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下一句是什么(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句,常用来形容老师,是否真的合适?)

网友提问: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句,常用来形容老师,是否真的合适?

优质回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是写给谁的?

朦胧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河南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 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忘恩负义。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便去世。

?他的诗,或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或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或托古讽今以咏史,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X。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X山诗集》。

因此,说李商隐的诗朦胧,是因为他的诗深婉绵密、典丽精工。他的“朦胧”,主要因为典故的运用和意象的联想。

提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情感经历。

【深山倾情】

李商隐一生虽短暂坎坷,但感情的经历绝非寻常。

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便上玉阳山学道,在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女子宋华阳,宋年轻美丽,聪慧多情,郎才女貌彼此吸引,双双坠入情网。两个多月后,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教规所容以致无疾而终,然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恋情,却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于是,他写下了系列《无题》诗,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如:?

无题

其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二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X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伉俪情深】?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令狐楚及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义山竟做了属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婿,所以牛党的人,从此瞧不X山。令狐说他背恩,更加嫌恶他。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氏夫人去世,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如:

《花·妻死之后作》?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所以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是歌颂教师的,而是回忆爱情的。

其他网友回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历来被用于夸赞老师作为园丁辛勤付出的优秀品质。但回到原诗你就知道这是个误会。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了全诗才知道,这句话被用来写老师完全是断章取义。开头两句话就表达得如此伤感,把恋人不能相见的痛苦写到极致。颔联则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九死而不悔的痴情苦意。“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不能与恋人相聚而痛苦,就像蜡泪随着蜡烛烧完才流尽一样,至死方休。明知不可能再相遇,也甘心思念到老,心中有你也温暖。 颈联也是表达了双方不能相见,整日忧愁而苍老了容颜,晚上想到这里更是凄凉,所以感觉月光都是寒冷的。无赖只能期望能有只神鸟去帮我打探下恋人的消息。

整首诗无一处不体现凄凉,痛苦,忧愁,是写相思苦恋的经典作品。至于被用到夸赞老师从何而来,就不得而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官方故问“春蚕到死丝方尽”来形容老师是否合适?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官方的意思是形容这句话中的“丝”字与“思”双关吧,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表达一种伟大的奉献的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不大合适,李商隐这首七律是写爱情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用来形容老师,有些断章取义了!

其他网友回答

任X学作品从成文开始,便脱离了作者的控制。读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至于解读的结果是否被认可。那就看是否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吻合。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从全文来看,很显然这首《无题》更像是在描写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在这里通“思”,表达思念的意思。这种用谐音一语双关的用法在唐诗中很常见。比如“柳树”代表“挽留”,“花生”代表“出生”等等。

“春蚕到死丝方尽”演变到现在成为了歌颂老师的诗句,很显然是有断章取义之嫌。这种“断章取义”的事情我们以前的小学教材也干过。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本意是以景写情,表达的是送别时候的依依不舍。但是以前的小学课本直接截取前面四句改标题为《草》用来歌颂草的顽强的生命力。好在现在的课本已经改回了原诗。

虽然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歌颂老师断章取义,但是这种断章取义就未必不合理。作品如同生物,它有自己特有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学感染力。这其实和很多古今异义的字词演变过程是一样的。就比如唐代很多人名字中会用到龟字,因为代表长寿,但是现代人肯定不会给自己取名为龟。再比如沆瀣一气,古代表示志趣相投,现在表示狼狈为奸。

“春蚕到死丝方尽”作者的原意肯定是用一种婉转的写作手法表达思念。但根据其字面意思,再联系下文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把它解读为奉献,用来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也未尝不可。

我们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要过分死板。横看成岭侧成峰嘛。既然存在就必然合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句常用来形容老师是否真的合适.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