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前两句写了春日长安城的什么?
优质回答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我认为今人读任何一首古诗都必须要去了解诗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否则就没有办法更深的了解古诗的寓意和作者的思想。
韩翃,河南南阳人,生卒不详,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及第。建中(780—783)初,德宗皇帝赏识其才,任驾部郎中,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成了皇帝的近臣。其朝有两个韩翃,另一个为江淮刺史,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那个。可见当时这首诗的知名度。从当朝皇帝到一般朝士,都极喜诵此诗,历来评价很高。
从史料的时间分晰,我们可以知晓这首诗是韩翃在入朝为官之前所作。正时唐朝天宝战争失败之后,宦官受宠,忠臣良士受X排挤而远离朝庭。连年的战争和失败已使很多文人和百姓已产生厌战和恐怖的情绪,“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存世诗作有一百七十多首,其中以送行赠别的诗句就有一百二十首。其诗善写离人旅途景色,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正类如高尔基所说那样“优秀的文学作品形象大于思想”。
寒食,又称寒食节,清明节的第二天,节日当天以食冷食,严禁生火。后晋时期为X晋国名仕介子推,寒食与清时合二为一,成为缅怀古人的节日。
诗人以寒食为题,可见此诗在清明节这天所作。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绘了一幅寒食节这天长安城内浓郁的春色美景,柳絮花随风满城飞舞,御宫苑的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飞花与柳斜正是这种二句诗的点睛妙笔之作,非常形象的描述出了这一自然现象。让人记忆深刻, 一下子把读者代入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里。可是这么美的景色却又是在这样的节日里出现,却又不得不说是作者构思之巧,极具讽刺之意味。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两句写实的成份具多,本为禁火节,但皇宫里在日暮时节已开始在忙碌着传烛递火,显示出皇权的豪贵尊荣,非他人可望。轻烟散入五侯家,而不是百姓家,其寓意更是深远。
(欢迎下方点评,共同探计)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述了长安城内柳絮飞舞,东风吹拂皇城柳树的场景。
有哪些描写寒食的古诗?
优质回答
感谢诚邀!
描写寒食的古诗,
我知道和摘录的有如下这些:
《寒食》[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书事》[宋] 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
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
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
山溪野径有梨花。
……
《寒食夜》[唐] 韩偓
恻恻轻寒剪剪风,
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细雨中。
《浣溪沙》[唐]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
《浣溪沙》[宋]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念奴娇·萧条庭院》[宋]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宋]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意。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螟。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
《正宫·醉太平》[元] 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
《寒食野望吟》[唐]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
《洛桥寒食日作十韵》[唐] 白居易
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
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
《寒食还陆浑别业》[唐]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
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
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
寒食山中酒复春。
……
《寒食江州满塘驿》[唐]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
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
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
感物思归怀故乡。
……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 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唐] 胡皓
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
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
《寒食》[唐] X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小寒食舟中作》[唐]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
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
……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唐] 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
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
马踏春泥半是花。
《寒食(一作张籍诗)》[唐] 王建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X,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锁窗寒/琐寒窗》[宋] 周邦彦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似楚江暝宿,.
…..
《诉衷情·清明寒食景暄妍》[宋] 葛胜仲
清明寒食景暄妍。
花映碧罗天。
参差捍拨齐奏,丰颊拥芳筵。
逢诞日,揖真仙。托炉烟。
朱颜长似,头上花枝,岁……
《谒金门·柳丝碧》[宋] 陈克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
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湿。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
檀炷绕窗灯背壁。画檐残……
《扫花游/扫地游》[宋] 吴文英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
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
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
散红缕。渐红……
《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宋] 吴文英
落花夜雨辞寒食。
尘香明日城南陌。
玉靥湿斜红。泪痕千万重。
伤春头竟白。来去春如客。
人瘦绿阴浓。日长帘影……
《西子妆慢/西子妆》[宋] 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
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
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
燕归……
《寒食日作》[唐] 温庭筠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窗中草色妒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
《长安寒食》[唐] 邵谒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一作林)亭有怀》
[唐] 韩偓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唐] 韦庄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X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
《寒食雨二首》[宋]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
《壬辰寒食》[宋]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
《寒食寄郑起侍郎》[唐]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
[元] 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
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
不堪梦觉听啼鹃。
《寒食郊行书事》[宋] 范成大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
……
《寒食上冢》[宋] 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寒食》[宋] 张镃
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
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
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
莫惊时节换,安分看如何。
《寒食》[宋] 郑刚中
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
《沁园春 寒食郓州道中》[宋] 谢枋得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
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
风柔日媚,羞看飞花。
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
……
清明节要提前几天烧纸?20X为什么有阴历三月份不烧纸的说法?
