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大王是谁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奋斗走向成功的典型代表,因此被誉为“经营之神”。但“经营之神”最初也是从卖米这样的小生意起步的。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X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人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能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生意做好,今后才能成为大商人。
延伸阅读
王永庆卖米读后感怎样写
在王永庆少年时代,他卖米的经历就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励志创业故事。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X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
怎么打开销路呢?
王永庆想起爸爸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首富的创业起点虽然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生意,但是在经营这个小生意过程中王永庆显现的营销智慧却是不容小视的:
1、王永庆告诉我们:产品是第一位的,营销是第二位的,真正有价值的营销策略是从用心做真正的好产品开始的。
2、王永庆还告诉我们从客户角度出发进行服务创新,把服务做到位做极致,是差异化竞争的不二法门,也是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3、王永庆还启发我们让老客户满意留住老客户远比不断去发展新客户重要,要建立客户大数据,基于数据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用心经营,客户和客X本身就是价值。
不为人知的伟大职业故事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X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淘米人的故事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很不方便。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并记下。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他有了知名度,生意更加红火起来。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一粒米的创始人是谁
是:王永庆
台湾著名塑胶集团创始人王永庆,被誉为“经营之神,”而他成功缔造塑胶帝国,却是从一粒米开始。
15岁时,王永庆小学毕业,随X入一家米店当徒工,虽然只是徒工,但王永庆工作认真从不偷懒。第二年,王永庆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决定,那就是开米店。当时家里经济拮据,拿不出资金。于是,父亲借来200元钱给他做启动资金,王永庆开始了艰难创业。
那时王永庆刚刚十六岁,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用200元钱,在偏僻地方租下店面,然X货开始经营。
当时嘉义县城有三十多家米店,不仅店大位置好,且有回头客。而王永庆的米店偏僻且小,开业后一直冷冷清清。
王永庆只好背着米袋子,挨家挨户地去推销。可是,一天天跑下来也没有推销出去,人累得疲惫不堪,米店还是没有任何起色。怎样才能让米店红火起来呢?
有一次,王永庆推销回来又渴又饿,于是开始生火做饭,做饭需要淘米,反复淘数次才能将米里的杂物除去,可是王永庆不会像母亲那样用水淘米,只好坐在那里,耐心地将米一粒粒挑出来。挑米过程琐碎单调,但是王永庆却在琐碎的过程中,突然悟出商机,他马上将两个弟弟招集来,一起坐下来挑米。
一粒粒米挑得干干净净,然后装入袋里再背出去推销,这次米不仅很快卖光,还跟来许多回头客,许多家庭主妇还为王家米店做宣传,只有王家的米不用反复淘,不仅干净吃着也放心。
原来,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业还处于手工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简单操作,稻穗就晒在马路边,脱粒之后也会掺杂许多细沙子等杂物,主妇们做饭时,需要用水反复淘洗数次才能弄干净。
虽然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但王永庆却从中寻觅到商机,于是不顾劳苦不怕麻烦,和弟弟们把米挑干净再X,这样就为家庭主妇们省去许多麻烦,挑过的米吃起来也放心。米店生意终X火起来,不仅改变家庭窘境,也为王永庆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一粒米开始,到发展成为塑胶大王,王永庆精细务实,集小事成大事,并最终取得成功。
成功总是青睐于有心人,只有敢于尝试并勇于创新,那么付出的努力终会得到回报。
台湾较早米行发家的是谁
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早年开米行起家。 1932年,15岁的王永庆被父亲送到嘉义的米店当学徒,1年后,他向父亲商借200元旧台币创业,自己开了一家小米行。开了10年之后,王永庆才结束卖米的生意。
关于青春的名人故事梗概150
王永庆的青春期故事
王永庆青春期时去卖米的故事,他不仅仅是需要挨家挨户去推销自己干净的大米,还免费替客户掏出陈米、洗米缸,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客户的用米情况,主动送货上门。
就这样一步一步从卖米,开起来碾米厂,又后来开了瓦砖厂、木材行,再到后来创办了“台湾塑胶公司”,生意越做越大,事业版图从石化业扩展到电子、医疗、生物科技等多个领域,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对于成功,他提到:“贫寒的家境,以及在恶劣条件下的创业经验,让我年轻时就深刻体会到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也不足忧,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于一己的努力!”
王永庆从16岁开始,就开始卖米,当上了老板,他的青春期跟当下的很多孩子不一样,但是道理都是想通的,想做成一件事情,就是需要主动出击,将事情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