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的记载 传国玉玺材质的史料

网友提问:

历代文献中,传国玉玺是何模样?和人们想象中的一样吗?

优质回答:

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国玉玺到底是何来历?传国玉玺上写的是什么?传国玉玺上写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大字是秦朝丞相X所刻,意味着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归,将会传之万世,永不衰竭。后来传国玉玺成为X王朝取得X合法性的代表,得玉玺者,得天下。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的战火中遗失,再也不没有出现过了。传国玉玺的制作材料是和氏壁,王莽簒汉时,太后把玉玺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以黄金补之,故有金镶玉一说。

从秦朝开始才有玉玺,它的来历是:据说在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在青石上休息。自古就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于是卞和就将青石献给楚厉王,经过玉工辩证为石头,卞和被判欺君之罪,被砍左腿。到了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结果还是被认为是石头,又被砍了右腿。到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着玉在荆山脚下痛哭,于是文王便派人来拿青石,经过这次鉴定后确定是宝石,于是经过玉工的雕琢成璧,即为“和氏璧”

当时为了证明皇帝是上天之子,已经把字刻在了和氏璧上了,(和氏璧是块宝玉,冬暖夏凉,冬似手炉,夏如寒冰,百米之内可避蚊蝇。世间至宝。当年秦始皇拿到和氏璧时,轻蔑的一笑:这就是X当年要拿十五城和赵国换的石头啊。)所以,秦始皇要编制一个神话,什么洞庭湖君显灵、送还传国玉玺啦……无非是要圆谎,要不怎能体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呢?

而和氏璧传国玉玺绝非大家常规想象只有1.5厘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圆X六寸,秉承先人天圆地方理念制成,上圆下方,古人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X制作传国玉玺发挥了极高的聪明才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皇权的来历和作用,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另外本人以为,现有成语半壁江山可以改为半壁江山了,史书中记载,自后唐得天下者手中无传国玉玺的,称为白板江山,相反手中有信物的称为半壁江山,即手中只有半块玉璧之意。

话说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角下发现了它。秦始皇兵吞六国后:把和氏璧刻成传国玉玺。丞相X在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若干年以后王莽篡汉,王莽派弟弟王宪向当时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姑王正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正君把传国玉玺重重的摔在地上对自己的侄子说:给你们X玉玺!结果传国玉玺被摔掉一个角。王莽令人镶了一个角。时间飞逝:到了五代残唐时代。后唐末代皇帝李从苛X交传国玉玺。李从苛自杀寻国,自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有人说李从苛抱着传国玉玺玉人具焚了。也有人说传国玉玺被李从苛派人藏起来了。反正从那以后就没有人见到过王莽金镶玉的那个传国玉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传国玉玺不但自己死了,还连累得家人一起死。这样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看来财宝招杀身之祸,美女是X之物并不是没有道理。

还有一次失踪是在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北伐元顺帝,元顺帝携玉玺遁入漠北,从此失踪,也成为朱元璋一大心病。直到明末时,多尔衮远征蒙古林丹汗缴获玉玺,皇太极大喜过望,随即改金为清,去汗称帝,后X乾隆皇帝鉴定为赝品,乾隆是肯定不敢污蔑祖先的,所以此方玉玺定为赝品。传国玉玺几经战更迭,后消失不见。实在可惜。

其他网友回答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X奉秦始皇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作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凭证而流传。

说到传国玉玺,我们就要先研究一下“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多为传说,主要见于《韩非子.和氏》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关于其大小,并没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也只能根据研究来进行推断。

《尔雅.释器》有记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由此可见,和氏璧,乃是圆形,且中间带孔。那是如何能雕成方形的传国玺呢?

《周礼.冬官考工记.筑氏/玉人》记载:“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

以此为据,后人推测,和氏璧的尺寸,换作今日,应该是直径约18厘米,中间孔大约6厘米,而厚度,按照周礼的礼制,以及一些出土文物的综合考证,应该在0.5厘米左右。

这么薄能用来做玉玺???

而且,我们都读过“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能一个人拿得起和氏璧,还能举起来差点摔碎,可见其重量,厚度也自然不会太过厚重。

那么问题来了,传国玺到底是怎么雕刻而来呢?它的尺寸有多大?

《北齐书.列传.卷三十八》记载-获传国玺送邺,文宣以玺告于太庙。此玺即秦所制,方四寸,上纽交盘龙,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方四寸,按照推断,传国玺应该是边长10-12厘米的正方体,厚度虽没有描述,但我们知道玉玺上方要雕刻“纽交盘龙”,底部又要刻字,厚度自然不会很薄。而且,传国玺还经历了太后王政君对王莽的那一摔,因而缺了一个角,可以想象,即便是10厘米见方,如果厚度不够,恐怕就不是缺一个角,而是粉身碎骨了。

至于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之间的联系,我们自行脑补一下,如何用一块薄薄的玉璧雕刻成厚厚的玉玺?

因此也有研究者推断,传国玺,并非和氏璧所雕,那是用什么雕刻而成呢?

历史总是有蛛丝马迹可寻找,既然和氏璧是经过加工得来的玉器,那就从它的原材料入手。

和氏璧的原石–和璞

和璞乃是很大的一块原石。当时卞和献宝,抱着和璞哭了三天哭X才引起了楚文王的注意。卞和把石头放在地上抱着哭,一个原因是他没有X,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块石头很大,大到他无法将石头放在怀里抱着,而是放在地上抱着。

(后人所绘之图,与文献所记不尽相同)

这么大的一块和璞原石,只雕了和氏璧一件宝物吗?那显然是极大的浪费!因此,有人推断,当初切完和氏璧,剩下的和璞原石,仍旧保存在楚国的王宫里,直至秦始皇灭六国,得到楚国那块雕出和氏璧的和璞原石,用这块料打造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最后出现在什么时候?

唐末,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X,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至此,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遗失的传国玺能够重见天日。更希望,在考古学专家的努力下,待秦始皇陵打开的那一天,我们能看到一块完整的和氏璧,以供后人观瞻。

欢迎朋友们一起讨论,关于和氏璧与传国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们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