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简介活了多少岁(刘伯温简介资料大全)

明朝大臣刘伯温简介?

优质回答

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并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诚意伯。后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意见不合,逐渐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岁的刘伯温告老还乡,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还乡后的刘伯温X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优质回答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于1375年死了,也就是洪武8年,怎么死的,说简单点,回到家病死的,但是历史至今对刘伯温的死扑所迷离,而最先挑起刘伯温死因的就是朱元璋。

图为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画像。

1387年,也就是洪武X,朱元璋提起了刘伯温死因,他对刘伯温的次子刘璟说,当年满朝都是胡惟庸的党羽,只有你的父亲不跟他们为伍,最后被他们杀了,你的大哥刘琏也是被胡惟庸逼死的,所以你父亲是能分清是非对错的明白人,原话是:如今恰光荣。后来你父亲身体不好,吃了胡惟庸下的药了,毒死的。

刘伯温死后赠太师,谥号文成,陵墓在他老家,今天的文成县。

我们都知道刘伯温晚年身体不好,朱元璋曾派胡惟庸去探望刘伯温的病,并带去了太医,后来开了两副药,吃了后肚子像长了块大石头,不出一个月就死了。虽然刘伯温和胡惟庸有矛盾,但不至于是生死大仇,且当时胡惟庸已是丞相,而刘伯温是告老还乡的平民,最重要的是后来胡惟庸谋反罪下X时,有一条罪是毒死了刘伯温,而当年看病时有右丞相汪广洋在场,汪广洋亲口说胡惟庸没干这事,所以朱元璋说胡惟庸药死刘伯温不存在。

图为刘伯温故居老宅,恢复的蛮好。

有人说刘伯温是朱元璋指使毒死的,这个也不成立,虽然朱元璋有大肆诛杀大臣的例子,比如胡惟庸、蓝玉,那都是洪武后期,而刘伯温死在洪武8年,还早呢,虽然朱元璋对刘伯温有所猜忌,但那时刘伯温已是风烛残年的病老头了,又告老还乡了,朱元璋何必担这个罪责呢。

但是在苏州定园内也有一座刘伯温墓,而且有板有眼,都是老物件,据说刘伯温能观天象,建了疑冢,这里就是其中一座。

所以刘伯温是自然病死的,史书记载刘伯温年过60以后,手脚都已经不听使唤,等于说半身不遂了,再加上心情抑郁,回到家2个月就病死了。而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12年对刘璟说这番话的原因是,当时朱元璋正在大肆X胡惟庸案的党羽,而借刘伯温这个事制造正确的舆论罢了。

谈到刘基,很多人都知道他前算五百年后算五百年,在民间形象和诸葛亮差不多。但一提到他的死,很多人都说是老朱和胡惟庸一起害死的,那么,真实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

作为一个爱好历史的医生,我可以很负责地说,刘基之死,很有可能是X。

《明史-刘基传》对刘基的死是这么交代的: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很多人都看到了前一句,老朱写了篇文章赐给刘基,还派人给送家去,结果刘基一看文章就加重了病情;又看到刘基病中只有胡惟庸带了医药过来,而且刘基还吃了他的药;最后胡惟庸被定罪的时候,毒害刘基也是一条罪名。由此而得出结论,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而且胡惟庸十有X是受了老朱的指示,并且最后杀人灭口!

说得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但是在医生看来,最关键的地方,就在“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句话上!

刘基的病程很长,大约在洪武六年左右就开始发病,排除了急X比如肠梗阻的可能。而在不可能开膛X的前提下,都能发现其腹中有拳头一样大的石块,就高度怀疑是X了,而且极有可能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肝癌。

朱元璋的文章可能造成了已经肝癌晚期的刘基心理压力过重从而导致病情急转直下,仅此而已。至于胡惟庸,换个思路也可以知道,给刘基送药的就是他,刘基要是死了,大家就都会怀疑他,他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文化水平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优质回答

