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被称为“永乐大帝”?“永乐大帝”从何始?
优质回答:
谢谢提问!中国古代皇帝名号很多。一、如去世后的庙号x宗x祖x帝等是入祖庙的称号。二如谥号,主要赞美其功德的。自宋代后越搞越长,长不胜读,令人生厌。三、以年号称皇帝。年号是每位皇帝纪年用,知名度高而简练,常用来称皇帝。但象武则天在位16年不满,用了14个年号,就连自已也记不清,何况千年之后?这类特例如称年号,人们就会坠入烟雾之中。
至于永乐皇帝何时称呼的问题,也就可有可无了。即使永乐在世,人们称号他也不为过。当然大臣们当面或臣工之间,只能称皇帝或圣上等。要区分语言环境和对象而定。不必太过拘泥。皇帝的名字是忌讳,只有入家谱可。其他均不得用。如西汉刘秀,到东汉时一律改为刘歆。这类例子太多,不宜尽数。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的皇帝,称呼有很多,有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等等,这些称呼的起源时间不同,用法也有所不同。
基本上除了秦朝那两位,大多数皇帝都有一个谥号,就是XX皇帝,如汉武帝,谥号是孝武皇帝。
谥号后来越来越长,正好庙号也普及了,于是改用庙号称呼,如唐玄宗,庙号玄宗。
再后来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一一对应,于是年号加上皇帝或帝就成了皇帝的名称,如清高宗你会觉得陌生,可乾隆皇帝、乾隆帝你就很熟悉了。
以上说的都只是皇帝,而大帝,除了孙权有个不伦不类的大皇帝(简称大帝)谥号,其他皇帝是没有的,这是后人的尊称。能被称为大帝的皇帝都不一般,如汉武大帝、洪武大帝,皆有不朽之功勋。既有大功业,那么大帝的数量必然稀少。
永乐大帝就是永乐皇帝,即明成祖朱棣,他的年号是永乐,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抢来的,被抢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过程叫靖难之役。
朱棣抢到皇位后,继续侄子未完的事业——削藩,虽然他就是藩王起家。在朱元璋建立的良好政治体制和法制环境基础上,朱棣大刀阔斧,开始了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对内求治
朱棣进一步改革机构,并设置了内阁制度,此后无论继承者如何X,但由朱元璋和朱棣设计的较为完善的X体制和官僚机构,却能够始终保持着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
朱棣还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疏浚大运河给北京运粮等,此举加强了明朝对北方广大国土的掌控,虽然增加了京师失陷的风险,但其实是利远大于弊的。
朱棣还很注重文化建设,他下令编修《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编纂的第一部大型类书,庞大至极,收录很多今天再也见不到的文献图书,而且未删未改,是中华X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对外攻伐宣扬
蒙古是明朝最大的心腹之患,为此朱棣曾五次率军亲征蒙古,打得漠北安宁,北境无事。另外朱棣挥兵收复了安南,还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立哈密卫,并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使明朝版图达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朱棣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促使万国来朝之兴盛局面的出现。郑和下西洋之宝船,其吨位比当时整个欧洲的海军力量之和还要强大。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个。终永乐一朝,先后有四位海外国家的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中华大地。
不足与隐患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皇帝,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明太祖滥杀功臣,朱棣也避免不了犯错。他将父亲制定的“禁止内臣干政”之禁令抛于脑后,“赐宦官公侯服,出监军国”,又设东厂等,宦官X的隐患就此埋下。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这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分析,即为什么是永乐,以及为什么是大帝。
第一,永乐是朱棣登基后的年号,是礼部商议并由皇帝(也就是朱棣)选择并确定的。一般来说,确定年号的那一年就是上一个年号的最后一年,而确定年号的第二年就是年号所指定的元年,比如永乐就是在洪武三十五年(实际是建文四年,但朱棣不承认建文帝的X,靖难成功后全部废除建文帝的年号)当年确定的年号,所以当年是洪武最后一年,第二年就是永乐元年。
第二,为什么称朱棣为大帝,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如果在后世的评价比较高,而且文治昌隆,武功远大,那么会被冠以大帝称号。比如汉武大帝,贞观大帝,则天大帝,洪武大帝,还有就是永乐大帝等。简而言之,一般只有皇帝中的佼佼者才能有机会被称为大帝。
而朱棣在位时间,文治上修永乐大典,设置内阁,疏浚大运河等,武功上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收复安南,在东北奴儿干设置都司和西北设置哈密卫,巩固了中国南北方的国土。可以说在位时间确实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无愧于太祖开国,太宗定疆的美名,也不愧于明成祖的称号。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庙号“成祖”,谥号“文皇帝”,年号“永乐”,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非常卓越,明朝国力达到极盛,国家繁荣富强、万国来朝,史称“永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因为后世会对一些伟大的帝王冠上“大帝”的美誉,所以朱棣被称为“永乐大帝”。至于朱棣何时开始被称为“永乐大帝”,应该是他死后才有这样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