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孟子、荀子,谁的地位更高?
优质回答:
谢邀。要说孟子和荀子谁的地位高,那得看从哪些方面来论。如果换成今天的说法,我简单从二者的学术观点与道德X两个层面回答如下。
学术观点:性本善与性本恶
当然,这里所说的学术地位,也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已,在古代是没有这个词汇的。也就是说,在今天看来,从文化贡献上来讲,孟子和荀子无疑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为什么荀子始终入不了儒家学派的正脉呢?我想问题还是出在所谓“人性观”这方面。
一方是儒家传人主体性旗帜的高擎者,一方则是过分强调了人的客体性。
孟子主张”性本善”。但是孟子的“性善论”是倡导“人性向善”,而非被许多人错误解读之的“人性本善”,这两者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差别很大。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X的核心,也是他的仁政学说与X理想的逻辑起点理论依据。
可与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人之初,性本善”不同的是,我们只知道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却没有认真地读过《孟子》原文。
《孟子.告子》原文是这样说的: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也就是说,人有善性,就如同水向X淌一样。人性都是向善的,而水都是自上而X淌的。
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与孟子的观点恰恰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后天来纠正,而正是因为要化性起伪,礼乐成了最好的制度。
《荀子·礼论》原文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与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由此看来,荀子认为,究其根本,圣人也只是化性起伪的典范而已。圣人与百姓之间并不在于人天生的本性,而只是圣人对原始的粗卑,能用礼教加以施压与管理而已。
这也是荀子之所以不如孟子一般被后人尊敬喜欢的原因之一。
道德X:重仁仪与重礼乐
从历史的角度看,孟子遵循孔子一脉,推崇儒家的仁义道德。
荀子则强调了儒家的礼乐道德。
孟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仁”是人类的一种利他本能,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倍受推崇。对以民为本,保持民本意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仅有35,000字的《孟子》一书中,“仁”字就出现了150 次之多,足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
《孟子·尽心下》有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可以看出 ,孟子认为仁与人互为表里,合而言之即为“道”;人则是道的主体和归宿。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只有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仁”,这也是孟子的思想核心和灵魂。
荀子则认为,要通过礼乐秩序来规范人的道德训练。他认定人生而好利,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而牺牲生他人的利益。又由于争利,而不能和睦相处,纷争四起。而为了X这种永不满足的私欲,就需要用礼乐制度来约束。
荀子认为道德训练不能仅凭着内省的功夫,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与实践。
《荀子·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则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可见在儒家经典的研习方面,荀子与孟子及其他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无异,只不过他更加看重礼乐而已。
《荀子·乐论》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乐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不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乐……
荀子这番言论,虽不像孟子主张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君君臣臣的大正统,但他表达了带有普通中国百姓特质的情感。
因此,也不可否认,荀子关于道德训练的客体性方法虽然有偏颇,但总体来说,他在美好道德人格的塑造上,很多时候也相当有成效。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从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被尊为帝王之师。孟子为儒家传承人被尊为亚圣,其地位僅次于孔子。而荀子虽然也从事教学,弟子众多,因其思想未被X认作正统,故其衣钵不能下传,其地位当然不能与孟子相比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未来眼光看,X,墨子,庄子地位更高。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儒家的说法,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而作为先秦的荀子,在儒家系统里甚至没有牌位的。在儒家殿堂里,有孔子、曾子、子思、门子、朱子。唯独没有荀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荀子有两个非常牛逼的学生,一个叫做韩非子、一个叫做X。这两个人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师是儒家,学生是法家。这使得儒家整个系统对荀子怀有偏见。
既然谈到荀子,那么我来讲讲荀子的生平经历。
荀子叫做荀况,他是战国晚期的大思想家,他生在赵国,住在齐国与楚国,做的是祭酒和兰陵县(山东峄县)的县太爷,后来终老在那地方,活了X十岁。他有一部非常有名的书——《荀子》。这书共有三十二篇,它最早是汉朝刘向整理出来的,取名《孙卿书》;再由唐朝杨惊重新整理,定名《荀子》。书虽然体大思精,可是一直很倒霉,在孟轲作为孔丘接班人的标准下,和荀况自己的两位不讨人喜欢的接班人的影响下,它一直被冷落。结果只看到思想粗糙的《孟子》一路风光,思想精湛的《荀子》却没取得应有的重视。这对荀况是非常不公平的。两千年后,我们重新检定荀况的地位,发现他真不愧是给先秦百家齐放思想集大成的人。他写《非十二子篇》,从社会贤达陈仲、史鳅,到墨家的墨翟、宋妍,到法家的慎到、田骈,到名家的惠施、邓析,到儒家的子思、孟柯,他都一个个点名批判。此公的气魄,于此可见。至于他在《天论》中的进步见解,那种戡天、参天的气魄,更是空前绝后的。所以,从进步性来说,其实荀子的思想是超越了孟子的,孟子的思想相对来说粗糙很多。但是因为荀子批评了孟轲也就是孟子,所以历朝历代都没有正确认识到荀子的思想的重要性。
再来说说孟子。先谈一下他的生平。
孟轲(约前373-约前289),字子舆,在战国中期,生在邹国(山东邹县)。孟轲自命是孔丘的传人——“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这是十足以圣人自命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这又十足以道统自承了。虽然这样,在身份关系上,孟轲却只不过是孔丘的孙子子思的学生的学生而已。孟轲的地位是累积起来的。到了唐朝,韩愈推崇孟轲是直承道统的人物。到了宋朝,他配享到孔庙。到了元朝,他被封为亚圣。到了明朝,因为明太祖不喜欢他,吃了一点蹩,后来就一直风光,直到今天了。《孟子》一书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个字,在内容上,理直气壮固多,理不直气壮也不少。中国人推理不合逻辑,受孟轲的影响应该不少。《孟子》在北宋以前只是子书,宋仁宗后,才升段为经书,真是愈来愈走运了。《孟子》中最精华的思想,乃是它的政治哲学。孟轲主张义利之辨,此利乃指自私自利,不是民生乐利,孟柯从不反对民生乐利,把两种利混为一谈的,不足以知《孟子》。
其实儒家的这种论资排辈,从韩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以正宗儒家自居。
谈谈题外的,韩愈。
韩愈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他写《原道》,说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字里行间,俨然以道统自任。他是公然主张“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他在思想上的心态,是非常明显的。
韩愈吹牛,他说儒家的道统是这么传的: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孟子、然后就是他老人家韩愈。中间的全没有。后面还有一个吹牛逼的人叫做朱熹,儒家成为朱子,他把这套理论接过来,继续发挥这套学说。他说: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孟子、然后就是周敦颐、二程(颢、颐)、然后就是他朱熹老夫子“朱子”。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有个牛逼人物王阳明,王阳X学被蒋介石崇拜,所以蒋介石说朱子不算,他说: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孟子、然后就是周敦颐、二程(颢、颐)、然后就是王阳明,然后就是他蒋介石了。在此,小编笑而不语。
如此X糟粕,论资排辈实在没有一点意义。
就算是孔子,他也有思想糟粕,比如他蔑视农民。
古人讲究外王内圣,就是说对外做王——X者,对内心要成为圣人——像孔子一样。
其实这不仅是X糟粕,更不符合现代的X、平等、博爱的思想,头脑聪明的现代人,实在不应该继续这一套道统学说,而宣传哪个是“名门正派”。
其他网友回答
地位是一样的,不同的贡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