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之后中国是什么局势? 溥仪退位后谁X中国

网友提问:

溥仪退位后,中国当时的各方势力是怎样的?

优质回答:

诚邀,如题。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清末的最后那几年里,中国虽然名义上还是大清的地盘,然而实际上各地已经军阀割据,拥兵自重不听清廷号令,溥仪退位后,中央权力归于北洋X,然而北洋X本就是比较大的军阀,所以这个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X)迸发后,革命烈火越烧越猛,满清X已呈摇摇欲坠之势。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举办清王朝的最后一次朝见,公布了《清帝退位诏书》。至此,清朝走向了历史的尽头,当时是袁世凯夺取了大总统职位,中国名义上还属于北洋X管辖,但是实际上像蔡锷这些地方实力派只是名义归顺袁世凯,实际上仍然是半独立的X。

袁世凯逝世之后,中国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

本来的北洋军支离破碎,像段祺瑞,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这些人都是北洋军阀,袁世凯身后各立山头,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直系,皖系,奉系相继掌管X。直到后边的革命军北伐,再到东北易帜,日本人进攻我国,艰苦抗战八年后又是几年的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实质上再一次得到了统一。

以上就是小编的问题,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其他网友回答

废话少说,直接上干货。

溥仪是1912年退位的,根据1912年陆军部档,全国约有军队96万人。

1.最大的势力当属袁世凯。

北洋六镇,他有五镇。也就是从第二师到第六师,都是他的嫡系部队。每师约1.25万人,共6.25万人。

东北新军,有两个师(20师、23师)支持袁世凯,约2万人。

东北巡防营,张作霖、吴俊升等人,支持袁世凯,约2万人。

袁世凯编练补备军(冯玉祥在此军中),共28营,约2万人。

综上,袁世凯共有近13万人。武器装备齐全,训练有素。

2.第二大势力,当属孙中山、黄兴。

孙中山在南京设总统府,陆军由黄兴统领。

上海陈其美军(张宗昌在这里)。

广东姚雨平军。

广西王芝祥军(林虎、赵恒惕)。

安徽柏文蔚军。

浙江朱瑞军。

江苏徐宝山军。

《黄兴大传》中说,南京附近有兵近20万。但是缺枪少炮,人多也不是好事,不但没钱发饷,伙食费都快出不起了。

黄兴裁撤了6万多人,还有12万人。

除南京附近外,还有以下省份,听从孙中山调遣。

湖南谭延闿。

福建许崇智。

广东陈炯明。

江西李烈钧。

3.第三大势力,属于清廷。

北洋第一镇,原来的京旗常备军,有1.25万人。

禁卫军,有1.4万人。

张勋辫子军,1万余人。

东北冯德麟、汤玉麟等人,1万余人。

合计兵力约5万人。

然而清廷当时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些势力只能躲在袁世凯背后,而不敢出头。

4.第四大势力,湖北军X。

武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湖北新军扩编为8个旅。近8万人。

然而湖北情形复杂。黎元洪是骑墙派。蒋翊武、孙武、张振武,各有自己的势力。一旦不和清廷打仗,他们必然互不服气,甚至争斗。

到1913年,黎元洪先杀死张振武,又赶走蒋翊武。然后段祺瑞强拉黎元洪X,将其X。湖北军队瓦解。

5.其他各省属于中立势力。

四川,有五个师。互不服气。

广西陆荣廷。

云南蔡锷(包括贵州唐继尧)。

陕西张凤翙。

X杨增新。

山西阎锡山。

其他网友回答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

随即,国内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得极为复杂。

早已成型的四个势力

清帝逊位前后,各省保持相当独立性,几乎可以自成一派。

各实权人物,按照其政治主张,已分为四个政治派别。

1、保皇派。

该派死忠于清帝。

比如:陕甘总督长庚。

在清帝逊位前,曾主张清帝摆脱袁世凯,迁都西安,重整河山!

又比如: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在清帝逊位前,曾有宗室主张引赵尔巽入京“诛袁”,又主张清帝退入东北,维系社稷。