优质回答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扫墓祭祖、祭拜祖先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每到清明节前夕,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纷纷返回家乡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一些不便回乡人们,也会在路口设祭遥拜先人。
清明节扫墓的时间,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在清明节的前后十天内都是可以的,一些讲究的地方有“前三后四”、“前七后八”之说。
不过民谚素有“早清明,晚十一”之说,清明扫墓祭祀先人宜早不宜迟,越早越可以表现出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通常人们多会选择在清明节的前10天开始扫墓,具体哪天可以自行安排,去扫墓时间最好是早上5点到7点,不超过下午X。
20X农历3月为什么不能烧清明节纸
今年清明节是公历4月5号农历三月初五,按照民间“早清明”的传统(当下人们扫墓时间一般不会超过清明节当天),农历三月清明祭扫的日子是4月1日~5日,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五。民间有“二、五、八不出门”之说,所以4月2日(初二)、4月5日(初五)是不宜出门扫墓祭祖的;4月4日(初四)是传统的寒食节,过去寒食节当天是不能用火的,但扫墓祭祀需要用到火,这一天和扫墓重合,就有些不方便了;4月3(初三)上巳节是祈福祭神的日子,不宜在当天祭拜祖先;4月1日(初一)又与农历三月初一相重合,老话说重日子烧纸不好。故,有今年清明农历三月不宜烧纸一说。
不过这些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加上各地风俗的不同,建议还是按照当地习俗X为好。
那么今年20X为什么会有阴历三月份不烧纸的说法呢?我特意问了村里的老人,原来真的大有讲究:
20X的清明节是阳历4月5号(阴历3月5号),也就是说1-5号是扫墓上坟的日子,而且不建议当天,也就是5号去上坟,不能和清明节重叠!
4号当天也有说法,叫寒食节(说真的,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节日),当天不能碰明火(其实我也好奇,不碰明火,吃饭怎么办?)。
阴历三月初三,在我们那里是大型庙会(当然因为疫情原因,已经禁止搞各种的大小型庙会),但是据说当天是某娘娘的生日,所以当天更不能上坟烧纸,容易犯冲!
1号和2号,又不碰阴历的三X,就是逢三、逢六、逢九的日子!也不宜烧纸!因此就有了20X3月份不宜烧纸的说法!
当然现在因为疫情原因,为了减少人员流动,不建议回老家祭祖,国家提倡线上缅怀祖先!如果有信仰的,平时多给先人祈福念经也是一种怀念!
我个人的建议呢:虽然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X的传统习惯不能忘记,但是对逝去的人,我们心里怀念惦记着,是最重要的,并不是非得去坟上烧个纸,走个形式!只有在X日的时候才想起先人,平时脑海里不会想起一下,这种人也是不孝。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有不同意见,欢迎赐教!
寒食节在历史上的发展是怎样的?为什么现在很少听说这个节日了?
优质回答
寒食与清明
寒食与清明是中国两个不同的传统节日。我们先说寒食。
一:在远古时代,人们没有打火链子,也没有火柴,更没有一打就着的打火机。可以想象,他们虽会用火,但火种是难弄的,是难续的,他们只好用易燃的松脂或松枝天天燃着,但松脂松枝也不是能长着不灭的,每一年都要改一次,换成新的,这就是改火。换旧火,请新火,为了叫人们对火有种敬畏之心,中间要有几天寒食。这是寒食的最早意义。
二:寒食节,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X,跟他一起的只有文士赵衰,武士介子推,还有两个舅舅狐毛,狐堰。他们没有吃的。重耳去找几个农夫讨吃的,一个年轻的农夫看他们穿的绸缎衣服,就骂他们,还在地上捡了一块坷垃递给重耳。重耳不但没有责骂那个农夫,还把那坷垃捏碎吃了。没办法,重耳抓了条鱼,烤烤来分着吃,重耳怕介子推饭量大吃不饱,就把自己的那份给他了,重耳自己则去水边吃些水草。又走了一天,重耳饿晕了,病倒了。介子推也知道了重耳给他吃的那口鱼是重耳没舍得吃给他的,就自己跑了,一瘸一拐回来,端碗热汤喂昏迷的重耳。多年后,重耳回国平定国乱,当了国公,是为晋文公。他拨乱反正,分封官位,就连之前的旧臣和反对过他企图杀过他的人都封了。就是找不到介子推。他派人去找,发现介子推躲在一片草地里。喊也喊不应,找也找不到。有人就出个点子:放火,看他出来不。结果,火尽了,介子推也没有出来。最后,重耳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娘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把那棵柳树伐了,做成鞋底,天天敬称足下。并禁止这一天生火,只能吃冷食,是为寒食节由来。其后延续了几百年。
三:曹操禁止寒食。到汉末曹操的时候,曹操掌权,他嫌寒食对身体不利,就禁止寒食。
四:再度兴起。曹操去世后,司马家族掌权,以晋代魏。因为这个晋朝的晋同春秋的晋国的晋同字,司马家族对春秋时的晋国特别敬重,就有拾起了寒食节。
五:唐玄宗时期,扫墓之风盛行,下诏定寒食扫墓为五礼之一,宣布寒食节为法定节日,并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节:
