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死于崇祯几年(崇祯年间,袁崇焕在与清军)

网友提问:

崇祯帝上台时,袁崇焕为何敢立下五年平辽的生死状?

优质回答:

答案简单明了,袁崇焕吹牛前没打草稿。事情发生于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崇祯在紫禁城第一次见到了闻名已久的袁崇焕,史称平台诏对。当时的袁崇焕早已凭借一年前的两场硬战X大捷和宁锦大捷誉满天下,可就在宁锦大捷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身为主将的袁崇焕却X朝廷提出了辞官养病的请求并获得批准,回到广东东莞的老家。直到崇祯帝登基之后,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国防X),都察院右都御史(最高检副检查长),督师蓟辽(高级特派员,明朝权力最大的官员),可见崇祯对袁崇焕是报有极高期望的,任职书还令袁崇焕即刻启程,赶赴京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这次诏见。

崇祯高度赞扬了袁崇焕的功劳,受到皇帝夸奖的袁督师顿时热血沸腾,表示不惜肝脑涂地以报皇恩浩荡,说出了“计五年,全辽可复”的豪言壮语,崇祯听闻后非常高兴,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除了江山社稷,其它的我都能赏给你。当时在场的文武大臣中也有明白人,但看到皇帝如此兴奋,都不敢拂逆圣意。

中场休息时间,兵科给事中许誉卿报着学习的态度,向袁崇焕讨教五年平辽方略,可袁崇焕给出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聊慰上意”意思就是说随便说说,安慰皇上的。许誉卿惊愕之余,小声说道“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意思是说皇上办事较真,你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时验收工作,怎么办?袁崇焕的表现是怃然自失,开始意识到了吹牛皮不打草稿的问题严重性。

牛皮吹过了,就要往回拉。第二次召对时,袁崇焕就开始提要求了,兵饷粮草,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人事任免,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等等,崇祯也很认真,当场召集六部尚书开现场办公会,逐条逐件指定责任人切实办理和落实。一切谈妥之后,袁崇焕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后来,袁崇焕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撤销辽东巡抚,登莱巡抚,由他一人独掌大权;向户部索要八十万两军饷(最后给了三十万);提拔亲信何可纲,赵率教,祖大寿,并声称“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崇祯不仅全都批准了,还认可了袁崇焕先斩后奏,斩杀毛文龙的事件,可最后的结果是:仅仅一年之后的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十余万大军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包围京师,袁督师率军回援,入京师后被崇祯帝逮捕下狱,最后凌迟处死。

袁崇焕五年平辽的战略先不说最后能不能成功,单凭他斩杀毛文龙之后仅仅五个月后,后金军就大举侵入关内,包围京师,崇祯就算是再老实的人也不能让人这么糟践,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说,袁崇焕说的五年平辽,纯属大话,吹牛前没打草稿,用现在的话来说,不给人希望就不会产生失望,话不要说死,事不要做绝,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说如果大明,君臣合力,上下一心,五年平辽绝不是空话!

袁崇焕有七年对抗后金的经验,对后金用兵的方式可谓了若指掌。后金的长处与短处都清晰明了,更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第一,加强关宁锦防线,与正面封堵后金。第二,联合蒙古与X,配合封堵与消耗后金。

第三,针对后金的战法,训练自己的骑兵–关宁铁骑,作为最后攻击后金的尖刀。

在关宁锦方面,袁崇焕亲自坐镇,最为牢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都曾败于此地,致使后金再不敢进犯关宁。X这边于袁崇焕有些鞭长莫及,但是毛文龙的军队就驻扎在X边上的毛岛,本应成为牵制后金的一股力量。但是毛文龙与后金互相勾结,交易互市。彻底失去了牵制的效果。袁崇焕深入毛岛,斩杀毛文龙,使毛岛重新归入大明的编制,真正有了牵制的战略布局。蒙古方面,袁崇焕一直极力拉拢。崇祯二年,蒙古大饥,蒙古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与老婆押给大明,请求卖粮。崇祯拒绝,还给卖粮给蒙古的袁崇焕扣了一个资敌的大帽子。

但是并没有彻底破坏袁崇焕的战略。因为蒙古比后金还穷,并不能给予后金什么物资。而且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逐渐露出獠牙。“”崇焕自任复辽,殚精拮据;甫及期年,锦宁一带,壁垒改观。正拟器械马匹,稍有头绪,决计渡河,惟虑蓟门单弱,请宿重兵。已特疏言之,再疏催之。(白冤疏)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已有进攻后金的打算。说明袁崇焕的平辽计划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皇太极正是看到了袁崇焕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大。才不得不冒险绕道蒙古进攻关内。结果袁崇焕以九千关宁铁骑对数万后金军,一鼓胜之。但是袁崇焕守着京城,却没有军饷。后金却可以四处劫略。崇祯以议饷的名义用吊筐把袁崇焕吊进北京,下了X。

