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元节”,“中元节“这天有什么习俗?
优质回答
谢邀。在吾里这边即阴历7月15日是丶中元节′。是祖上口口相传的所为丶鬼节′。是日,告诉人们在日落前早点回家,尽量不要出门。这是老一辈的传统说法。,,,
另外,在吾里这边是有祭拜X这天,那家肯定是有亲人是在去年丶中元节′后去世的。
平常人家都是在阴历7月1日开始到丶中元节′前搞定了。
这是咱们传统的做法,可能与其它地方有一些区别。,,,
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有怀念故去亲人之意。中元节人们会烧些冥钱给故去的亲人,并且要上香点烛祈求上苍保佑故去的亲人安好吉祥,以此表示尊重和怀念。
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哪些习俗?你们那里怎么过?
优质回答
我们家乡每一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有祭祖的习俗。 具体的过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过法,请回己故先祖吃饭。就是在每一年农历七月十五,做一桌香喷喷饭菜,然后,倒上酒水,点上香蜡,烧点冥币,招回已故先祖吃饭。 第二种过法,写包封,每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打制冥币,并写上已故先祖姓名之后,再封装好。 第三种过法,烧包封,每一年农历七月十五,给已故先祖烧包封,告知其可以领受此冥币去阴间花费了。
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
前些年,我们大徐州的风俗习惯,就是给亲人的亡灵送鲜花烧纸钱。
也有人因为离家太远不得亲临祖坟的,就在大路边上画个大圆圈,写上故人的名字。
然后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哭着提醒亲人抓紧来领,别让恶鬼抢了先去。
那边到底能不能领到钱谁也没见过,不过是个念想纸烧人心罢了。
如今,徐州的发展突飞猛进,环保管理相当严厉,再也没有见过谁在路边烧纸了。
这点心意各自在家向供奉的文武财神们倾诉吧。
咱们中国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相传,佛祖的大弟子目连的母亲,在阿鼻地狱中受饿鬼之苦。
孝顺的目连给母亲送饭,奈何每当母亲刚想触及,双手即刻化作碳火而更加痛苦。
木莲只好向佛祖祈求救母之法。
佛陀告诉他办法是有的,只要你在七月十五,拿出山珍海味奇香异果供养十方僧众,通过大家的集合法力使它超度就行了。
切记,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僧众自恣日】——就是仙家和鬼界放假休息日,你不能逮着哪天是哪天那可不行。
木连不光自己救母心切,并请求佛祖让天下佛徒,都可通过这种方式解救七世父母。
佛祖念其善心,欣然同意。
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孟秋七月的祭祖活动。
届时迎接秋神的降临,祭祀完神明之后就要祭祖。
人们虔诚的把各种时令鲜果奉献给神明和祖先,这叫做‘荐新’或‘秋尝’。
神仙们洞察人间的一切,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神仙管理着。
白帝是秋季的管理者,既管秋收也管刑杀,是中国传统的死神。
谁敢对他有所隐瞒?最好到七月十五乖乖把好吃好喝的奉献出来。
否则,秋后一定找你算账!那作恶多端的秋后问斩!
当初木莲妈妈,就是因为不相信天道之间存在因果政法,整天个谤佛谤僧管不住自己的嘴,结果怎么样挨饿了吧?
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更应该是敬畏生命、敬畏因果轮回的一天。
你们说是不是?
中元节有哪些习俗?
优质回答
提起中元节,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元节是什么节。根据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民间都把中元节当做是鬼节,尤其是南方,人们往往只会用鬼节称呼七月十五的中元节。这一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下面这些传统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X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X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X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X”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有些地方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X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灯的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此时,要数黄河里放河灯的场景最为壮观。
还有烧街衣的习俗,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还有放天灯的习俗,在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除此之外,还有祭祖,准备斋果入庙祈福等习俗,来祭祀祖先,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注意事项?又有哪些农谚俗语?