清明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有了旧历就有了清明。它在冬至后105天。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明清明于农业密切相关。
清明节祭祖也起源很早。中国祭祀之礼起于远古。我国考古发展发现较多的器物就是祭祀用品。如司母戊鼎等。甲骨文较多的用字也是祭文。我国祭祀有五祭:天地君亲师。帝王祭祀天地是封禅,祭祀祖先是在太庙。大家族祭祀有祠堂,而民间祭祀只能在坟墓。民间祭祀大概三次:阴历七月十五,阴历十月初一,还有就是清明节。十月初一的是叫请神,要到坟地去请,就是把祖先请回家过年,过年的时候在家祭拜。除夕晚上,初一早上,破五晚上,十五晚上,都要祭拜,还有连带天地一起拜。念词都是祈福免灾,之类的。清明节的祭拜叫送神,就是把祖先送走安息。三冥就算完了。
清明节正值气清景明的时候,人们对祖先祭以生命交流的仪式,献上思念与敬意,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的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一环,是中华名民生生不息延续发现的有机构成。现在,清明节成了法定假日,增加了文化认同,X认同,国家认同。
寒食节是祭贤,清明节是祭祖。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因为清明节祭祖要提前,所以二者合为一体。门口插柳,再坟墓祭拜,一样都不少。只是寒食不再吃了。
寒食节是一个与祭祖相关的节日。现在已经很少听人们提起寒食节,这是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在唐代合并成了一个节日。在我国古代,寒食节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寒食节的发展历史主要体现在它的起源以及在春秋和魏晋时期的变化。
寒食节的源头
寒食节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曾有‘改火’的旧俗,‘改火’就是熄灭旧火,用新火的意思。
为什么要熄灭旧火?
远古时期,人们没有像现代一样生火技术,所以他们有保留的火种的习惯。但每到初春时节,天气总是非常干燥,保留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远古的人们就有了熄灭火种的想法。在每年的初春,都会进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他们每年就在这场活动中把之前保留的火种熄灭(‘禁火’)
熄灭了旧火,再通过钻木取火等方式制造新火种(‘改火’或‘请新火’)
‘请新火’有重大的意义,古人把制造新火种视为一年生产生活的开头。
‘禁火’到‘请新火’有几天的时间间隔,在没有火的这几天中,人们需要准备足够的熟食,吃‘寒食’度过。
这就是寒食节最初的由来。
寒食节的发展变迁
从远古时期‘寒食’节形成雏形到现今,这个节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时代。
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关于寒食节的历史发生在晋国,是为了X晋国的一位名臣――介子推。
在晋文公X期间,介子推一直跟随,甚至割肉为他充饥。后来晋文公回国登上国君之位,分封以前的功臣,而介子推不愿为官,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在绵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晋文公亲自去绵山请介子推,结果他仍不愿出面,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原本的想法是X介子推出山,没想到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都被这场火烧死了。
为了X这位忠臣,从此,整个晋国范围在介子推的祭日这天都不生火,晋国人在这天都吃冷的食物。
魏晋时期
暂时消失的寒食节
到了汉代,寒食节由一天变成了更长时间,山西民间的习俗是禁火长达一个月。
魏武帝曹操对山西地区这个习俗颇为‘看不惯’,下令若有人再继续这个习俗将会被严惩。如此一来,曹魏时期也就没有寒食这个节日了。
寒食的恢复并推广
晋朝统一天下后,由于和春秋的晋国国号相同,晋朝X者对春秋时的晋国有些“偏爱”,爱屋及乌,于是晋国的寒食节又得到了恢复,只是节日的时间大大缩短。由原来的一个月变成了三天。‘寒食’X曾经的晋国名臣的说法被广泛传播,晋朝X范围内几乎都开始过这个节日。
寒食节的逐渐淡化
寒食和清明都是以祭祀为主题的节日,而且这两个节日仅仅相隔几天,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合并为了一个节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了唐代的休假制度,文献中提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的休假日期合到了一快,休假时长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对此做了记载,书中说明了寒食和清明大致在唐朝时期合成了一个节日。
以上所述就是寒食节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从唐代寒食与清明合并到现代,‘寒食’这个节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农谚道“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您怎么理解这句农谚?