刘伯温与诸葛亮论文化水平,在高中的课本中巜X》和巜卖柑者言》Pk过!如果《X》真的是诸葛亮所写个人认为文学水平孔明不差刘基!虽然刘基的“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千古名句。但有文献怀疑《X》作者。 论政治才能,诸葛亮可谓一政客,真正挟天子而令诸侯,为了能使自己政治上的合法性,劳命伤财七出祁山,次次失败而归,可想而知当时蜀国人的痛苦,政治才能远不及曹丕和孙权!致于刘基政冶才能高低本人无法评价,他只做过御史台,可谓小官,后又识事务告老还乡!政治成就不大,只是后来朱元章对他评价很高,那是空话!两人pk政治才能,诸葛亮虽不杰出但比刘基强!军事才能相比诸葛亮就远不及刘伯温了!没有诸葛亮指挥重要战役的胜利!反而基本上是败战,火烧赤壁刘备只是派诸葛亮去当说客而巳,因为他哥在江东有人好说话些!总指挥又是周瑜,跟孔明好像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让刘备鱼翁得利,并且诸葛亮下山时也只是做后勤工作,并不是演义中的军师!进西川也不是诸葛亮指挥的!他完全指挥的是七出祁山!他的军事才能就可见一斑了!而刘基也是处在三强鼎立之时,相对陈友亮和张士诚,朱元章还是弱势,由于刘伯温的天才军事才能完胜了二者,一统天下!名留千古!文化素质和综合实力不说大家部应该明了!不过军事上两家都X内斗,不是抵抗外敌!可惜了?(一家之言,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我是兰台令君,我来回答!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我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都堪称“神算”。事实上虽然历史上的他们不如民间说的那么神乎其神,但也的的确确算得上是顶尖的人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这个文化水平嘛,自然也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由于时代的差异性,还真没法以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咱们只能关公战秦琼地说个大概。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咱们先来说说诸葛亮,孔明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父母早亡,但是在叔父诸葛玄的抚养之下,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诸葛亮读书的态度与周围人的截然不同。《魏略》记载:“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也就是说诸葛亮读书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掌握具体的知识结构。而他们的仕途也正如诸葛亮所说的“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诸葛亮观其大略的特点,在遇到刘备的时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从此出山成就了一番事业。

不过诸葛亮在读书时代其实并不被别人所看好,原因可能是别人觉得他自视甚高,有点自不量力(虽然历史证明他对自己的判断应该算是比较准确的,不过有些话虽然是实话,但听着还是让人不舒服)。不过也有人对诸葛亮的才能表示佩服,比如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后来连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也认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等于也是为诸葛亮做了背书。当时并没有什么科举考试,所以没法从学历的角度去衡量诸葛亮,但他的文化水平依然是毋庸置疑的,我觉得应该不会比现在的文科博士生差吧。

刘伯温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

而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比也是不遑多让,而且他还是个神童,12岁就X了秀才,据说一部晦涩难懂的春秋经,他没花多少功夫就读完了。和诸葛亮不同的是,刘伯温读书不仅能够背诵如流,而且可以根据文章的意思,言前人所未言,这一点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23岁差不多是我们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而这个年纪的刘伯温已经上元大都参加会试了,而且一举X进士。当时元朝的X已经出现了松动,战火连连,X,因此刘伯温并没有马上当官,而是在家赋闲三年,后来才当了个正八品的江西高安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大家不用觉得奇怪,一个进士怎么才当了那么小的官,因为当时元朝X对于X的知识分子并不信任,因此刘伯温就算是X进士也当不了大官。

至于刘伯温的水平相当于现代什么学历,我想这就比较好判断了。我觉得应该等同于博士生毕业的水平了,在科举考试的X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X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也就是说刘伯温已经通过了当时社会中难度系数最高的考试,就考试难度而言绝不亚于甚至要超过我们现代的博士生考试或公务员考试,这能X进士的是万里挑一的学子了。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跪求算死命人物介绍?

