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第一大批判不是《理论理性批判》,而是《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为什么呢?
优质回答
康德的“纯粹理性”是对自然法则的理性,是对客观规律的理解。所以他定义为“纯粹”,与他的所谓物自体密切相关。“物自体”是康德整个哲学思维的出发点。在康德的哲学X中,无数次出现“物自体”的追求。“纯粹理性”与理性,在康德心中是绝对不同的概念。
怎么才能看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到底在说什么?
优质回答
可以看一些相关书籍,在这里大概说一下要了解哲学首先必须了解哲学家面对的问题,康德的问题背景是这样的,当时机械唯物主义盛行,大家认为人就是一架机器,没有灵魂,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思考意识是靠分泌的激素决定的。这个观念导致道德崩溃。因为我杀人是因为我生气,生气因为我体内激素造成的和我没关系。这让康德不能忍受,他认为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解释为完全有理性定理决定的观念导致这种道德观念,他想证明理性和定律不能解释所有现象,但要证明这一点他必须说明理性不是万能的。如果理性不是万能的那么由理性推导的激素决定论就不能立足。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为了证明理性不是万能的。具体方法是这样,康德证明理性需要有材料,而材料的获得需要人类的先天能力,然后他归纳了12个范畴,并说这12个范畴是认识的基础,简单说一个盲人不可能用颜色来推理,一个聋子的理性不能推导声音。所以康德的名言:理性为自然立法,意思是我们只能认识我们身体机能允许我们认识的东西,自然的维度是无穷的,但人的认识维度只有12个,因此理性只能认识在这12个维度以内的事,从而论证理性不是万能的,而是有边界的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说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
看书名!全书就是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弄清楚人类理性的认识界限,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
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因为我们的理性有时会陷入混乱。尤其是在形而上学上,我们的理性总是会陷入矛盾冲突中。康德在书中论述四个‘二律背反’。所谓‘二律背反’就是同一个命题,如世界有无开端,正反答案都能被证明。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为什么会这样?康德认为我们的理性不能确定回答超出经验外的问题。也就说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对于经验之外的东西,我们不能认识,也无法验证。
与此同时,我们有一些具有确定性的知识。比如数学,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度。还有自然科学,也具有因果规律。那么这些知识的确定性如何而来?
康德认为知识的确定性不是来至于经验,而是来至于理性中的先验知识和先天形式。也就是人向自然立法!全书主要就是阐明理性的中的先验形式。
康德把理性(广义)分为三个过程,感性、知性和理性(侠义)。全书分先天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先天感性论中讲述了感性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数学的确定性来自于此。先验逻辑讨论知性和理性部分。知性部分又有先验分析论(概念)和原理分析论(判断)。自然科学的因果规律来自于此。最后就是先验辩证论,也称先验幻想。四个二律背反命题,说明理性对超出经验的东西无法认识。
总结:全书说的就是理性不能认识超出经验之外的东西。同时知识来至于经验,但经验必须在先天形式和先验逻辑下才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优质回答
人类的理性能力有限。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即感性认识,而经验或感性认识只能形成关
于现象的或事物的知识,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关于现象之整体即宇宙的知识,但当人类的理性认识以宇宙为对象时,却只能通过感性认识获得关于宇宙的知识,所以人类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宇宙不是人类认识的对象。
其实,康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一切知识都不是开始于康德所说的经验,因为根本不存在什么纯粹的“经验”或感性认识。
康德错就错在:没有认识到人的认识活动即人的大脑或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及其他器官与外物共同作用的过程。
既然人与生具有感觉器官,既然人的大脑与生具有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等的功能,既然人的认识活动即人的大脑或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及其他器官与外物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人的认识活动本身即一个整体,既包括感性认识,也包括理性认识及非理性认识,还包括无意识。因此,一切知识就不是开始于经验或感性认识,而只能开始并起源于人的大脑或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及其他器官与外物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一切知识都开始并起源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及其无意识的统一。
14岁能够读懂《纯粹理性批判》的话,可以说在哲学上有天赋吗?
优质回答
恭喜你!在14岁就能读懂这本书,意味着15岁左右就能看透西方哲学,一门心思学国学了。给你个建议吧,接下来直接读维特根斯坦,中间什么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胡塞尔都可以忽略,本质上黑格尔之后就下坡路了。读懂了维特根斯坦,你的西方哲学之路就可以提早结束了。希望你早日明白,西方哲学就是始终在发现问题,然后X一个问题都解决不了,期衍生出来的科学也这尿性。根源上就错了,逻各斯,分科,本来就丧失了系统性,焉能得道。祝你学习愉快!
为什么思想名著都特别难啃,啃完还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优质回答
这种情况很正常的,就好像初等数学并不熟练的情况下、去学高等数学觉得很难,学完发现并没有什么实用的地方,是一个道理。
~~~~~~
所谓思想名著,应该是对人的思想发育、发展、成熟会有很多促进作用的书籍。
读这样的名著,当然不会是识字就足够能读懂的,需要有相当的思想基础、社会实践经验、足够的自我归纳/自我提高的能力,才会在读完名著后产生预期的影响力。
~~~~~~~~
无论是自己平时就不喜欢、不善于思考问题,贸然去读思想名著,就如同平时味蕾麻木连糖和醋都分辨不清的人,去吃满汉全席后说没什么味道一样——没味道的原因是你自己品味不出味道、而不是你吃的东西没有味道。
~~~~~~~~
学历教育的现实,造成很多人读书的目的非常功利性——或者为考试、或者为马上就能有所得(比如能在聚会或闺蜜面前说出几个金句、多少好笑的段子)。
可惜思想名著恰恰在这方面是不擅长的——既不能容易理解和吸收,更不能马上提供“实用”的谋事手段。
~~~~~~~
无论是哲学、历史等基础人文社科学识,还是题主说的思想名著,都是要通过读者自身对知识、内容的充分消化吸收后,才能从价值观、方法论等深层次影响和改变读者的。
再拿高等数学做例子——高等数学当然在卖菜买衣服等生活场景中基本无用,而只有当你同时拥有实用高等数学的场景(如基础物理研究、高精尖科研项目、等)时,你熟练高等数学才是能让这项技能发挥出作用的前提。
~~~~~~~~
所以,当你学了某些知识或技能发现无用时,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学懂了、是不是真的具备了学习和使用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条件。
回到题目,如果你觉得思想名著难啃,说明你的阅历或其他方面的积累还不够,还不能在读这样名著中感受到乐趣——这时应该去读一些现在就能读懂、读的过程中就能消化吸收(知道用在哪些地方、该怎么用)的书籍。
只有当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才有价值,读后才能积累阅读带来的收益,才能提高自己。
~~~~~~~~·
读完发现没什么的,要么是X读物,要么是你仅仅翻完了这本书、根本就没读懂。
那是因为年轻,缺乏人生阅历。虽然整本书都是为了说明一个观点,但是论证过程却是值得学习的。懒得学,就直接用结果吧。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纯粹理性批判TX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