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喜欢读孔子的吗?论语中推崇的“中庸之道”应该如X生活中实践?
优质回答:
我是小楼,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古往今来,中庸之道已成为中华X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它已经存在了将近5000年。对待传统精华我们要采取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不说它的糟粕是什么,精华部分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那么什么是中庸之道呢?中庸之道首先是良好地协调关系和掌握;第二,寻求平衡发展;第三,打一场确定的战役。主要思想是教育人们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并将自己养成具有理想人格的理想人物。中庸之道有三大原则: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诚与宽容,三是真诚。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的中庸学说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之间找一个中点或度,也就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点。提倡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以促进事物从数量变化到质变的转变,并促进事物的快速发展。
因此,应该推广中庸之道。它能促进更好地发展。我们不反对创新。创新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另外的方式之一,两者不冲突。有时它们甚至是兼容的。
首先,从社会角度出发,我们提倡它具有历史渊源。历史经验证明。抗战时期实行国共合作,而不是各个独自御敌,是中庸之道,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庸之道,今天,我们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共存,这更是中庸之道,这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如何寻求和平是有些人费尽脑筋的事情。倡导“中庸之道”无疑将给迷茫中的人们提供一个维护和平,建立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和寻求平衡发展的好方法。
其次,从心态上讲,由于繁忙的都市生活,大多数人养成了争权夺利的习惯。人际关系正在恶化。中庸之道可以客观,有效,平衡地处理各种情况。它使人们能够以中立和客观的方式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正确而适当的决定。中庸之道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力量并三思而后行,然后能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
简而言之,中庸之道是客观的、合理的更是一种境界。弘扬中庸之道是时代的要求,是实现和平与发展的手段之一,有利于个人,国家和世界。社会中的矛盾始终存在。我们想要的是解决和减轻冲突,而不是加剧冲突。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您的邀请;答:其实在这里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会做人和处事的道理,方圆并用,就是其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是现在全世界最重视的合理主义,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个人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很点型的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是最宽容的,这种传统的形成就是直接受蚁益于孔子的这一重要思想,以至于后来的传教士初到中国时都为中国人对于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X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甚这至于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中国成了例外,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度刻苦勤奋,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 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走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生活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是待人要厚道,第四:物不要太荣,生活中够用就好,不要太豪华!
总结起来就是这样四句:
做事不要太苦
享欲不要太乐,
待人不要太苛
用物不要太荣!
以上就是我解读的中庸之道核心!
回道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就是,X说的,道德。名不同而已。人类想控制它没门。所以人类就找它的门路规迹,从成败的事实入手,找过程查原因。孝仿之。
它只是包羅万象既成的事实,成也中庸,或者说道,败也中庸,也就是道。人想从里面找到什么内容规则,就有人研究立说。把需知已知的内容加认识汇总成册就成了传世经典,留给了后人一个又一个的迷团。这些道理只是在未知的世界里,已知的只是一点点。只是万物里已知的规律方法论。成事实的原因找到了,败坏的因果也明白了。所以就给人划定了行为准则,不拐弯说话:就是行为帮架,就是算卦,就是预测,就是计划,就是预谋,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评估。只是時代不同改写名词的说法罢了。意义是一样的。为闭免失败。就这么简单。
其他网友回答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知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即: 孔子去拜见南子,子路很不开心,对孔子发难。孔子发誓赌咒说:你们的看法是不对的,我如果否定的人或事,就一定是极坏的,老天也会讨厌!老天也会讨厌!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也!”意即: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是一种最高的修养,人们缺乏理解它已经很久了!
汉代郑玄作《论语注》,本着宇宙生成论,注释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到宋代朱熹,本着宇宙本体论,以对抗佛学和道家为目的,解释“中庸”为“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
现在我们来看,孔子在《论语》中的两段话说的什么。
孔子第一段话是表明,南子(夏姬)并不是流言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她也有好的一面,所以才去见她。本文之所以引用“子见南子”一段,是因为上下文的意思是衔接的,孔子在用“中庸”之道,说明“中庸”在现实中的应用。批评学生们误信谣言,不知道智慧的思考,不懂得“允执厥中”。
第二段对“中庸”之道给予极高的定位,并感叹人们(古汉语“民”为全称,不是指“老百姓”)、包括他的学生们都不会正确应用。
郑玄的时代离孔子近,其注疏尚强调“中庸”中的“和”。“和”,《说文解字》为“和,相应也。”指声音相应和,和谐的跟着唱或演奏。此解还保留着孔子“中庸”的一些原意。
到了朱熹就完全背离了孔子的本意,把“中庸”注解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朱熹在儒家发展史上地位崇高——类似于慧能之于佛教,完全抛却了佛陀(包括后来的达摩)的以坐禅和读经来修习佛法的传统,成为“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以“存天理,灭人欲”,彻底变成了新的儒学,后人称之为“理学”。偏偏“程朱理学”有明朝皇权背书,成为“天下至理”,朱注“四书五经”,成为科考的模范。几百年下来深入人心,与孔子本意渐行渐远,以至从“五四”X“孔家店”,到后来的“批林批孔”,孔子学说及“中庸”之道被一误再误,一讹两讹。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说“中庸”的本意。
依照《易经》的理论,天下的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有阴有阳,有正有反,有圆有缺。站在今天的高度,也符合X辩证唯物主义。就好比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不可能只用正面,而不用反面。
子思作《中庸》记有,“君子中庸,小人X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两句话简明易懂,勿须翻译,留意“小人无忌惮”即可。
可见,“中庸”之道之于应用,犹如聪明智慧的人,尤其是有德行德业的领导人,应该把握事物的性质,各取其正确的一面,各舍去其错误的一面。这个“各”,绝不是“和稀泥”,或各打50板,也不是你说100,他说200,我揉巴揉巴,各150拉jb倒。这绝不是“中庸”。
“中庸”思想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思考模式,它既不具有道德的规范力,与国家制定的法律也不抵触。“中庸”之道对现实的功用,小到对人们日常的交流,心平气和的相处,维护一个和衷共济的环境;大到一个企业的人事管理和策略管理,以及国与国的外交政策,都有相当积极意义。
如果非要抬杠,各执一端,就极近似于今天美国的飞机窜扰我国领空,不知“中庸”的热血青(中)年,攘臂高呼“击落它!灭了它!”既可怜!复可笑!
