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读后感300字(孤独之旅读后感800字)
今天下午的辅导课时间,我在八五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导入环节还算顺利,部分学生对曹文轩和《草房子》是有所了解的。
但因为学生是第一次阅读《孤独之旅》这篇小说,再加上可能没有有意识地注意过自己的阅读速度,所以,在默读课文这个环节用的时间稍多了一些。
在交流“表现主人公孤独的相关语段”时,第一个同学就没有找准确,她读的是课文第21段:“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这句话表现的,是杜小康离开家到达目的地芦荡后的心理。
不过,这恰好给了其他同学一个思考的契机:是否准确理解了我们的阅读要求?标画的是不是直接或间接表现杜小康孤独的语句?接下来的几位同学都没有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杜雍和父子逐渐适应孤独感的那个语段,我安排了一次齐读。但学生齐读的效果很不好,这也是学生在齐读的时候多半会出现的那种拖音现象。
但因为担心超时,我就只是给学生做了点评和指正,而没有让学生再去试读。
我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个师者在课堂上的职责,而不只是考虑自己的课堂教学时间。
用小标题概述小说X部分这一环节,占用时间也稍多了些。我事先没有考虑到这会是学生的一个难点。
第一个学生概述的是:逃窜的鸭子。第二个学生的回答有所改进:寻找鸭子。然后,在我关于小说基本要素的启发下,学生才给出了相对完整的一个标题: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
虽然时间占的多了些,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进步,还是值得欣慰的。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置了一个想象环节,让学生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续说接下来的情节安排。
可能我留的时间少了些,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太充足,因此并没有展开来说,只是大致说了自己设想中的杜小康及家人的境况,而且均偏重于他们“从此好起来”。
然后,我又补充了《草房子》一书中后面的一段话,让学生感悟不同的情节设置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写作效果。
关于“人物评析”这个版块,我感觉有些多余。因为在前面的两次拟题的过程中,已经清楚地体现出杜小康的成长变化,他由原来的软弱、恋家而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所以,这个环节我感觉可以略去。
这次的讲课时间大致为45分钟。因为调整了教学设计,在时间把握上比之前是有了好转。
但对于教学的整个流程,我感觉还不是太熟;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的评价、引导,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等问题,还需要再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