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常说传国玉玺,最出名和氏璧了,到底是一个还是每朝不一样呢?
优质回答:
X王朝里常见的“传国玉玺”一开始确实是只有一枚,那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玺,历代沿用,有的时候还对其进行增补。
但是这东西实在是命途多舛,丢了很多次,也出现了很多赝品,最后直到明朝,皇帝才彻底放下了对它的执念。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的传奇经历
说起“传国玉玺”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关于这块和氏璧,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两件事情:
一件是两任楚王不识货,将好心献玉的卞和砍去了双脚,最后才发现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玉,所以命名为“和氏璧”;
另一件就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但是两者之间差了400多年,在这些年里,和氏璧失踪过一次。
楚威王在位期间,这块和氏璧也就算一块比较不错的玉石而已,并没有什么太特殊的地方,所以就将其赏赐给了相国昭阳。
但昭阳没保管好,和氏璧出现了一次失踪。
昭阳怀疑是门客张仪偷的,所以打了他一顿,赶出了家门。张仪估计也是冤枉的,最后没有找到和氏璧不说,张仪也一气之下来到了秦国,做了秦国的相国。
而和氏璧几十年后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赵国,于是就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昭襄王虽然没能从蔺相如手中夺下和氏璧,但随着秦王扫X之后,和氏璧还是来到了秦国。
秦始皇面对这块曾经让秦国蒙羞的和氏璧,将其雕成了一枚印章,因为是皇帝所用,所以被称作“玺”,作为皇权交替的信物。
这块玉玺上刻了八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据说,这八个字是出自书法大家秦相国X之手。
关于这块玉玺,现代人有人怀疑其真实尺寸并不大,只是一枚很小的印章。但这其实也是猜测,并不靠谱。和氏璧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特殊之处,所以能雕成一块大印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些都是猜测,得不到验证了,因为这块玉玺继承了和氏璧的传统,经常失踪。
这枚玉玺雕成之后,短命的秦朝没有使用太久,子婴投降,将其献给了汉朝。
汉朝一直用到西汉末年,都是这一枚玉玺,没有出现过问题。也就是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普遍接受了和氏璧雕成的这枚玉玺代表着皇权。
它成为了一个承载皇权的信物。
所以,在王莽篡权的时候,他就派人去向孝元帝王皇后索要这枚象征着皇权的信物,但王皇后对其破口大骂,并且用这一枚玉玺砸向了乱臣贼子。
据记载,这枚玉玺在这一过程中摔破了一个角,王莽得到之后用黄金将其补足,这就是所谓的“金镶玉”。
王莽X迅速失败,X雄割据,这枚玉玺也颠沛流离,先后辗转于元宾、李松、刘玄、赤眉军等势力之间,最后又回到了光武帝刘秀的手中。这一次一直沿用到了汉末。
直到董卓X,一把大火烧毁了首都洛阳城,这枚玉玺短暂性的失踪不见了。
最后据传是被孙坚在一个落井的宫女身上发现。
因为这枚玉玺,孙坚的势力遭到了明里暗里地狙击,最终落到了袁术的手中,并且以此称帝。
袁绍手中的那枚玉玺是个赝品,他私自篆刻的,想要另立朝廷,但没想到真正的玉玺就在自己的弟弟手中。
袁术被灭之后,这枚玉玺回到了汉献帝手里。
所以,有汉一代,自始至终用的都是这枚用和氏璧雕成的玉玺。
接下来就是曹丕通过禅让的方式,以魏国取代了汉朝,承接了这枚传国玉玺,并且在其上又增刻了八个字:
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司马氏篡取了魏国,建立了西晋王朝,这枚玉玺自然就到了司马家族手中。
后来就发生了“永嘉南渡”事件,晋朝绝大多数世家都逃到了南方,并且最终分裂成了南朝。
这枚玉玺也就在宋齐梁陈之间承继下去了。
隋朝建立之后,也获得了这枚传国玉玺,但因为短命而亡,导致这枚玉玺再次从历史的视野中消失,据传是萧后与元德太子带着这枚玉玺逃到了漠北。
所以,唐朝就成为了第一个在开国时没有玉玺在手的大一统王朝。
怎么办呢?唐太宗就刻了几枚赝品来替代,反正就是一枚印章嘛,真真假假的,或者有没有对于唐朝建立来说影响不大。而后来随着萧后等人的回归,这枚玉玺再次出现在了中原。
直到后唐,流传出来的玉玺真假就出现了问题。
因为后唐末帝李从珂X的时候就带着这枚玉玺,以至于其下落不明,经过五代十国的混战,谁也没精力去寻找这枚玉玺。