优质回答

主角李天:第一代诸葛亮,第二代刘伯温,第三代李天,光继承了前代的算命天赋却连一点智商都继承不到,运气却怪好,主线之时在刘伯温的指引下,找到了父母(父亲是道门老大,母亲是刀术天才),搞定了蚩尤,破掉了十几世轮回的死局,小命保住了,主线延续,到了结局,李天成了十级算命师,并登上了天庭,凭借女娲开天石与玉帝平起平坐。 女主唐曼:术门门主,冷漠高傲,不食人间烟火的九天玄女,玉帝小女儿,李天天命之女,因厌倦了天界的种种而私自下凡,因术门而结识大木头李天,多次重伤皆被李天所救,于李天加入术门后渐渐擦出爱情火花(被炒青菜征服)。 女二灰雅儿:麒麟与狼的混血,母亲前期是一只狼妖,后期升狼仙被西王母收为干女儿,父亲麒麟天君千年前犯下重罪被天界追杀,逃亡途中遇到诸葛亮指点迷津,布下绝死地而后生的局,而灰雅儿和她的母亲正是局中的一人,最终虽说一家人团聚,但身世凄惨的同时,爱人弟弟还被唐曼抢走,可以说就很……明明是我先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傅:本体是第一任地狱阎罗王。 天展:第二人格天展,男主的竹马,第一人格是追杀了李天十几世的陈九刀,蚩尤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没让刘伯温当宰相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

刘伯温坚辞不受呀,所以没当丞相。本题就说说,推辞丞相一职和不受公侯的可能性。

老朱冤呐。实锤在文末。

有一种史料上没有记载的推测是:刘基自己乐意,他对朱元璋说不要一切爵位,减薪也是自己申请的,什么样的好处刘基会很痛快收下呢?老家青田县,朱元璋开恩不加税,刘基美美的接受了。

另一种说法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朱元璋阴谋论,论调很多,原因多种多样。

民间神仙刘伯温虽然没有江湖传闻中的那么神奇,但起码的形势还是能看懂的,这也是作为谋臣所必备的个人基本素质之一。

坚辞不受是刘基的一贯作风

刘基对待功劳一向是不大在意,推辞赏赐也是他的一贯作风,比如:

龙湾战役,太祖为了表彰刘基把攻克敌军的奖赏都赏给刘基。刘基非常坚决的推辞了。

鄱阳湖大战,如果没有刘基,朱元璋早就被大炮轰死,事后刘基并没有以此吹嘘,更别提要什么赏赐了。

朱元璋斥责李善长,刘基:李善长算是从龙老臣了,他能很好的调和众将之间的关系,言外之意就是这人有用,不必过分苛责。朱元璋问,李善长很多次想害你,你还挺为他着想的,我要拜你为丞相。

刘基一个头就直接磕下去了,百般苦劝朱元璋,说:就像盖房子一样,要用大材,您如果用小材那房子会坍塌的。坚辞不受!

您说这样的刘基会在乎什么公侯伯子男么?

真想苛待刘基,老朱需要搞这种不入流的小动作么?

咱们再回到干部待遇的问题上来,民间都说刘伯温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这个本事刘基恐怕是没有,但博学如刘伯温,汉太祖刘邦的段子肯定是听过的,想忽略都不成,连朱元璋都说刘基是自己的汉张良,问题是那个时期的功臣良将可没几个得善终的,功如萧何又怎样?不充分自黑的话,命也不得长久。

刘基深知这段历史,肯定会如履薄冰,对各种好处都是坚辞不受,所以很可能是刘基的个人意愿,三等伯我们不说,就说这俸禄也是同级的三分之二,朱元璋真缺一百多石?依朱元璋的脾气,弄死个把人不需要那么多理由,也不需要在俸禄上耍这种小手段,比如:

朱文正,哪里是什么谋反,无非就是以前有过黑历史,从张士诚那里进货倒腾点私盐,沿途都不敢管,后来大局初定,又为害一方太过造孽了,强抢民女,腻了直接都投井里,搞得X,还有就是拒绝监管,朱元璋的话都不听,最后被老朱(铁)鞭杀,这一条我不加粗字体,这是史实,朱文正可不是在狱中郁郁而终的。朱文正和朱元璋二子朱樉的德行有一拼,死得不冤,太渣了。

既然拜为丞相朱元璋会和刘基商量,封侯这事私下就没提?我觉得根本不可能,朱元璋虽然对刘基有些忌惮,但几乎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第一次辞职朱元璋还没事通信让刘基出些主意呢,可见朱元璋对其信重,刘基在朝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两个虚拟场景,依据刘基一贯作风,大家自行选择:

一、朱元璋召见刘基谈事,事毕。老朱说,我给你封伯可好?刘基:嗯!(老朱羞的脸通红,拿得出手,说不出口啊,自己为啥那么埋汰人)

二、朱元璋召见刘基谈事,事毕。老朱说,我给你封公可好?刘基:嗯?不行,再三推辞才封伯减俸。

开篇我所说的的实锤是什么呢?