有这种傻逼皇上,就算把诸葛亮,白起,徐达,组团给他也不够他杀的。还平个鸟的辽。1644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吴三桂从山海关到北京三个月才走到半路。袁崇焕三天从X赶到蓟州,最后到京城比后金还先到。可见差距多大。不知崇祯到死想明白了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因为他的目的不是平辽,而是把军队私有化,然后割据一方,一边可以让崇祯不得不给他粮草、银两,一边又能牵制后金,两边都得拉拢他,

实际上,他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如果不是后金突然兵围京城,发生乙巳之变,他就成功了。

他自己也知道,五年平辽不可能,但他更知道,五年时间把军队私有化,还是没那么困难的。

在他吹牛之后,也知道吹牛过头了,于是跟崇祯说,

“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陛下既然委托给臣,臣怎麽敢推辞这艰难的任务。但是五年内,户部转运军饷,工部供应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必须朝廷内外事事配合,才能有所成功。”

:“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

什么意思?五年之内,人事权给我,军饷给我,武器给我,调兵选将权力给我,

崇祯都答应他了,随后他就开始着手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看不明白袁崇焕的操作。

皇帝怎么驾驭武将?绝不是给他上思想教育课,或者选拔忠诚的人做武将,这都不靠谱,只有在制度上设置制约机制,让他不得不忠于你,这才是X。

怎么样设置制约机制呢?

首先后勤补给必须从远处调拨,而不能就地取材,防止解决后勤问题而不听调遣。

其次,手下武将必须皇帝任命,不能武将提拔,如果是武将提拔的,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即使武将不想X,手下将领黄袍加身,比如曾国藩的手下都是他提拔的,谁提拔你你就听谁的。

再者,地方设置同级别或高级别的文官制约他,

再者,地方设置其他武将带兵驻守,防止他X,比如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本身三镇互不统属,目的就是相互制约的。

袁崇焕要做的事,就是解决这些,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军队就私有化了。

崇祯二年,袁崇焕自驻X,同时X给朱由检极力称赞祖大寿等三人的才能,并说自己五年复辽的计划全靠这三人来实现,如果五年后没有实现,他将亲手将这三人斩杀,自己到司法部门领罪服死。朱由检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并赐给蟒衣银币。

这是想干嘛?手下将领的人事权,这个本身是崇祯的,手下将领必须崇祯任命,这样才能制约袁崇焕,结果把这个权力给袁崇焕篡取了,手下将领就成了袁崇焕的嫡系了。

军队归属问题,就这样被袁崇焕解决了一半,为什么是一半呢?接下来再看。

自肃既死,崇焕请停巡抚,及登莱巡抚孙国桢免,崇焕又请罢不设。帝亦报可。

本身有巡抚制约袁崇焕,结果袁崇焕让崇祯不设巡抚。

朝廷官员袁崇焕可以利用崇祯解决,非朝廷官员呢?就只有自己亲自解决了,这就是为什么杀毛文龙了,因为毛文龙崇祯解决不了。

杀了毛文龙,在辽东,就是袁崇焕一人说了算了。

杀毛文龙这一件事,杀袁崇焕就不冤,杀这个级别的官员,任何朝代都是等同X,都是死罪,

其他网友回答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到达京师接受朱由检的召见。在这次召见中,袁崇焕说出了那句争议一直持续至今的豪言‘计五年,全辽可复’。

当袁崇焕说出这句话后,皇帝陛下是十分高兴的,而在场大臣们却是疑虑重重。因为在召见结束后,马上就有一个名叫许誉卿的大臣追上袁崇焕询问有何方略!本以为在皇帝面前信誓旦旦的袁崇焕肯定是成竹在胸,但是接下来袁崇焕的回答却令其大跌眼镜。因为袁崇焕对他说‘自己只是开个玩笑,想安慰一下心中焦劳的皇帝陛下’。

这下玩笑可开大了,因为皇帝不仅相信了袁崇焕的玩笑之言还很认真的要求执行、落实。认真起来的皇帝为了实现五年复辽的大计着实是下了血本,先是严令户、工、吏、兵四部对于袁崇焕的请求优先处理,不得延误;然后又在袁崇焕提议不设辽抚与登抚后一一允准;最后更是在接到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奏疏时还要表扬他杀的好。

在看完了《明史》中关于此次召见的记载后,战歌的心中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因为通过历史的描述,我们能轻易发现崇祯并不是一位能轻言信任的君主,而杀伐果断的袁崇焕也不怎么喜欢开玩笑。既然如此,又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军国大事上,两人都会一反常态表现的如此怪异?

