诗人)都是一个充满“谐趣”的人;正如朱光潜在《诗论》里断言到“无趣的人与诗无缘”。这个“谐趣”:

一方面:让诗人能更清晰的看待这个世界,使其充满童真;

一方面:还可以宽慰诗人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不再较真;

其次是大部分诗人并未达到“诗”的境界

诗,作为意识世界中的产物,或者说是现实世界之间的过程,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取决于创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在意识世界中所占的高度;

通常来讲:诗人和作品是两码事:

一方面是:真的诗人纵然写不出诗作来,也能将生活“诗意”化;

一方面是:大多数的诗人只是将“诗”看作是一种创作的方式,纵便写出名诗名句,其人也远未达到“诗”的境界;

综述:大多数的诗人来说,并未达到“诗”的境界,只是将其看做创作方式的一种,故而悲剧不显;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其意识世界与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存在着巨大落差,但鉴于诗人本身的谐趣天分,大多数人能够适应(陶渊明等田园学派),或者说是远达不到悲剧的层次(李白等游仙学派),可也有部分不能适应的(如孩子、顾城等),必然会落得一个悲剧的下场。

其他网友回答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超高的天才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敏感,他们一旦进入某种创作境界,则痴迷到近于疯狂。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而且总把人世间的一切看得太美好,超现实的理想主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当理想和现实发生激烈冲突时,他们就会陷入一种极度的迷茫和绝望中。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特别是对爱情,在他们看来应该是纯真的、唯一而排他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应当背叛,一旦他们的爱情遭受重创,则会经受不住打击而精神崩溃,进而走向极端。诗人顾城灭妻后的自杀,就是其理想主义的爱情观和现实矛盾冲突的结果。诗人海子在自杀前,整夜的睡不着觉,大脑常产生幻象幻听,事实上已经处于精神崩溃边缘,他之所以会这样,与他几次爱情的失败不无联系,这在他的一些诗歌里便有所体现。

关于顾城和海子的爱情故事,不想在此叙述。总而言之,海子顾城们的悲剧原因从根本上说,就是理想与现实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当然不仅仅限于爱情。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和世界上的一切认识太敏感、太较真,甚至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或许这就是“天才”们的特质,世界上关于“天才”们的自杀,大都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

在今天,3月26日,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应该感到欣慰还是悲哀,今天是海子的死忌。

海子、顾城、戈麦,还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在当打之年,永远的诀别了人间。

而探讨这X人自戕的动因,应该是社会学家的议题,这里只浅谈一下我对他们自杀动机的揣度:

1、过度强调自我感知

诗人大多是执拗的,没有偏激倔强的性格很难坚定地走上诗歌创作这条道路。他们X内心的认知和感悟,忽视了很多常人的内心诉求。诗歌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宗教,是对自身“灵觉”的求索。

2、才情的过度喷薄

诗人的生命力、创作力,很多的时候是被透支使用的,每个人的精力和才华都不是浩瀚的X,一弯溪流、一泓秋水已是分外难得,过分的自我压榨,只能带来全线的枯竭。而竭泽而渔后的落寞是诗人不能承受之重。

3、过于敏感的性格缺陷

诗人要有一颗敏感的内心,这是基础素养。而持续的创作会让本就不豁达的心胸更加逼仄,形成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须臾琐事,在世人眼中也有天大,过分的悲观气质,使他们对这人间、对这世界不再抱有好感和希望。

4、时代的巨大变迁

他们大多数出生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或中后期,青春岁月遭遇改革大潮,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结构发生剧烈碰撞,他们很难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手足无措的选择了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