以前的礼制是这样的:

《明会典》“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

洪武二十六年:公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国公……不能乱推。

刘基长辈们是怎么封的呢?

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同为公,比国公低一级)

所以朱元璋绝对是有意愿要封刘基为“郡公”的。不然不会追封刘伯温的祖父和父亲为郡公。

至于朱元璋方面的考虑,太多文章论述过,内容重复,且出于篇幅考虑我就不多写了,刘基的推辞是一贯性的,从龙之初就有意规避这种可能会夺命的实惠,封爵自然福茵子孙,但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能留名千古的丞相一职来说,还是缺了些分量,无论是否出于保命需要,态度上刘基对这些看的都比较淡。至于以朱元璋为视角来剖析问题,前文说过,老朱想办谁直接就办了,不会那么小家子气,直接就照人下手了,不必搞这些小动作。

朱元璋为什么不让刘伯温当宰相(即丞相)?理由很简单,他不够格。

由于数百年来江南文人的各种花式演绎,刘基刘伯温,这位在明朝开国历程中并没有什么特殊功劳的文官,早已取代徐达、李善长,成为朱元璋手下第一功臣。在民间传说之中,刘伯温斩过龙脉,用七星灯续过命,当然还有神乎其神的所谓《烧饼歌》。甚至于在明代中叶,刘伯温已经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的溢美之辞。

然而很可惜,假的就是假的。既然刘伯温这么牛,功劳这么大,为什么他从没有做过大明的丞相呢?毕竟在胡惟庸案之前,丞相才是百官之首。为了给刘伯温形象打补丁,于是出现了朱元璋因为嫉妒刘伯温的才能,所以不让他做丞相的传闻。甚至堂堂的《明史》,号称前后修了近百年,史料考究详实,然而其在本传中所记载的所谓刘伯温辞相一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今天我们就来做一篇掰谎记。

《明史》中的高大形象

《明史》在刘伯温本传之中,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一段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丞相人选的故事。故事里的朱元璋猜忌而深刻,刘伯温却潇洒自如,言无不中,妥妥的诸葛伯温料事如神的风度。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什么叫凡尔赛,诸葛伯温这就叫凡尔赛。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是朱元璋先后提出的丞相候选人,刘伯温认为杨宪“有相才无相器”,意思就是不适合做长袖善舞的丞相角色。对于汪广洋,刘伯温给出的评价是还不如杨宪。至于胡惟庸,刘伯温认为用他做丞相,一定会坏事。

按照常理,朱元璋既然提出这三个人选,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然而刘伯温挥手之间就把皇帝心目中的候选人贬了个灰头土脸。

可是当朱元璋提出让刘伯温当丞相之时,他老人家又继续玩凡尔赛。从嫉恶如仇到小事不想做,给人的感觉丞相都不能满足刘半仙的胃口。最后还来了句“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估计老朱脑海中杀人的心都有了。

问题在于刘伯温凡尔赛了半天,实际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按他说的没人有资格当丞相,那么大明朝的丞相位置就这么一直空着吗?还是等他刘半仙什么时候心情好了,“耐繁剧”了,就可以出山当丞相了?就刘伯温这种水平也想当丞相,他也配!

掰谎记: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即使《明史》说的是真的,刘伯温也不适合当丞相。更何况这段对话,很有可能是编造出来为刘伯温脸上贴金用的。

大明第一任丞相:李善长

龙凤十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韩宋皇帝韩林儿册封吴国公朱元璋为吴王。吴王下天子一等,自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几与皇帝无异。有中书省,自然就有相国。

中书省内有四个等级的高官,分别是正一品的左、右相国,从一品的平章政事,正二品的左、右丞以及从二品的参知政事。而吴王手下的第一任相国分别是右相国李善长和左相国徐达。这里要备注一句,元朝以右为尊,所以李善长的地位高于徐达。而且徐达是领兵大将,挂个左相国的头衔只是彰显他的地位而已,实际政务都是由右相国李善长来处置。那么这个时候刘伯温是什么官职呢?《实录》和《明史》均未载,估计是个芝麻绿豆官,毕竟此时后来的丞相人选汪广洋也不过是个正五品的右司郎中而已。

到了吴元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本人正在积极为称帝做准备,对于元朝的一些胡俗需要进行厘正。因此李善长和徐达的官职换了一下,李善长成为了左相国,而徐达则是右相国。

丙午,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余官如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李善长、徐达二人分别进封左丞相和右丞相。以李善长的资历、地位和历史贡献,大明第一任丞相除了他以外,谁有这个资格?