优质回答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传统风俗有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3、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4、祭祖先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6、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7、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8、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9、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注意事项
1、不喊名字
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闽台民间对鬼的敬称)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不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导致邪气入侵。
3、注意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4、不吹口哨
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3句有关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农谚俗语
1、“七月十五无雨,十月十五无霜”
开门见山就说到七月十五的天气,“无雨”说明了是大好晴天,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现在还是处在三伏天天气影响之下,虽说已经到了秋季,8月7号立秋,就意味秋季到来,今天已经8月18号了,立秋已经十多天了,但是天气晴好,炎热天气照常在。
这句俗语说到了七月十五这天是晴好天气,那么预兆的是三个月后的十月十五还没有出现下霜的天气。阴历十月十五已经进入到冬季了,按理按理来说深秋的时候霜降节气开始就会出现下霜了,但是如果天气晴好,气温高的话,初冬的时候天气温暖就不会出现下霜的天气,说明冬天很暖和,或许是一个暖冬。
2、七月半热得透,粮食堆成堆
这句俗语说到七月十五这天天气非常炎热,又是一个高温天气,不过秋后的高温天气叫秋老虎。我们说热得透说明秋老虎天气特别凶,不过,秋后了,白天秋老虎热,但是晚上就比较凉了。这个时候正是农作物成熟季,成熟季就需要一段时间的晴好天气,天气好,光照强,农作物灌浆好,蜡熟效果也就好,还不怕农作物发生倒伏。这就是一个丰收之年的预兆。这样到了秋后粮食作物大丰收,收获的粮食堆成堆。
3、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
这句俗语说到七月十五这天的天气能够预兆后期雨水的多寡。而八月十五就可以预兆是否会丰收。
七月十五定旱涝,说的是天气晴好后期雨水少。如果是下雨天,那么后期雨水的比较多,俗话“七月十五雨淋淋,阴雨连绵到秋收”。所以,七月十五天气晴好,后期雨水少。
你家乡中元节有什么习俗吗?
优质回答
我们江南水乡,杭嘉湖福地,没有人说中元节。我们叫“七月半”,这当然是是指农历的七月十五。在杭嘉湖地区,各地的叫法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个没有认真考证过。
中元节,也就是七月半,我乡有祭拜X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五之后,七月十五之前祭拜完毕。真正中元节这天是不拜X的。
祭拜X时,八仙桌上放X个菜,东西北三面放上酒盅筷子,筛上酒,然后点上蜡烛。除此之外,还要准备粽子,说这粽子X拿起来容易些。还可放些水果。酒要过三巡,第二回酒后要放一碗饭,说X里有不喝酒的。
祭拜好之后要烧佛经。我们乡下是不烧冥币的。佛经是小麦秸秆最上面的麦草芯做成的。老太太们空闲时把它们捆成一把把的捏在手里阿弥陀佛的念。这佛经不念是不值钱的。佛经念好之后用报纸包好,再放上桃头,桃头是辟邪的,防止这佛经被其它野鬼偷走。中元节拜好X后要把这佛经用火化掉成灰,这样X就可以拿走了。
如果去年家里有亲人去世了,今年七月半前要叫一桌念佛老太太念佛,讲究一点的要叫十二个老太太,要整整十二个生肖,这叫生肖佛,是最值钱的。
X祭拜完毕后,吹灯拔蜡。X们酒足饭饱后拿着粽子等回去了。那一桌菜就家里人吃了。
中元节之前几天,小孩子是不可以在晚上出去玩的,如果出去碰见鬼了,这小孩子要中邪的。如果非要出去,就得在口袋里放上报纸桃头一类辟邪的东西,以保孩子平安。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中元节的习俗肯定也不一样,但寄托对祖先的哀思是一样的。
喃哆血—历史久远的乡土文化
近几年,在广西北流南部的平政镇、六靖镇、清湾镇、石窝镇、白马镇、大伦镇、扶新镇、沙垌镇等乡镇,在临近农历七月十四(一般十二、十三、十四)几天,举行大型的喃哆血吹奏大赛活动,附近乡镇民众踊跃参加,热闹非凡,从此每年民间大节“中元节”到来之时,除了祭祖、祀X、焚纸锭…我们家乡又多了一项意义非凡的活动。
六靖镇是世界铜鼓王之乡,也是传统竹笛“喃哆血”的发源地。喃哆血,一种类竹笛的吹奏乐器。用细黄竹,勒古(露兜)叶制作,最大直径60公分,高度可达2米。音色浑厚悠远,震撼人心。流传于北流上里地区,以六靖镇、平政镇、清湾镇等地为最盛。每年民间大节“七月十四”到来之时,北流南部各个乡镇、村落等众多喃哆血爱好者便纷纷自制竹笛,大吹喃哆血,传递驱邪压煞、吉祥如意的正能量。
喃哆血没有固定的曲谱词,基本上是靠吹奏者的X发挥。一般来说,包含以下搞笑内容:喃哆血,喃哆血,喃喃喃哆血,吹到屙血;喃哆血,喃哆血,哆血哆血,楚王死,楚王绝…多人吹奏的场面,尤为震撼,可以触动到心灵深处。
