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与农民哪个苦?
优质回答:
六七十年代我在工厂里工作,就知道,年轻人一般都是二级工37元,加粮差,合工资共有40元出头的工资,是靠定的固定收入,口粮每月37斤,加上可观的劳保福利:工作服,手套,皮鞋,肥皂,白糖,饮料,茶叶,逢年过节还发水果,肉类,每天工作八小时,加班有补贴,医药费全报,家属还能报一半,当工人是幸福的。
冲着这些,好多把事业单位的X托关系调进厂来享受福利,在事业单位的,清汤寡水什么也没有。尤其是八十年代厂里兴奖金了,每月几十百把的,收入可高,调X进厂更多。現事业退休金更高,又失悔了。
六七十年代,农民没工资,就没现金,更没劳保福利,无医药费,挣的工分低,分的粮要养几个小孩,不夠吃,还要补公社钱,哪里去找钱,生活苦着哩!
你说六七十代工人与农民那个苦?相差天远!
其他网友回答
六七十年代的工人与农民哪个苦?
当然是农民苦。
1、待遇方面
六七十年代,工人一般是月薪三十元左右,有公房、公费医疗和退休金。
农民,男壮劳力一天十个工分,约合人民币0.1元(当时是八两大米的价值),女劳力一般是八个工分,约合人民币八分(当时是一斤玉米的价值),十来岁的孩子一般是五个工分,合人民币五分钱(当时是两斤瓜干的钱)。住房自己盖、医疗自己出钱,没有退休金。
综合起来估计,当时一个工人的待遇,大体上相当于一个农民的15-20倍。
2、工作环境
工人都是在室内工作,有工作服、劳保用品,农民是野外,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六七十年代,正是兴修水利的年代,现在在用的大部分河流、水库、公路都是当时的农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冬天干出来的。
3、积累
一个工人月三十元,除去一家五口消费,一般能剩余十元左右,所以当时多数工人家里都有自行车一类的交通工具。
同样的农民一家五口,干上一年,去了消费,年底有60%左右的家庭要分“红码”,也就是劳作一年不但没有分红,还要欠生产队的帐。一个百十户的村庄,除了村长或书记可能会有一辆破自行车,其余村民想都不敢想。
4、剪刀差
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
例如,一辆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自行车能卖150元,是一个工人五个月的工资,一个农民五年的工资。农民生产的大米,大部分好的要交给X作为“公粮”,剩下差的才能分作口粮。由此可见,六七十年代的农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其他网友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农民比工人苦百倍!农村干部亲戚子女都走后门当工人……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时候也是最底层的农民,野外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
其他网友回答
都苦,各有各的苦!
六二年三年困难时期,农民当时还有自留地,粗细粮起码能吃个多半饱。工人则完全吃不饱,半饱都无法保证,挖野菜,吃树叶,红面加榆皮面,钢絲面,粗粮细作,家里养小球藻补充营养,杂和面点心放糖精还得凭票供应,我上初中,冬天早餐一棵葱,放到教室煤糕炉上加热就是早餐,因为熟葱吃了不烧心,无奈呀。X年有了X市埸,一斤油条五块钱,当时一个学期学费才三块钱,在学校上食堂一月七块钱,谁能吃起,哪日子苦啊。逢年过节一切吃得用得全部凭票供应,猪肉六毛五,带鱼四毛五,白面一毛八一斤,玉米面九分一斤,菜籽油七毛一斤,白糖只给肝炎病人,一人一月半斤。当时东北地区什么都是三两,X主政东北,戏称其为陈三两。
六二年以后,X提出三自一包,经济方针改为,充实,巩固,提高,经过两年时间,经济才有大的转变,但城市凭票供应制度依然存在。但X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