李善长罢相,杨宪还活着吗?

为了戳穿《明史》的谎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时间线。从原文来说,朱元璋向刘伯温咨询丞相人选这件事,发生在李善长罢相之后。

据《明实录》的记载,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乞致仕”,《明史》在朱元璋本纪中称其被“X”,但是又在李善长本传中说他是“以疾致仕”。正反话都让《明史》给说了,搞得我们不知道应该相信哪种说法。

但是不管是因病退休还是因过免职,中书左丞相这个职位,直到洪武四年正月才空缺出来。《明史》中说朱元璋“欲相杨宪”,这可真是见了鬼了。注意,笔者这里不是感叹词,因为只有杨宪的鬼魂才能在洪武四年正月出任丞相一职。

杨宪,原籍太原府阳曲县,少年时跟着做官的父亲一起“宦寓江南”。朱元璋攻克金陵之后,杨宪认为此人能成大事,主动前去投奔。此后长期从事隐蔽战线的工作,包括和张士诚、李察罕等人的联络工作,都是由其一手操办。史书上对其的评价是“裁决明敏,人称其能”。朱元璋对杨宪很器重,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初置山西行省,奉命前去治理这块前元X区的就是杨宪。当年年底,朱元璋将杨宪召回南京出任中书省右丞,并在洪武三年七月升任左丞。

但是,杨宪刚刚升任中书左丞不久,就突然因罪被杀。杨宪到底犯了什么罪?《实录》和《明史》都讳莫如深。前文我们看到,《明史》中说“宪素善基”,意思就算杨宪素来与刘伯温交好。然而,最终背后捅了杨宪一刀的正是他的好友刘基。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X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四》

换句话说,李善长退休的时候,杨宪已经死了半年,朱元璋怎么可能还打算让他出任丞相呢?

刘伯温有没有资格做丞相?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1333年)的进士。从这一年开始,到至正X(公元1360年)他加入朱元璋阵营为止,这中间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刘伯温只上了不到六年时间的班,最高职位是从七品的江浙儒学副提举。

顶着“名士”的头衔,已经年满50岁的刘伯温加入了朱元璋义军后又做了些什么呢?洪武三年十一月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在他的诰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劳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原来是一位星象观察家。

朱元璋本人就是一位狂热的星象爱好者,刘伯温在这方面可谓是投其所好。于是我们看到历次大战之时,刘伯温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比如当陈友谅奔袭南京之时,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鼓舞了众将士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XX陈友谅,刘伯温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刘伯温没有实际领兵打仗,就否定他的功劳。对于朱元璋来说,刘伯温观察星象以后提出的建议是有价值的,也是为他所认可的。不然老朱也不会在刘伯温回家奔丧之后还对他念念不忘,特地亲自写信召他回京。

今秋告以失伉俪,携幼子还闾里。久而未至,朕心缺然。今天下一家,尔当疾至,辅成治功,庶不负昔者多难之相与。特以手书谕意,命驾一来,良慰朕心。—《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上》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有用刘伯温为丞相的念头,丞相的候选人中,无论是杨宪、汪广洋还是胡惟庸,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方政务经验。杨宪我们上文已经介绍过了。汪广洋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开始就追随朱元璋,有着极强的行政能力。当年徐达北伐攻克山东,作为朱元璋集团在北方的第一块地盘,是否能治理好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而当时被派往山东的人选,就是汪广洋。至于胡惟庸,更是从主簿、知县这样的基层做起,一路进入X中枢,可见其能力之强。所以单从这一点来看,毫无实际政务经验的刘伯温,根本不可能在朱元璋的丞相考察人选里面。

结语:世人都道刘半仙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都为其不能出将入相而感到遗憾,都为其自辞相位而感到敬佩。其实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明史》的脸上贴金而已。这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只要仔细查一查史料,《明史》中的谎言轻易就能被戳破。