其重新问世是在宋朝,据说是一位农夫发现了传国玉玺,将其奉献给了朝廷。但这种故事一听起来就像假的,和朝廷自导自演的戏码很像,但都是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事情,只能认定这枚玉玺或许有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北宋灭亡,这枚玉玺又失踪了。有人说是被掳去了北方,也有人说宋朝根本就没拿到这枚玉玺。
到了元代,坊间传言在市集中惊现了传国玉玺,这比宋朝的说法还让人不能相信。而朱元璋灭掉元朝,深入漠北,也没带回来什么玉玺,再次失踪。
这枚和氏璧雕成的玉玺最后的消息是在明朝,民间又有出现传国玉玺的言论了。
结果孝宗皇帝吸取了前朝教训,直接认定这枚玉玺是假的,X不再关注玉玺的下落。
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逐渐从具体事物变成了一种象征
唐朝作为第一个不用和氏璧玉玺开国的大一统王朝,产生了两重影响。
第一个,将一些固有的存在实物的象征逐渐虚化。
中华文化当中有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比如说“鼎”、“剑”、“冠”、“镜”、“玺”等等,在早期都是有实物的,一般象征着权力。
但后来都逐渐地变成了一个虚指,并不一定需要确切的实物。
比如“九鼎”在春秋战国阶段还很重要,但在后世大一统王朝来说,没见到哪个朝代还那么郑重其事地祭祀九鼎。
这一趋势从一些传入中华的文化里也能得到印证。
比如说佛家传入中原之后,为了立足就需要和本土文化进行融合,“禅宗”也是由此诞生,不靠修行,讲求“顿悟”就能成佛,这是中国思维影响下的产物。而很多佛教里面的一些名词,比如“菩提”、“舍利”、“浮屠”、“宝塔”等等事物,都在不断虚化。
而像日本这样接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早期的发展和中华类似,其代表着王室传承的“剑”、“印”、“镜”等等事物,在当时和“传国玉玺”差不多,后来也逐渐虚化。
第二个,就是唐代为其他王朝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没有“玉玺”怎么办?自己刻。所以后世王朝里的“玉玺”就多起来了。
清初的X就藏有各色“玺印”三十九方,现在故宫里面藏有清朝皇帝的玉玺一共二十五方。
所以,后来我们能见到的玉玺就各式各样了,有一个朝代历代帝王传承的“印绶”,也有帝王自己篆刻的代表其身份的“玉玺”。
现在北京“恭王府”万福园中,藏有康熙帝亲笔所写“福”的那座假山内部,其拓印的石碑上所刻玺印就是当时康熙帝的玉玺。
而真正的和氏璧玉玺早已经无人知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了,是大是小,印文是什么样子,这些因为都属于十分机密的事情,自然不会有太详细的记载。
所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玺真正意义上失传了,即使是现在拿到了一个符合描述的印玺,也无从分辨其真伪。
在玉玺没有失传之前,人们尚且能知道真假,但从唐代以后,各朝和现在其实差不多,都不认识真正的玉玺是什么样子。
所以,即使是号称拥有这枚玉玺的朝代,真正使用甚至传承的“玉玺”也不止一枚。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传国玉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秦始皇用闻名遐尔的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至宝。围绕传国玉玺的争夺,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的厮杀,它见证了中国大多数朝代的更迭,因此人们一直视它为正统,它也当仁不让地唱着主角。在它隐退的时侯,其它朝代只得厚着脸皮,自已制作不易被大家认可的传国玉玺。
下面把由传国玉玺引发刀光剑影的故事分享给小伙伴们,以便大家更加清楚地记住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传国玉玺。
第一枚传国玉玺的身世就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早在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拾得一块璞玉,便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来看,玉工说是块石头,于是厉王以欺君之罪砍去卞和的左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玉工认为还是块石头,于是又砍除了他的右脚。待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在荆山下放声大哭。文王派人去问,他说:“我不是哭砍了我的双脚,我是哭都把宝玉当石头,把忠贞之人当诓骗之流啊!”。文王令玉工剖石,果然得到一块稀世宝玉。但见它晶莹剔透、温润光滑,正面看如羊脂般洁白,侧面看绿茵茵如梦幻般纯净。文王即令玉工制璧,取名和氏壁。
