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梁启超与康有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政治史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优质回答:
康有为著书立说,名满天下,但是从未立于朝堂之上,游离于民间,他所提倡的改革,切乏可操作性,又因为他的不谨慎,点燃了慈禧和光绪之间冲突的导火索,使得本有意改革的慈禧踩了刹车。再加上康本人道德上的瑕疵,让人怀疑他是假改革,真要官。
而梁启超作为康最知名的弟子,一腔热情只为推动改革,满身文章令军阀倾心,是真正的改革派,可惜壮志未酬,只能潜入北大,教书育人,以文化推动中华改革。
其他网友回答
梁启超和康有为,都是清末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戊戌X中他们都逃脱了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追杀。康有为逃出北京后,从天津登船,一路南下,最后逃往香港。梁启超则直接逃入日本大使馆,被日本人护送去往日本。
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从后期表现看更像一个投机客,康有为的私德也成问题。
清帝退位以后,康有为成为保皇派的代表,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积极扶持X复辟活动。
梁启超则高尚的多,梁启超后来成为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之一。
清廷灭亡以后,梁启超思想进步,积极靠拢新生的北洋X,成为当时共和X的座上宾。
二人都是,那个特定时期,一前一后出现的核心人物,都在中国近代史,有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康对梁最后反目成由原来的师生关系,成为一对政见不同的政治X者。
康梁二人失和后,康有为表现的比较小气, 对此耿耿于怀。康有为在青岛去世,其家人拒绝了梁启超的吊丧。
其他网友回答
梁启超首先是一个国学大师,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写的“少年中国说”,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少年。是清末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挽救大清的政局,可惜失败了。后来他拥护共和,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如蔡鄂,徐志摩等。在中国近代史的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首倡者,梁启超是他的弟子与主要领导者,是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国人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成为保皇党的首领,思想转为保守,反对共和,后期没有再出成就。他的思想在维新变法时对国人有启迪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史上,康有为与梁启超虽然共同发起了“康梁戊戌变法运动”,但是从历史上看,二人的历史作用与地位,还存在着区别:
梁启超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应当是力主思想政治改良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应当是保皇派主张君主立宪的代表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思想史上政党报刊思想占据重要地位。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政治家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变法维新主张,他们将报刊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认识和实践,对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和政党报刊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领导了中国X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X”,其后,以X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和梁启超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他们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X、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
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X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X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