刘伯温确实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过功劳,但这些功劳不足以让他成为大明王朝的丞相,也不足以支撑起后世对他的溢美之词。诸葛伯温的神话,终究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优质回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这一句讲的诸葛亮的能力能够帮助刘备三分天下,而刘伯温则能够帮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可见刘伯温的能力有多强。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人称X田。精通象纬之学,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而这样一个经天纬地、能知前后事的刘伯温,最终却没能算出来自己会死在小人之手。

公元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便派丞相胡淮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在服用御医所开的药方后,病情加重,之后刘伯温曾婉转的向朱元璋表达服用胡淮庸所带的御医开的药方后身体更为不适,朱元璋听了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安慰话,最终,于当年农历四月卒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在去世前,曾送朱元璋一筐鱼,而朱元璋到了17年后才明白。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是丞相胡淮庸在使坏,但实际上,有没有朱元璋在背后授意呢?没有朱元璋的授意,一个胡淮庸怎么敢下毒毒死开国元老呢?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家人按照他的遗嘱,将两样东西送入皇宫,面呈朱元璋。一样是一本书,叫做《时务十八策》,另一样就是一缸鱼,而缸里有筐,筐里密密麻麻的都是鱼,这些鱼由于空间太小,不停地在挣扎。

朱元璋见到这两样东西后,看了书的内容,“涕袍而悲,抚籍而泣”,感叹痛失刘伯温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唯独对这一缸鱼,不得其解,不知道刘伯温究竟是什么意思。问周围的人,大家都不知道,心中就便吐槽:这个刘基,一辈子喜欢故弄玄虚,死了也不消停。随后便把这筐鱼赏赐下去。

而大名鼎鼎的刘伯温,肯定不会无缘无故送一筐鱼给当朝皇上,背后必有深意,而这个深意,一直到十七年后,朱元璋才明白。

17年后,也就是公元1392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太子朱标暴毙而亡。一时间,举国震荡,皇位继承人没了。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之余,这再立一个继承人的事情,便非常紧急。在多方面权衡后,最终立皇长孙,也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在宣布这个消息后,朱元璋突然想起来多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这才明白,刘伯温的深意。

这筐,代表的就是南京城,而筐外面的缸,就是大明的江山,这里面的鱼,则是朱元璋大大小小的儿子们,一筐鱼,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势必要你争我斗,最终你死我亡,上策就是将这些大鱼给放出去,小鱼留在框内进行保护,这样,即便是大鱼想对小鱼不利,也有筐的保护。

于是老朱为了保护朱允炆这个小鱼,将他的儿子们逐个放出就藩,并宣布藩王无宣不得X。从根本上来保护筐内的小鱼。但是朱元璋却没有料到,在他死后,其中一条大鱼,冲破了筐的束缚,最终把小鱼赶下了台。这个大鱼就是朱元璋的四子,就藩北京的燕王朱棣。

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提起刘伯温,我们就会联想到最强智慧化身,在人们印象中,自古最聪明才人有两位:一位就是诸葛亮,另一位就是刘基。诸葛亮精妙隆中对,三分天下老臣心,而刘基神机妙算,帮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论功绩,刘基可能更胜一筹。

至正X(公元1360年),陈友谅大举进攻,企图吞并朱元璋的地盘,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最强,而朱元璋不论军队人数还是舰船数量都不占优势。陈友谅攻克太平后,冲应天袭而来,敌军大兵压境,己方势单力薄,很多人都有逃跑的打算。

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投降,有的谋士建议朱元璋逃往钟山,可见锦上添花相对容易,而雪中送炭就难得多。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刘基一句话也不说,朱元璋于是单独问刘基,刘基说: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投降和逃跑的人,该斩,这就是刘基的态度,事实证明刘基是对的。

史料记载: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

陈友谅太过骄狂,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用伏兵来击败他,这很容易。天道都是支持后来者,只有干掉陈友谅才能成就王业,成败在此一举。朱元璋思考之下,接受了刘基的建议,之后大败陈友谅。

刘基可谓朱元璋霸业的股肱之臣,他几乎参加了所有战事的谋划,对事情走向预测十分准确。朱元璋能想到的刘基同样可以想到,朱元璋预料不到的刘基仍能提前想到。要论X功勋大小,刘基当仁不让最少位居前三名。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魏国公邓愈。除了常遇春早先去世,常茂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其他人都是英勇善战的开国名将,公爵封号理所应当。

为何朱元璋没有给刘基封个公爵,而只封了个伯爵?