楚威王在位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大喜,将心爱的和氏壁赏赐给昭阳。不久,昭阳在深潭边大宴宾客,席间情不自禁地叫大家一同观赏和氏璧。突然有人惊呼:“潭中有大鱼!”,众人急忙离席去看,待回到席上,璧己不见。有人怀疑是门客张仪使用了调虎离山计,窃走了宝物,即对他严刑拷打,然一无所得。相反,张仪受此大辱怀恨在心,先走魏国,再到秦国,发誓要报仇雪恨。秦惠文王看他有才,即封他为秦相。上任伊始,张仪自请担任使节,游说各国联秦背齐。尔后又回到楚国,许诺以秦600里地给楚,换楚与齐国绝交。楚怀王不知有诈,即派使者大骂齐国并声言绝交。后来,张仪又骗怀王入秦,索要楚国土地,弄得楚国由一呼百应的霸主,变成处处挨打的二流国家,怀王也因此郁郁寡欢,客死秦国。张仪因璧受辱,又因璧得志。
不知为什么,和氏壁落入赵国太监缨贤之手,赵惠文王得知后即收归已有。秦昭王久闻和氏璧大名,见此物现身赵国,即书信一封,愿以十五城换此璧。当时秦强赵弱,不予则挨打,与之则恐秦国食言。蔺相如见赵惠文王左右为难,便挺身而出,慨然怀璧赴约。秦昭王接璧久久X,爱不释手,只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机智讨要和氏璧:“璧有瑕,臣请指与大王看!”,但当他接过和氏璧后,即要挟秦昭王,要与此璧共存亡。昭王无奈,蔺相如完璧归赵。
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灭,和氏璧收归秦宫。不久,六国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丞相X制传国玉玺。X命玉工王孙寿精雕细刻,将和氏璧研磨成国之重器。此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为X亲书“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个篆字。
传国玉玺颠沛流离,辗转于神州两千多年。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游洞庭湖。突遇惊涛骇浪,龙舟欲翻,秦始皇急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水中,乞求神灵镇浪。不知是神灵感应,还是风暴己去,秦始皇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洞庭湖,只是那枚传国玉玺从此藏身于万顷碧波之下。
直至八年后,人们惊奇地看到:华阴平舒道有人将传国玉玺奉上,使它又重回咸阳秦宫。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发动X,立胡亥为帝,农民X战争风起云涌。赵高逼胡亥自尽,立子婴为秦王。后子婴设计杀死赵高,诛其三族。秦子婴元年(前207年)冬,刘邦驻军灞上,兵锋直指咸阳。子婴跪于咸阳道左,奉传国玉玺献降。从此国宝传给西汉,秦朝灭亡。
西汉末年,时孺子婴年幼,玉玺藏于太后长乐宫中。王莾篡位,派其弟王舜逼要玺印。太后拗不过王莾,又不甘心拱手相交,于是将玉玺摔于地上。王舜捡起时,那完美无瑕的传国玉玺已缺损一角,王莾只得令人镶以黄金补缀。新朝X不久,王莾兵败被杀,传国玉玺落于禁卫军校尉公宾手中。公宾即赶至宛城,将玺印交给更始帝刘玄。刘玄于乱世中仅在位三年,即被赤眉军所杀。赤眉军早已立刘盆子为帝,刘盆子可算是个宗室子弟,但已沦为放牛娃,让他做皇帝,只是赤眉军的傀儡而已。刘盆子兵败宜阳,他只得将传国玉玺乖乖交给汉光武帝刘秀。汉灵帝熹平六年,袁绍率兵入宫,诛杀X的宦官,段圭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汉献帝在位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其兵士于某日辰时,见城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气,便派人下去查看。发现井中有一宫女,已死去多日;脖子上系一个小匣,里面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大喜,将此宝物交给夫人吴氏保管。孙坚被人害死,其子孙策向袁术借兵,袁术不允。孙策以传国玉玺相扺,方才借得兵马,一统江东。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玉玺至许昌,当时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传国玉玺又回到汉献帝手中。
