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老电影《甲午风云》?
优质回答
《甲午风云》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反映了这一事件中人民X众与爱国官兵的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英勇善战,最后勇撞敌舰,以死报国,显示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这部影片风格浓烈、沉郁,充溢着令人振奋的浩然正气,影片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获评委奖。
最欣赏邓世昌那句台词,命令经远济远向我靠拢,把帅旗挂起来。
老电影《甲午风云》与历史真相差距多大?
优质回答
影片绝对是好影片,但由于各种局限性离历史真相还是有很大差异。
首先,济远号在丰岛海战中畏敌逃跑,炮手王国成、李仕茂愤而用尾炮击伤吉野,令战舰得以脱身属实,方伯谦冒功也属实,但方的冒功并未隐瞒王、李二人功劳,也没有X王国成退伍之事,相反,王国成、李仕茂被朝廷记作头功,各赏银500两,这在当时是极大的奖励(《海军赏恤章程》中阵亡士兵抚恤才100两),而方伯谦则因为李鸿章翌日就得到丁汝昌密报他怯战逃跑未获嘉奖。王国成既然未被济远除名,当然也不可能投奔致远,更不会随致远战沉牺牲。史载他在甲午战后退伍回到文登老家,用赏银中的置地四十亩,但妻子去世后无心务农,只身移居旅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郁郁而终。
方伯谦
其次,方伯谦并非在甲午海战中因逃跑而被水兵杀死,济远也未触礁,触礁的是
跟着他逃跑的广甲号,结果被他弃之不理最终沉没,方伯谦是逃回旅顺后被清廷逮捕处斩,他的后人为了给他翻案曾前赴后继搞了好几次有偿“历史研讨会”,结果被有骨气的专家们守住了底线。
第三,刘步蟾在电影中简直就是个内奸,而实战中他的表现可圈可点,最后也是自杀殉国,并无失节,电影把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行为如此颠倒,一般认为是受了曾任北洋舰队总教习的英国人琅威理回忆录误导。琅威理工作很勤勉,原本也很赏识刘步蟾,但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北洋舰队主力南下避冻,提督丁汝昌登岸,接替指挥的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下令降下提督旗,升起自己的总兵旗,正在舰上的琅威理认为自己是记名提督,提督旗不应撤,和刘发生激烈争执,李鸿章和清廷因所谓“体统”问题袒护刘步蟾,琅威理愤而离职,此后的回忆录里对刘步蟾大加贬斥,因此清末和民国时关于甲午之战的许多文艺作品中刘步蟾都是反面角色。当然,也有人说故意把刘步蟾写成反角,是因为他“是第二把手,而且姓刘”,这未免有些捕风捉影了——要知道甲午风云是1962年就公映了的。
琅威理(中排左四)和北洋舰队官兵合影,站在他身边(左三)的正是刘步蟾,公平说,琅威理是个称职的海军军官和顾问,他和刘步蟾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中西官僚体制的冲突。
第四,历史上丰岛海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大东沟海战发生于9月27日,二者仅隔两个月零两天,期间北洋舰队主力被李鸿章严令“避战保船”,基本上待在旅顺和威海两处,而被浓墨重彩勾勒的李鸿章校阅北洋舰队(其实还包括北调参阅的广东、南洋水师军舰),则发生在丰岛海战前的5月下旬,原属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和广丙三艘木壳巡洋舰,就是因为参加这次校阅适逢开战,被李鸿章奏留助战的。在两次海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并为夺取黄海制海权,当然也不可能炮轰文登渔村、渔船,打死王国成的未婚妻。
第五,历史上定远、镇远主炮在两舷,而不在影片所表现的舰首A炮位处,且所有军舰都不会有影片中一再出现的高射炮,因为当时还没有飞机。
定远号两视图,可以清晰看到主炮在两舷,不在舰首或舰尾
第六,吉野号是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领队舰,而不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当时的旗舰是日本主力舰“三景”级之一的松岛号(另两艘是严岛和桥立号),而在甲午风云中北洋舰队将领多次把吉野号称作旗舰。
松岛号这艘长相十分另类的主力舰才是大东沟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第七,大东沟海战清方虽损失5舰,但最终因为日军始终无法击沉定远和镇远,而一度因重伤退场灭火的靖远、来远又率领因航速慢而未来得及冲出海口的平远和几艘蚊炮船杀回,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撤出,北洋舰队转入追击后因航速太慢而不及收队,从战场态势看其实是个平手,而在电影中就只演到致远沉没为止,给人的感觉是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全军覆没了(连逃跑的济远都触礁了)。
差距太大了,除了方伯谦,都是海战英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甲午风云观后感1500字大学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