优质回答
对农事谚语:”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这种说法各地不一,我们(潍坊市)这边农村里榆树特别多,房前屋后,山角地边,到处都是;有的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还有一两百年的古榆树。
在农村榆树不需要专门的培育,榆钱、榆荚成熟后随风飘落,入土即可出苗,自然生长三年后,就开始结榆钱,再过几年就能长成比房子还高的大树。
这里”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中的老字,包含有两重意思,听我细细讲来。
老字第一种含义,是指榆钱的老嫩程度。寒食节是指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一百五后的第一天,象今年的寒食节就是4月4日这天。如果这一年的寒食节,是在二月(指农历)末,此时气温冷热不定,容易遭遇倒春寒;而榆钱(榆荚)的X又生长缓慢,待到寒食节时,X内的榆钱刚刚开放,此时采食,又鲜又嫩。反之,如果这一年是三月里清明节,气温已经升高,等到寒食时节,榆钱已经九成熟,此时采食,有些略显老成,口感也会大大降低。
这老字的第二重含意,是指榆钱数量的多少。二月寒食的年份,榆树也会像果树一样,遭遇小年,这一年榆钱结得较少;此时的不老,就是不多的意思。反之,三月寒食老了榆,是指这一年树上的榆钱就结得多,多的老鼻子去了。
以上,就是山里人对农谚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予以纠正。
这是聪明智慧的古人总结的农作物与时令关系的谚语,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三月寒食榆不老,二月寒食老了榆”。寒食节是X忠臣介子推的祭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两天,百姓不能动用烟火吃熟食,其中榆钱就属寒食,曾记得儿时,家人还引导我们吃寒食。淸明节都是在农历2月与3月之间,如果清明在二月,农作物的花果期是早日得辛,即1一2天榆钱就老了,反之三月清明,晚日得辛,7一10天榆钱才老。综上所述,就是古人在吃寒食节时总结的农作物与时令的关系。
“三节连清明,上坟要退后”什么意思?“退后”是怎么回事?
优质回答
可能是传得太乱,有点跑偏。原话是“上坟要推后”。
推后,延迟嘛。
“三节”,这个说法有历史了,当然离现在也不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三节”这个说法,在宋代就差不多取消了。
1000多年以前就取消的一个节日,还拿到今天来说事,靠不靠谱,你自己琢磨。
那么,为什么有人讲究“三节连清明,上坟要推后”呢?很简单,X嘛。
三节:上巳、寒食、清明。
古代,上巳节是指阴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为三月初三。
月初皆为朔,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
简单讲,《仪礼·大设礼》说,初三朔鼙。鼙,鼙鼓,“渔阳鼙鼓动地来”嘛,为征日。
《易经·大壮》里说:壮于趾征凶。
《易经·泰卦》里说: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当“泰”之时,阳刚处下,与二、三两阳俱有外应而志在上行,故一阳动则三阳并动。《王注》说:三阳同志,俱志在外。
也就是 ,上巳征日,鬼要是出来,遇三阳并动,那就甭收供品了,准备魂飞魄散吧。所以说,但凡清明遇到初三,古人坚决不上坟。至少在唐宋以前,老百姓都是那么X的。
寒食,冬至以后第105天,是满百五日,忌动土。这就不用多解释了。
古代上坟是件麻烦事,不仅仅是祭扫,而且要对坟墓进行修葺。不让动土,修个哆啦A梦啊?
所以才有“三节连清明,上坟要推后”这个说法。毕竟前边俩日子在X说法里,一个是鬼不能出来收供品,二一个就跟侯宝林大师说那相声一样,“不宜动土”。
总结一下。
遇到这样的日子,你说二月末上坟吧,X说法里叫“仲卯之月”,不成;
三月初一,初一是传统朔日,不成;
初二,古人讲究上坟只能选单日,初二也不成;
初三,朔日里的征日,三阳并动,不成;
初四,又不成;
初五,寒食不宜动土;
初六,又不成。
那就只能初七再去,把上坟的日期推后了。也就有了这么一个X的说法,“三节连清明,上坟要推后”。
这里必须得说,X的条条框框很多,但那玩意都是骗人的。如果X的话,那就真跟侯宝林大师相声《不宜动土》似的,被埋了往外刨还要看看黄历,岂非可笑?我们现在清明祭扫先人,无非是寄托一份心意,不要被那些糟粕影响。X是万万要不得的,如果有为老不尊的家伙宣扬X,你就狠狠怼回去,他若还是胡说八道,报警抓他。
“三节连清明,上坟要退后”中,“三节”是指三月三的上巳节,三月四的寒食节,三月初五的清明节。
上巳节,是祈福沐浴,结伴出游!
寒食节,是为了X介子推这个贤士,这天吃冷食,不开炉灶,禁止烟火,后来逐渐发展为扫墓,祭祖一系列活动!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上坟要退后”,是字面意思: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节日,那么三天都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踏青,祭祖一起进行!节假日一起做了就,所有事情,把扫墓放到最后!上坟即扫墓!退后也就是靠后,最后扫墓的意思!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寒食节是哪天为了X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