说实话,战歌并不觉得两人都会在那次召见中突然改变本性。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反常的事情发生?战歌认为真相就在袁崇焕说的整句话中——‘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原来袁崇焕在接受召见前就已经将复辽的具体方略写成了奏疏上呈崇祯。那么据此我们就能得到推论:之所以袁崇焕敢放言五年复辽,是因为他已经有了具体可行的方略;而崇祯之所以能如此信任袁崇焕,是因为袁崇焕的方略深深的打动了他。

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袁崇焕那封奏疏的具体内容,但是却可以结合相关史料去推测:

首先是战略方面。战歌认为袁崇焕定然不会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那么他所采取的战略必然会延续自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熊廷弼、孙承宗、袁可立等人。这个战略被袁崇焕总结出来就是四个字——主守,后战。

战歌认为这个战略虽然表述起来简单,但却蕴X相当的智慧,因为它将扬长避短发挥到了极致。

新生的后金此时正是身强体壮,它的长处在于X,它的劣势在于经不起消耗,所以它必然会寻求速战速决以期能大量损耗明朝的实力;

步入暮年的明朝此时可谓是疾病缠身,她的优点是耐熬,她的缺点是X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她只能通过固阵之法来消耗敌人,待到敌人精疲力尽再大举反攻。

既然有了正确的战略,那么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袁崇焕的具体执行能力。

平定X兵变

还没离开京师的袁崇焕首先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戍守X的川、湖之兵因为缺饷发生哗变。兵变的发生令明朝主管辽东地区的文臣武将们束手无策,不仅如此,甚至明朝在辽东的巡抚、总兵、通判等高官还被乱兵绑在城楼上催逼饷银。

但是如此棘手的一件事,却在袁崇焕到达后很快得到平定。袁崇焕首先将发动X的首恶十五人斩首,然后将御下不严的各营将领或斥责、或贬官、或罢黜,最后大力嘉奖了唯一没有部卒参与X的都司程大乐。先威后奖,赏罚分明,袁崇焕如此处理使得士卒肃然,一方乃靖。

这次兵变的迅速平定使得崇祯极为满意,并再一次使他相信袁崇焕不会让他失望。

凭坚城,用大炮与堡垒推进

这是袁崇焕被攻击最多的一点,也是孙承宗与袁崇焕的辽东战略争议最大的一点。在批评二人的观点中,最具代表性就是‘自古以来,从没见过有谁靠堆塔击败敌人的’。对于这一点,战歌很是同意。

但是根据史料,战歌总结袁崇焕应该是将‘主守,后战’的战略分做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个阶段,通过堡垒蚕食与大炮防守来掩护己方军队的推进,同时消磨敌人的锐气,消耗敌人的实力。在阻遏住敌人攻势后,开始整训以骑兵和车营为主的X突击力量;

第二阶段,为了防止新训练的X力量一出战就遭遇严重损失,甚至是失败。所以就必须让他们在堡垒以及安置于堡垒中的大炮的掩护下同敌人作战。如此一来既能避免己方X力量过早的损失,又能让敌人来帮助锻炼部队;

第三阶段,当完成了前两阶段后,就可以等待时机。待时机成熟后,以骑兵和车营为主的X力量就可以向敌人发动反攻。

根据相关史料战歌认为,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堡垒推进是有终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明军的理想前进基地在广宁。

其它措施

为了保证复辽战略的最终实现袁崇焕肯定还会采取其它措施:比如说通过围困X敌人来减弱敌人的实力;比如说安抚哈喇慎诸部来保证侧翼;比如说用辽人守辽土来组建精锐可靠的X军;比如说统一事权以减少掣肘……

但是有了这些,袁崇焕就能实现五年复辽吗?战歌认为不能,因为在前文中已经说了,万事俱备后还需要等待时机成熟。那么什么时候算是时机成熟哪?比如说敌人内部权力交接的混乱期和敌人遭遇大灾的困难期都是。战歌认为这样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是孙承宗与袁可立合作创造出来的;

第二次在己巳之变前;

第三次是福临登基之前。

只不过第一次机会随着孙承宗与袁可立的相继去职而错失;第二次机会时袁崇焕才刚刚进行到第二阶段。那么唯一成熟的机会还需要袁崇焕等待十多年。

所以战歌认为如果按照袁崇焕的方略一直实施下去,明朝是很有可能实现复辽的,只不过要做到五年复辽希望很是渺茫。

其他网友回答

袁崇焕开始是吹牛,然而崇祯当真了;于是袁试图挽回局面,向崇祯提一大堆基本不可能的条件,不幸崇祯基本都满足了——袁只有两条路,议和和硬干。当时明辽西军实力不济,于是杀毛文龙,为硬打做准备;同时也与皇太极书信不绝。不幸的是,杀毛文龙和卖粮让后金没有后顾之忧,后金兵绕进关内了。于是我的袁大人一咬牙,干脆纵后金入关(赵率教之死和潜越蓟州事件疑点重重),压迫皇帝议和!当然也可能袁大人水平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