据说两千多年前的汉、楚两军交战时,汉军曾用过类似喃哆血的雄浑笛声作为号角来震慑对方、反复吹奏出”楚王绝…””楚王绝…”的声音,楚军听起来以为是鬼神在嚎叫,惊慌失措,无心战斗。而汉军军心大振,并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从此,吹喃哆血成为了一种民间风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七月初开始,吹喃哆血的人就渐渐的多起来了,直到七月十四这天的大X为止。但一旦到了七月十五的凌晨0时,所有未停下的喃哆血都会马上哑火,并当场砸烂喃哆血,等到来年农历六月底再吹。
2012年七月初,六靖镇文体协会深挖本土特色文化,喃哆血终于登上大雅之堂,有了用武之地。当年六靖镇举办的第一届喃哆血文化节主要目的是宣传和挖掘喃哆血爱好者,以舞台表演为契机,尽快发现、用好喃哆血人才。后来每年持续举办喃哆血大赛,其他乡镇也纷纷加入举办大赛的行列。为了在大赛中一展技艺,各镇乡民在六月底就纷纷自制好喃哆血乐器,勤加练习 ,喃哆血的乐音此起彼伏,给山村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6年9月,曾荣获六靖镇喃哆血文化节两届“笛王”冠军谢庆登自主制作乐器,带领六靖镇8位喃哆血高手组成“喃哆血演奏队”参加第一届中华老年体育舞蹈(香港)国际艺术节,在比赛中技压X雄,所吹奏的喃哆血表演夺得香港国际艺术节金奖第一名,很多热心人士要求深度挖掘这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因此,举办喃哆血比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参与者越来越多,从自娱自乐延伸到参加国际比赛,使喃哆血这种乡间特有的乡土文化,走出家乡,扬名香江。
七月十四、十五中元节,到底是风俗还是XX呢?
优质回答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一个完美的巧合,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的碰撞而逐渐流传至今的。应该算是一种风俗的传承,而不是XX。
传统上的“七月半”
《易经》中便将七做为一个变化的数字,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的说法,即七天一往复的意思,这与如今的一周七天也是相吻合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所谓的“七上八下”,在中国古代,七也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人之七情、色彩亦分七色、间乐也为七音、连诗歌都有七律,人的身体更是有七窍等等。
而七月更是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吉祥月,在七月半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便会祭拜祖先和祈祷农事的大丰收。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对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后来又形成了将时令佳品一起祭拜的习惯,既有让祖先品尝之意,更有祝愿大丰收的美好愿景。
道教之“中元节”
中元节来自于道教的说法,道教中将一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中元则是地官赦罪日,下元则为水官解厄日。相传X节每年的七月会给去世的祖先“放假”,所以每年的中元这一天,人们会形成了去坟上祭奠祖先的习俗。地方X也会组织祭奠那些阵亡的军士。
久而久之,民间对中元节也有了鬼节、祭祖节的称呼。
佛教之“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日同时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来自于梵文的翻译,“孟兰盆”即是倒悬着的盛供品的器皿。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得到了六种智慧后,就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他的眼中,看到已经逝去的母亲正饱受饿鬼侵扰之苦,已经瘦成皮包骨,目犍连非常伤心,就盛饭想给母亲吃,可是母亲还未吃到,饭就已经化为灰烬了。
目犍连非常难过,就去求佛祖解救,佛祖对他说:“你母亲的罪孽之深已经非你一人之力可以解救的了,须在七月十五日合众僧之力、供盛大的盂兰盆,以感神道之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犍连依照佛祖所说,果然解救了他的母亲。
自此,便有了盂兰盆节。之后便形成了备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以供养众僧,求在生之父母添福添寿或逝去之父母脱离苦海的盂兰盆节。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及外来的佛教文化的碰撞,才有了如今的中元节。2010年5月18日,在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入选项目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所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成功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推广的一个窗口。
起源于XX,演变为民俗文化。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秋节的习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