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林黛玉葬花这一行为?
优质回答:
林黛玉多愁善感,内心娇弱,看到落花想到自己的身世。由于她自己身体孱弱,看见落花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她本身就是寄人篱下,有一种没有着落的感觉。她葬花也是感慨自己的命运。
其他网友回答
凡是看过《红楼梦》 的人,都会对“黛玉葬花”这个场景记忆深刻。那么,应该怎么样理解这个情节呢?我认为不能就事论事,从浅层次理解。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这个情节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
最表层:这个场景本身的造型很美,给人印象深刻。
《红楼梦》是一本诗性小说,它所营造的意境美出类拔萃。看看“红楼十二钗”,几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美妙、动人的场景。比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眠芍”“惜春作画”等等,其中“黛玉葬花”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
事实上,从《红楼梦》诞生以来,各种艺术形式都很热衷于对“黛玉葬花”这个场景的刻画,比如“泥人张”的泥塑,梅兰芳的京剧,现当代画家华三川、刘旦宅等的人物画,还有绢人等等,都有关于这个题材的经典作品。
可见,“黛玉葬花”这个场景外在的美是非常感人的,而且能够被各种欣赏层次的人所接受。
中间层次:“黛玉葬花”对黛玉形象的塑造居功至伟。
和别的人物形象一样,曹雪芹塑造林黛玉也是通过很多小事累积起来的。书中别的事件反映林黛玉形象的时候,角度可能比较单一,“黛玉葬花”这个情节则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黛玉。
看看前后的情节吧:黛玉之所以独自葬花是因为误会了宝玉,表现了她敏感的个性;别的人一起欢度芒种节,只有黛玉一个人“乐中生悲”,表现了她的孤介;一首《葬花词》更是将她的决绝和超凡的才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从误会解除之后的转忧为喜、对宝玉的戏谑,又能看出黛玉用情至深和调皮可爱的一面。
可以说,没有“黛玉葬花”这个情节,黛玉这个形象的感染力就会弱很多。
深层次:“黛玉葬花”具有象征意义,在全书中的地位很高。
纵观《红楼梦》全书就会发现,“黛玉葬花”并不仅是作者对黛玉一个人命运的哀叹,而是对红楼梦中众多女性“千红一哭,万妍同悲”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是对贾府表面上看富贵荣华,实际上勾心斗角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的说明,就像《葬花词》中所说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黛玉葬花出现在第27回,除了秦可卿之外,金陵十二衩“正册”“副册”“又副册”中女子的命运还没有展示出悲惨的结局,作者正是通过这个震撼人心的悲痛场景给人一种巨大的暗示,让人隐隐感觉到悲剧的结尾。
后人改编《红楼梦》的各种作品中,别的情节经常被删减,“黛玉葬花”的情节却基本上都被保留下来,由此也能够看出“黛玉葬花”这个场景对全书主题的重要意义。
推荐:一些表现“黛玉葬花”的作品
泥塑:泥人张《黛玉葬花》。
音乐:央视87版《红楼梦》中的《葬花吟》(X作曲)。
戏曲:京剧《黛玉葬花》(梅兰芳);越剧《红楼梦》(王文娟)。
其他网友回答
林黛玉葬花是对生命的敬重!心怀慈悲!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种黛玉心里的一种展现,黛玉身世凄怜,多愁善感,看到落英美而早凋谢。与自己的心境特别符合。引起了同病相怜的感觉。也为黛玉以后的最终归宿埋下了伏笔。所谓葬花的文学记载,实际上早在纳兰性德的词里就有了。纳兰性德比曹雪芹要早。有可能曹雪芹借鉴的纳兰性德的。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乾隆皇帝看过石头记(红楼梦,原来叫石头记)后,就说这书写的是:明珠家事。明珠就是那看明珠,他就是纳兰性德的父亲。所以红学研究里就有一派说红楼梦写的是明珠家里的事。这个具体就不太清楚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看待林黛玉葬花这一行为.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