这就是源自朱元璋的心胸了,朱元璋布衣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其内心有着极度的自卑感,很怕别人提起他的出身,所以他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气度,而是把可能威胁到他的人全部杀掉。

刘基虽然立下大功,但刘基太过聪慧,对帝王心术尤为了解,是搞阴谋的高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安,把一个比自己还聪明的人留在身边,这是朱元璋无法释怀的,为此朱元璋只给刘基一个伯爵,俸禄仅有二百十四石。

史料记载: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基跟随朱元璋戎马一生,且聪明绝顶,自知如果继续在朝为官,必定没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刘基在洪武四年请辞回家。本想安度晚年的刘基,却因早年得罪过胡惟庸,被胡惟庸陷害,也成了朱元璋的眼中之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

为了保护一家老小的安危,刘基主动回到京城谢罪,此时的刘基已经染病在身,就算这样朱元璋仍想除掉刘基。不久,朱元璋命胡惟庸给刘基送药,刘基吃完药后,感觉肚子内有拳头大的X,很快就去世了。

有的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基,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做的,要说朱元璋对此毫不知情,这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当时,朱元璋已经开始滥杀功臣,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更一发不可收拾,无数功臣名将惨死在其脚下。

在刘基死前,曾经嘱咐儿子送一筐鱼给皇帝朱元璋,竹筐里装鱼,再把鱼放到水缸中,另外还有一本书《时务十八策》,就这两样东西,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料记载:

“上知诚意伯薨,涕袍而悲,抚籍而叹,独不知鱼为何意,喟左右宫人:刘基善弄巧谋,影弓昭危,死亦为之,其性如此。”

皇帝知道刘基去世,也是十分“悲痛”,那本书朱元璋并没有多看,而对这筐鱼不太理解。朱元璋就对旁人说:

“刘基这个人喜欢技巧算计,弓影暗示,死都死了,还不消停。”

其实这些鱼原本是活得,但一路运输,加上筐中地方狭小,等到了朱元璋面前,大多数鱼都已经死了。此时是洪武八年,朱元璋不理解刘基要表达的意思,就令人把这些鱼储存起来。

时间匆匆流逝,在十七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一件令朱元璋痛不欲生的事,正是这件事令朱元璋想起来刘基送的鱼。

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正正经经的嫡长子,如果不是他病逝,根本不会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朱标在太子位上,天下安定,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不会X,毕竟长子即位天经地义,谁也无权干涉。

一旦朱标去世,太子没有了,这继承人就成了不确定因素,很容易引发争斗,自古皇权争夺极其血腥残忍,根本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就是刘基这筐鱼的暗示,如果皇室发生内乱,结果不堪设想,要想避免这些,一方面要远封诸王,对藩王严格约束。

另一方面,则是要尽快选定帝国继承人,来安定局势。另外,这筐鱼还有其他含义,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是刘基看在眼中的,天下就像这些鱼,在狭小的空间内只能一条条死去。想要国家长盛不衰,下一代接班人必须是个温和的X者。

朱标去世后,理论上就应该由朱棣继位,这合理合法,但朱棣和朱元璋类似,是个权谋老道、擅于统兵的强悍之人,如果朱棣掌权,严刑峻法仍无法缓解,这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一张一弛才是治国之道。

刘基的想法是对的,由于朱元璋的暴虐,接班人最好是个厚道、宽容的君主,只是朱元璋选定了朱允炆并不是个合适的对象。朱允炆宽容有余,但能力不足,这让朱棣钻了漏洞,在靖难之战中得到天下。

世事难料,刘基身怀绝世之才,仍难逃被人陷害致死。朱元璋雄才伟略,也无法预测之后的叔侄相残。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大网在操作着所有人的命运,想要挣脱,那是痴人说梦。

不过目前很多学者都论证,刘伯温其实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人暗害他,这或许已经成了一个谜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刘伯温简介活了多少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