曹X后,献帝于延康元年(公元2X)被迫“禅位”,传国玉玺移交到曹氏家族。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为了掩盖篡汉的真相,使人于玉玺肩部刻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后来司马氏篡魏,魏元帝曹奂于咸熙二年(265年)被迫“禅位”,司马炎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晋。晋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传国玉玺归前赵。公元330年,后赵石勒灭前赵,玉玺归后赵。石勒为了强调得位的正统性,于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字。X后,冉闵建立冉魏X,玉玺被冉魏所有。冉闵欲使东晋军救援,传国玉玺被东晋将领骗走。恐玉玺得而复失,东晋将领派三百精骑连夜护送至建康,使传国玉玺又重回司马氏手中。南朝时,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选。大隋统一神州,传国玉玺收归杨广手中。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反贼所杀,隋朝灭亡。萧皇后于江都就地安葬了杨广,即携皇孙政道和传国玉玺遁入漠北突厥。唐朝初年,X因无法得到传国玉玺,就命玉工刻了几枚“受命宝”、“定命宝”聊以X。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军X突厥。同年,萧皇后与皇孙背突厥而返中原,传国玉玺归了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朝末年,皇室衰微,X雄并起。唐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走传国玉玺,建立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玉玺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入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X,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后周世祖郭威X时,遍索传国玉玺不得,无奈刻“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年间,有个名段义的人在耕田时发现传国玉玺,送到朝廷。经过十三位大学士依照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为是秦始皇所制,然而朝野有识之士都怀疑它是假的。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好风雅,刻印玺十方,时人以画蛇添足相讥,其实他有淡化对传国玉玺地位的深意。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玉玺被金国掠走,随后便消声匿迹。
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别发给王公大臣刻印私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改元洪武,继而北伐。明初,朱元璋派徐达穷追猛打蒙元势力,不仅仅是为了稳定江山,更是为了夺得传国玉玺,但是大军无功而返。明清两代时有传国玉玺现身的鼓噪,然皆为附会、仿造之赝品。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皇X只有清朝所刻的印玺,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传国玉玺下落,终一无所获。
以和氏璧为原料,由秦始皇命制的传国玉玺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数隐数现,扑朔迷离,最后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参考“传国玉玺”百科)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古代X帝王的宝印称为“玺”,它是X的象征,是皇帝身 份的印证。在所有的宝玺当中,传国玉玺可谓是最为珍贵的。由于它的稀有,由于它满载着各种各样的传说,现在又因为它的失踪而更增 添了神秘的色彩。“传国玉玺”是由一块稀世宝玉雕琢而成,这块宝玉就是后来得名 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种价值连城的美玉,关于它的传说流传了千百年,被奉为玉玺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就是取材于“和氏璧”。 “和氏璧”也因此而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科 秦朝以后,“传国玉玺”就成了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每一代的帝王在得到此玺之后,都把它当作稀世的珍品,作为一个“镇国之宝”来看待。 