此外,张勋等掌握军权的人物,也是死忠于大清的。

2、北洋系。

该派是以袁世凯为中心的北洋军政集团。

袁世凯复出后,虽然他已掌握大权,但其基本实力,只有北洋六镇10万余人。其牢牢掌握的地盘,只有冯国璋的直隶和张镇芳的河南。

虽其军队素质最强,但兵力、地盘、财政都有限。

3、同盟会。

该派致力于X清朝,以同盟会为核心。

这是X清朝的革命导师,也是南京临时X的领袖。

南方20余X军、独立的17省皆奉同盟会领导下的南京临时X为中心。

4、立宪派、旧官僚。

立宪派主张君主立宪;旧官僚则是原本立场不明,但被形势裹挟着参加X的官僚。

二者本不应归入一类。但是,由于他们都是原本拥护君主,却又被裹挟着加入X的,因此,他们在民国初年的政治立场、行为方式颇为类似。

比如:湖北都督黎元洪、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湖南都督谭延闿等人。

总体上,各派虽有强弱之分,但各派都有很深的根基和一定的实力。

随着清帝逊位,彼此的势力迅速发生了变化。

保皇派:被袁世凯吞掉一半,搁置一半

清帝退位诏书明确表示:以袁世凯负责组建新X。

对于保皇派来说,这无异于古代的禅位诏书。

虽然当时袁世凯尚未成为大总统,但清帝退位诏书的明确指示,使袁世凯已经拥有了接管相关地区的合法性。

由此,赵尔巽、长庚等实力总督,接受了新X的命令,并陆续交出军队,退出了政坛。

尽管这些地方很长时间内仍然保持了独立性,但是,他们按照大清留下的财政制度,继续向新X缴纳赋税,使北洋系的实力得以大增。

大清宗室,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等人,则转入地下,企图策动复辟。

但是,总体上,保皇派已经不能成势。

当初保皇党的军队,有的成为北洋武装,如禁卫军;有的虽然仍然保持独立,但至少不再与袁世凯为敌。

当初保皇党的地盘,虽然一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有的地方陆续为北洋系所掌握,如陕西,有的虽然保持半独立,但成为了袁世凯的支持者,如东北。

立宪派、旧官僚:成为袁世凯的依附者

立宪派、旧官僚本来就跟革命党玩不到一块去,而且,他们与袁世凯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密切(除了康有为)。

辛亥革命时,他们顺应大势,联合革命党,加入了反清的浪潮。

由于立宪派、旧官僚多有比较丰富的实务经验,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因此,在许多省份,他们成了都督。

但是,在反清时,同盟会影响下的新军是最重要的反清武装力量,所以,他们往往对军队的实际影响力不如革命党。

在清帝逊位后,无论是出于巩固自己利益的需要,还是他们原本的政治立场,他们都逐渐转向与袁世凯联合。

在袁世凯与革命党的谈判中,如定都北京还是南京等问题上,他们多支持袁世凯的立场。

更有甚者,一些旧官僚还联合袁世凯,打击本地的革命党势力。

比如:湖北黎元洪。

他原本是被革命党拿枪逼着担任都督的。

因此,尽管他担任都督,但湖北革命党掌握着主要权力。

黎元洪利用革命党的内部矛盾,打击革命党,安插自己的亲信,掌控权力,并联合袁世凯,诱杀了X元勋张振武等人,排斥革命党。

黎元洪倒向北洋,对当时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湖北新军的势力,仅次于北洋,也是武昌X时革命军最强的一支。

随着黎元洪倒向北洋,湖北军逐渐为北洋所掌握,湖北都督到后来甚至成了直系冯国璋“长江三督”之一。

这也注定了:后来二次革命时,革命军的势力比辛亥年要弱得多。

此后,很长时间内,立宪派、旧官僚们,都成了袁世凯的依附者,直到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彻底失去制衡,一些立宪派才开始反抗袁世凯。

革命党:分裂、削弱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的实力是很强的。

尽管南京临时X由各X派别组成,但是,革命党左右了局势。

当时,X新军,多是由革命党人所领导,而在南方各省,同盟会也掌握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

可以说,当时的革命军虽无力北伐与北洋争锋,但在南方各省,革命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但是,革命党松散的组织和持续的内斗,使其力量迅速分裂、削弱。

首先,松散的组织关系,使许多地方的同盟会武装在袁世凯、孙中山之间纵横捭阖。

比如:山西阎锡山。他一方面联络孙中山,试图抵抗袁世凯,另一方面,又讨好袁世凯,其目的,就是为实现其对山西的控制。

同时,革命党的内斗,使其力量削弱,逐渐失去了部分军队、地区的领导权。

比如湖北。

湖北是首义之地,其军事实力也非常强大。

但是,领导武昌X的共进会和文学社虽属于同盟会,但一直为孙中山、黄兴所轻视。

南京联合X成立后,孙中山没有给与湖北革命党人足够的席位和政治地位。

孙武等人极为不满,号召湖北革命党不承认南京X,并与黎元洪一起排斥拥护南京的革命党人。

结果,湖北地区的革命党不断内讧,黎元洪得以控制湖北军政大权,并逐渐倒向袁世凯。

此外,同盟会与X会的矛盾也发展到“视如仇敌”。

上海、广东,同盟会与X会相互暗杀、排挤。结果,两派分裂,势同水火。

在清帝逊位后,立宪派、旧官僚多倒向袁世凯,革命党内部分裂,南京临时X已经无力与袁世凯争锋。

孙中山在让出总统之位时,曾提出3个条件:1、袁世凯要来南京就任;2、定都南京;3、袁世凯需服从约法。

当然,这3个条件,是束缚不了X湖袁世凯的。

在X北上后,黄兴仍为南方留守,名义上仍掌握南方各军,保存了一定的武装力量。

北洋系

北洋系是当时最强的一支,而且仍然在迅速X。

他们原本拥有北洋六镇10万余人,并掌握了直隶、河南。

军队指挥统一,战力强悍,但兵力不足,地盘虽好,但不大。

清帝逊位后,袁世凯接管了大清尚留的资产。

大清当初的赋税系统,被袁世凯完整的继承了下来,财力大涨。

山东等地,直接纳入北洋势力范围,而陕西等地,也在1914年前后,逐渐被北洋所掌握。

相关地区的新军、巡防营,逐渐为北洋军所掌握。

同时,北洋军也得到了逐渐扩充,到1913年二次革命前,北洋的新式陆军已经由11万扩充到22万,翻了一番,加上巡防旧营及归附的张作霖等部,兵力达30余万!