其他网友回答
有喜欢读孔子的吗?他的“中庸之道”如X生活中实践?这个问题(忞白)来为您回答。
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首先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其次才能知道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最X行总结。
题主您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私人办学的开创者。孔子在三十岁左右才有一定的成就。在这之前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意思是说从十五岁开始有求学的意愿。随后他的父母去世,更加坚定自己学习的志向。孔子除了发奋读书,更精通“六艺”,这也为他日后办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孔子开设私塾,我们都知道孔子主张“礼”,而“礼”在“六艺”之中就有存在。孔子的“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还体现在稳定有序的社会关系。他创办私塾就是希望自己的思想可以得到推广。除“礼”之外,孔子还推广“仁”,意思为“仁爱之心”,这些都需要很高的道德标准。
喜不喜欢读孔子?那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维去看待就好,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方式。
孔子的“中庸之道”所表达的思想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在哪里体现的呢?《论语·雍也篇》有云:“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人最高等的德行,但是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样的道德了。根据这句话可以了解到,在孔子的心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道德的标准。除了标准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中庸之道”是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
如果将“中庸”拆开进行分析,“中”可以理解为“折中”或“中心”的意思。“庸”就可以理解为“普通”或“平常”。那么“中庸”就是平常普通,站在中心,停滞不前了吗?(忞白)认为可能不是这样的。也许因为这种字面的理解方式,误以为“平庸之道”所要表达的,是俗话说的“骑墙”,或者是一种“和稀泥”的思想。
我们从孔子“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庸”是一种高级的德行。在《中庸》里有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中的“喜、怒、哀、乐”很好理解,是我们情绪的表达方式。
意思是说,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不被情绪所控制,就可以称之为“中”。如果因为看待事物所产生了情绪,也需要保持“中和”,掌握分寸,恰到好处,称之为“和”。所以“中庸之道”的定义也可为“中和”之道,也可以说“不偏不倚、中正中和、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还可以理解为,对待事物不能太极端的表现出来,所以需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并且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用四个字来简单的概括就是“换位思考”。如果将“中庸之道”的思想理解为“中和”或是“换位思考”,那么就能很好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古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境界,要求有德行的人做到“三达德”、“五达道”、“行九经”。
“三达德”为三大品德:智、仁、勇。
“五达道”是调节五大关系的“中庸之道”: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行九经”是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的九项工作:修养自身、尊崇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工匠、优待远方的客人、安抚诸侯。
我们了解到“中庸之道”的思想为“中和”,还有需要“换位思考”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通过“修养自身”来提升自己的诚信与和善,就可以清楚的明白,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
其实“中庸之道”也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很容易有居高临下的举动。如果能将表达方式变得委婉一些,可能比居高临下更能突出自己的“高姿态”。与人发生口角,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因为越是反击越是没完没了,甚至会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这样去处理事情恰到好处,深入的理解这是一种“中庸之道”的处世德行,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还有“五达道”中的人物关系,比如生活中对待夫妻,长辈之间的“中庸之道”。因为我们习惯将不好的情绪发泄到身边最亲近的人,就像《中庸》所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能将情绪控制得当,这也是一种“中庸之道”、以及“中和”的高深境界。
所以“中庸之道”融入到生活中进行实践,也许不是做为一个“老好人”。而是需要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和谐共处,是一种高尚的德行。所以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延续至今也是有一定深度思想在内的。
总结:
孔子的“中庸之道”体现在德行,《中庸》这本著作成为了“四书”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将儒家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撰成《四书集注》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明清科举的考试内容。所以(忞白)认为,“中庸之道”也许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骑墙”、“老好人”、“和稀泥”的片面思想。
如果将“中庸之道”的处世方式进行总结:进可攻,退可守,不往极端走,能将情绪控制得当,话别说太满,事别做太绝。
以上纯是(忞白)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我是热爱历史文化的忞白。
欢迎大家关注忞白:愿君来此观文史,不虚此行不负时,与君谈论文章事,聊遍所闻和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