由于“传国玉玺”的稀有,而且又包XX之意,似乎得到这枚 玉玺,就可以高居帝王之坐一样,一直以来谋权篡位者都在图谋这枚玉古 玺。2000多年来,几经辗转,导致了玉玺现在已经杳无踪迹了。这枚 “传国玉玺”被藏到哪里了,考古学家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研究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使用“和氏璧”镌造一枚专门供皇帝使用的“天子玺”。根据史书上的文字记载,秦始皇专用的这枚玉玺是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它的方圆有四寸,上方雕刻的五条龙纽交在 一起,正面刻有八个篆字,就是当朝的丞相X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就说明,玉玺是皇帝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一个凭证。皇 权神授,正统合法,只有一国之君,才能够拥有这枚玉玺,否则,都是犯法的。以后,其内涵就有所改变了,得到这枚玉玺的人,就说明 他是“受命于天”,万众都要臣服;失去了玉玺,就说明这个君王有可’ 。 。 上能“气数已尽”,应该让位给别人。历代的帝主无论大小,1乎都会 把这枚传国玉蜜看作是权力的重要象征,有了它,就是国家的最高X者,就可以一统天下了。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凡是已经登上皇位而没有这枚 玉玺的人,往往会被世人所蔑视,讥笑为“白版皇帝”。 无疑,这枚传国玉玺的宝贵是其他任何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有考古学家根据历史资料推测,也许传国玉玺被埋藏在冯道的坟 墓里面了。冯道,字可道。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的大臣冯道 经历了五个朝代11名皇帝,都是身居高位,没有离开将、相、三公, 权威极重。 有人说,后唐的废帝李从珂被契丹打败以后,就携带着玉玺登楼X了,可是,即使是玉玺被焚烧了,也应该留下痕迹。所以, 这种说法还值得考证,也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值得考虑的是,当时的冯道正是朝中重臣。为了不使玉玺遭到厄 运,所以,就私自地把这枚传国之宝藏了起来,没有再让它露面。 冯道既不想献宝邀功,也深知私藏宝物是死罪,献出玉玺就等于是引颈就屠,所以,干脆就将计就计。在他死后,就让这稀世珍宝陪伴着他 埋在了地下。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说法。至于到底传国玉玺是否在冯道的坟墓 中,还需要在将来的考古中探索,使用更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来验证它的真实性。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前228年,秦国得和氏璧,嬴政命X雕刻传国玉玺,此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也是最初的传国玉玺。公元前207年,刘邦驻军灞上,秦王子婴跪献玉玺,后来汉朝统一天下,称此为 “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夺权,玉玺藏于长乐宫,后来王莽得知,派人来取,太后掷之于地,传国玺破了一角,王莽只能用黄金补齐。
后来王莽兵败,更始帝刘玄得玉玺,公元25年,玉玺再次易主,几经辗转,最后到了光武帝刘秀手中。刘秀很开心,命人重新修理,玉玺果真为传世之宝。直到东汉末年,袁绍起兵,宦官段珪带着玉玺随皇帝出宫,玉玺从此失去踪迹。
汉献帝时,孙坚攻入洛阳,偶得传国玉玺,并且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吴氏。后来,袁术抓了吴氏,玉玺旁落,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将玉玺带入许昌,重归汉室。公元2X,曹丕称帝,得玉玺,后来归司马家所有。公元311年,中原大乱,玉玺X四处,等到隋朝统一,传国玉玺才被收藏在隋宫。
公元618年,隋朝亡,玉玺被萧后带入大漠,公元630年,李靖征讨突厥,重获玉玺,X很开心,命人小心看管。唐末,玉玺再次失踪,直到北宋哲宗时被一农民发现,后来送入宫中。宋徽宗时,增刻玉玺十个,后来金兵得传国玺,战乱中,玉玺失踪,1294年,传国玉玺被人在大都叫卖,后来由权臣伯颜重金购得。伯颜曾经命人将收缴的玉玺磨平,传国玺恐怕也在其中。
明清时期,偶有传国玺现实的消息,只是最后都被验证为赝品。乾隆时,朝廷大修黄河,得一玉玺,后来考证为假。清朝一直沿用皇太极时所造玉玺,后来民国战乱,此玉玺也丢失,至此,再无玉玺的消息,无论真假玉玺,最后都消失在历史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