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鸦片战事发生在康熙、乾隆年代,大清会战败吗?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战略战术得当,有一定概率不会战败。
首先要明白,战争打的是X,中英在鸦片战争中武器是没有根本性差距的。而且咱们的教科书无论是在介绍鸦片战争还是甲午战争等殖民战争中,似乎总是偏向介绍对方海军优势,轻视陆军介绍,实际上陆战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鸦片战争中清朝失败的关键点在于英军突破长江口,清军沿江防线在英国水面移动炮台和陆上英军冲锋之下溃败,最后抵达江宁城下。南京不仅是南方政治军事中心,还是税负节点,路过的镇江也是大运河和长X枢纽节点,国家财政和粮食供给依赖江南漕运。英国切断漕运,清X就有覆亡危险,所以战争拼到最后还是经济。
英国鸦片战争中不仅完成工业革命,更关键的是统合了印度,拥有近代化组织X和印度后勤提供下具备了对华作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1840年只有英国有这个条件对华作战,其他列强都没这个条件。离得近的荷兰西班牙都已经衰落,俄国若想逼清X妥协也必须派大军在没铁路的情况下翻越西伯利亚,越过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平原逼近京师,所耗财力难以估计。所以俄国历史上对华殖民很少直接上,通常是以内部干涉扶植亲俄势力搞破坏,这是题外话了。
而清X的组织X本来就落后于英国,到了道光年间,战争使王朝衰落使整个组织X的衰败混乱完全爆发出来。军队体制腐朽就不说了,战争期间各自为战,X,情报失误,推诿卸责,战术规划不明确,官僚主义的弊病尽显。
清朝并非真的与世隔绝,清X可以通过海陆通商等多种手段获取情报。乾隆就可以当面对马戛尔尼道出英国在印度活动,可想而知清朝也绝非教科书中所说的目中无人。如果爆发在康雍乾时期,假定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是可以做到提前准备的。
可以看一张图,有没发现清代鸦片战争和明代东南抗倭的决战路线极像,重心都放在江南。前面也说了,明清时期中国最核心的经济中心是江南,政治中心是直隶,中间用大运河连接,以山陕川湖广为屏障。英军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可以绕过中国历史上的地理限制直接抵达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如果可以在有所准备的前提下是有可能打胜仗的。
当然这里不是说换明朝就能赢,抗倭和殖民还是有本质差别的。而且这里我说的也是有相当概率,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X已经有相当准备了,压上了主力部队,却依然惨败。不能说这里的清军就一定比康雍乾时期弱,只能说敌人太强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事情的根本还是要看X,如果当时的X像现在的新中国这般强大,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律也有健全的体质,举国上下一直对外,哪还会有鸦片战争甚至后来这么多年的被侵略的抗战! 打铁还得自身硬啊,内部不出问题的话哪怕敌人再强大不无所惧!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历史架空类的问题,鸦片战争是发生在康熙年间,不是让康熙和道光皇帝互换。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鸦片战争爆发在康熙年间,那么就意味着英国人提前一个半世纪开始侵略清朝,那这样的条件下,为什么清朝能够取得胜利呢?我私下认为(值得商榷):
康熙虽然是少数X皇帝,但是他非常好学,除了学习汉文化的四书五经之外,还要跟着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这使得康熙皇帝成为古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学贯中西的皇帝。
这在个人能力上就已经碾压道光皇帝了。道光皇帝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居然向英国人问英吉利与俄罗斯有无旱路可通这样的X问题。所以领导能力不同决定了这个国家在面对战争时的反应速度。
如果康熙面对鸦片战争,那么清军仍然会向平定三藩那样彻底消灭入侵者。
此时,清朝入关不到100年,清朝的各项指标都处于上升期,X运行良好,效率高,所以,在面对外来入侵时,清朝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所以,加入英国在康熙年间入侵,康熙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对来犯之敌进行痛击。而不是从四川松潘千里迢迢调集藤牌兵到宁波参战。1841年,长途跋涉4个月的松潘兵,和在宁波海面等待了4个月的英军打了一仗,就大败而归!
康熙时期,清军的火器装备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火枪已经占有了相当的比例。
在重武器上,清朝学习明朝的火炮技术,并进行了改良,火炮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三藩之乱期间,康熙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新式火炮。南怀仁“依洋式铸造新炮”,并进呈《神威图说》一书,介绍了西方的制炮理论和方法。此后,清朝火炮不断进步,成功造出神威无敌大将军、金龙炮、制胜将军、威远将军等各型火炮近千尊。这些火炮在平定三藩、收复宝岛、抗击沙俄、驱逐准噶尔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到了道光时期,清朝的火器技术已经停滞了很多年,很多大炮还是康乾时期的老样子,很多士兵使用的枪比自己年龄都长,甚至枪龄超过100年的都有,这是清朝火器发展落后的典型案例。
而西方,以英国为例,火器一直在进步,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技术也未对清军形成巨大优势。由此可以推断,在康熙时期,西方的火器发展更为落后。
康熙时期,八旗开始颓废,但是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这种颓废还是早期病兆,清军的绿营还未败坏,整个清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从康熙创下的丰功伟绩就可以看出清军的战斗力!
所以,加入议英国人选择在康熙年间入侵,那么他们的命运和英国和沙俄一样,招致惨重的失败!
其他网友回答
从军事技术上来说,仍然会是个失败的结果,不用怀疑。
事实上中国人与与英国人打的第一仗并不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早是1637年在虎门,双方就交过手。英方参战的是商船,虎门炮台被攻占,大炮被英国人缴获,后来由葡萄牙方面调停。
当然这一时期中国处于乱世,因为这时明朝已经快灭亡了,结果难以作为判断的客观标准。
郑成功收复台湾应该是一个比较能够客观评判双方力量的案例,毕竟郑军经过长期的准备。尽管郑军如愿以偿,但是暴露的差距却难以回避: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最大的战船也不过10丈左右长,宽两丈五尺,配两门大炮;而荷兰人最大的战船长达30丈,宽6丈,树5桅。郑军六十艘战船围攻荷兰一艘船,基本靠船海战术赢得海战的胜利。
由此可见,这一仗打得也很艰难。 在晚些年的18世纪中叶,西方海军战舰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等级:一级有三层甲板,配备100门以上火炮,长约20丈;二级也是三层甲板,配备约X火炮,;三级则只有两层甲板,配备64~74门火炮,这三级统属于大型战列舰。四级也是两层甲板,长约15丈,配备约50门火炮,称为巡洋舰;五级和六级称为轻巡洋舰,长度从十二丈到十五丈不等,单层甲板,配24~40门火炮,这六级都是三桅横帆战舰。六级以下的双桅炮舰配24门火炮,还有一些单桅炮船。而到了19世纪初的嘉庆年间,清军水师主力船也不过11丈左右,载炮十余门。
所以这种差距不是靠人拼命就能够缩小的。 海战毫无优势可言,陆战技术基本也全面落后。郑成功进攻台湾时,拿荷兰方面的棱堡基本没有办法,只能用上万人围困千把人,围了8个月之久。而康熙打赢得雅克萨之战,也是数万人长期围困棱堡,别无他法。至于火器,只要看到国人推崇的“红衣大炮”四个字,就知道也没戏。 从军事技术角度说,晚明以后任何一个皇帝,包括英明神武的康熙乾隆,与西方进行全面对抗,基本都是输,毫无悬念。
这种差距不是某项技术落后造成的,而是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在制度、科技、力量上全面落后的差距造成。
其他网友回答
就从这次鸦片战争来说,应该不会,硬拼不会输,输的原因清X无能,胆小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