同时,在刺杀宋教仁之前,袁世凯的声望如日中天。

无论是立宪派,还是洋人,乃至革命党人,都认为袁世凯是唯一可以安定国家的人物。

昙花一现的曙光

清帝逊位,百废待兴,民国一度出现了曙光。

1912、1913年时,北洋虽强,但尚受到各派制衡。

相互制衡之下,国家一度出现曙光。

1912年冬,第一次发生了全国范围的国会选举,议会政治已渐渐展开。

1912、1913年时,新闻高度X。

当时的报纸,天天都有骂袁世凯的文章,不但批评他的政策,还翻他历史旧账,人身攻击。

而且,当时的袁世凯,还不敢大肆倡导尊孔读经,学术氛围非常X,学校数量爆增,尤其是政法学校大量增加。

而在实业上,民国毕竟是资产阶级X,实业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历史上最接近西式X的时刻。

然而···这注定是昙花一现。

此路不通!

其他网友回答

【一句话答案】北方强,南方乱,蒙古危,X诡,列强窥。

回答这个问题,时间应当限制在1912民国元年,最晚不能超过1913年4月的二次革命。

(1) 北方强。袁世凯手握北洋兵权当然很重要,但是黄兴也有一大批民军在手,而且陈其美等人天天嚷着要北伐。所以重点是财政。江南以张謇为首的士绅主张南北议和,反对北伐。所以北伐根本不是一个选项。袁世凯当上大总统是必然的。

(让袁世凯得以在北京就职大总统的北京兵变)

(2) 南方乱。主要是各省掌权者是革命党与立宪派、旧官僚混杂,革命党里,同盟会与X会的矛盾也很大,像陈其美指使蒋介石刺杀陶成章就是典型例子。宋教仁努力想整合南方势力,最终也是被刺告终。

(3) 蒙古危。蒙古活佛与王公声称独立,重要理由就是他们当年与满洲结盟,现在不愿归入中华民国。但蒙古独立背后,是俄国侵吞满蒙的野心。

(外蒙的独立电文)

(4) X诡。重点是X与清X关系恶劣,在英国人唆使下发动叛乱。四川都督尹昌衡被北洋X任命为西征军总司令,督师西进,历时一年有余,历尽艰辛,收复大部分地区。

(十三世X回藏)

(5) 列强窥。除了俄谋蒙古,英觑X,日窥满洲外,列强组成的银行团几乎是强令中国X向其借款,袁世凯也是利用善后大借款取得列强支持。

总而言之,溥仪退位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危机四伏,前途未卜。反而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现强人政治后,反而出现了一段平稳期——这段平稳期更重要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远东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日本也就在此时,成为了中国的最大威胁。

欢迎大家关注“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其他网友回答

溥仪退位之后的中国,可以说是X雄并起,但是真正能够决定中华民国的走向的,大概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另一个则是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当然了,也正是这两位主导了溥仪的退位。

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基本上占据了清廷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京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大本营所在。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基本能够控制东部沿海地区,这两方势力此消彼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基本上都是北方压制南方。

孙中山答应袁世凯如果他能够使溥仪退位,同时拥戴共和,那么临时大总统的位子就交予袁世凯。前提是袁世凯需要在南京任职,同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孙中山的目的在于架空袁世凯,但这些手段都被袁世凯一一化解。最终,由于袁世凯和孙中山两方的政见不同,从而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南北战争。北洋军和革命党,一直从袁世凯、孙中山打到张学良,蒋介石。最终,由蒋介石的第二次北伐,张学良东北易帜为终点,中华民国再次统一。

以上,是溥仪退位后大的局势。在地区之间,就更乱了。

首先要说,蒙古地区在溥仪退位之后,由蒙古X和X集团策划,进行了脱离中华民国X的一系列运作,在沙俄的插手之下,很长一段时间蒙古地区并没有在中华民国的控制之下。之后是北洋X和徐树铮,利用了蒙古X和X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外蒙古归治,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蒙古还算安定。

再说X,X紧挨着印度,那是英国人的后院。因此在清王朝轰然倒塌的那一刻,英国人在不断策划着X脱离中华民国的运动,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即发生在1913年。不过由于中央X对于X的重视,同时也是屯重兵与四川,因此X虽然英国人一直窥探着,但并没有被分裂出去。

至于其他地区,基本上也都属于中华民国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当时中央X没有强大的向心力,因此地方势力虽然隶属中央,但基本上都是各过各的。我们会发现出现了很多的称谓,类似于西南王、西北王、云南王等等。

鲁迅先生有言: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