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仁政思想:主张X者法先王、施行仁政。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X发展,因势利导。
《孟子》一书主张怎样的思想?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另外比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论。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扩展资料
孟子继孔子以六艺授徒,但其尤注重引申《诗》、《书》之义为己用,孟子云: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译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以意逆志”,读诗必须附带自己的思考而领会其意,在某种程度上,以诗说理本就是借古言为己用。
孟子读《书》之态度亦如此。故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译文: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诗》、《书》,这既是继承了孔子以述为作的传统,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怀疑主义精神。
孟子虽以继承孔子之业为己任,但在对待传统之态度上,亦存在一定差别。孔子对周公之制是明确拥护的,而孟子言及制度,多是借传统之名,发挥自己的一套政治理论。
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当孟子之时,郡县制已诞生,各国以武力相兼并,恢复到周初之制绝无可能,惟能取其精神而已。
孟子虽口头拥护周之制度,但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观点则与传统大不相同。根据传统的观点,一切政治、经济上的制度,皆是为X所设。依孟子之观点,则一切皆为民设,这一切皆为民设的观点,是孟子政治及社会思想的根本。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X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X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X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X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X,其本质是为XX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孟子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X者失去了民心,国君只要时刻牢记“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柞长久。
1、“心之官则思”,强调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讲:“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唐朝韩愈将此提炼为“行成于思毁于随”。毛X喜欢“心之官则思”这句名言所表达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发挥。
2、“物之不齐,物之情也”,重视事物的特殊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和而不同”反对抹煞差别的绝对同一,主张在重视特殊性的基础上注意与普遍性的联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则进一步强调从特殊性出发,是孟子对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发展。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正确处理“不为”与“有为”的关系
《孟子·离娄下》中讲:“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里勾画出“不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为。孟子对“他为”与“自为”关系的认识,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较效益,也包X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认识。
扩展资料
孟子生平: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X),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简述孟子的主要理论主张?
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
孟子主张“仁”;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主张反对不义的战争;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X”,主张德治。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
1、孟子一般来说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X主义”。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X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特指X,“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其次,是人畜之分意义上的。在这里孟子不否定人必须有一定的利才能生存。主要是一种选择:凡是只选择利,便与禽兽无异;凡事都选择义,便成为一个善人。如何才是真正的善?用孔子的话说是:过犹不及。就是所谓的“中庸”,切记这里的中庸有“时中”的意思,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考察事情的客观环境,随客观环境的变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大致来说就这几个重要的方面吧,感兴趣还可以具体深入的研究,比如孟子性善论的可能性问题等。
孟子的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X,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X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