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原文?
乐毅伐齐”(4)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权谋而立则亡
【原文】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①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挈②国以呼礼义也,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一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义士也;之所以为布陈于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主之所极然,帅X臣而首向之者,则举义志也。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故曰:以国济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是所谓义立而王也。
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是所谓信立而而霸也。
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湣、薛公③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④,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⑤焉。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延伸阅读
先田氏代齐还是先乐毅伐齐?
田氏代齐在前。
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X,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乐毅伐齐,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X军)。
乐毅伐齐胜利的原因?
1、前期精密筹备。
在燕国攻打齐国之前,燕昭王不仅在本国的人力物力民心上做足了准备,而且在外交上也做足了功课,从而争取到各诸侯国的支持。乐毅等人游说于赵国以及后来六国能够共同出兵攻打齐国便是明证。
2、各国合力,目标一致。
五国伐秦屡屡失败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各国利益不同,目标不一致,无法形成合力,不能统一行动。
而在五国伐齐中,我们看不到这方面的问题,各国虽然也有各自的小算盘,但至少在表面上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打残齐国。这不仅符合燕、赵、楚等国的利益(齐国的强大,直接威胁到这几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符合秦国的利益(山东六国内耗有利于秦国东出战略)。
3、指挥统一,行动一致。
五国伐齐,燕国率先在国内起兵,而秦、赵、韩、魏联军则是由秦国尉斯离率领前去会合。待到五国军队会合后,赵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乐毅。于是乐毅便成为五国联军的统一指挥官,由他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五国联军发起对齐国的战斗。
在五国联军打败齐国主力后,乐毅便退回秦国、韩国军队,令魏国军队分兵进攻宋国旧地,布署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由北X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