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奉是个什么职务?
优质回答
感谢组织邀请,“大朝奉”这个称呼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现在让我们追溯它的历史并寻找问题答案。
1、“朝奉”起源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X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秦汉时期的三公贵戚、皇室诸侯等身份尊贵的大多是“奉朝请”。
宋朝时有了“朝奉”这个称呼,宋初设置了“朝奉大夫”和“朝奉郎”两个官职,分别为五品和七品文散官名,只是一个荣誉称号、领取一定俸禄,并没有固定职务,当文官系统出现空缺时可进行替补。到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将“朝奉大夫”和“朝奉郎”两个官名进行了修改,从此“朝奉”在古代X消失。
2、徽商与朝奉
现在徽州地区上了年纪的人或者当铺行业提起“朝奉”都会知道是“徽州朝奉”,也就是当铺的掌柜,在历史的发展中“徽州朝奉”又是怎样成为如此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色的职业呢?
(1)、称呼由来。据说在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评定徽州时,当地人民箪食壶浆,夹道相迎。赵匡胤十分感动。对大家说:“多谢汝等朝奉!”意思是说多谢大家的欢迎和礼物。但徽州人却十分聪明的“误”以为皇帝亲封他们为“朝奉”,人人以“朝奉大夫”自居。沿袭至今,徽州人依然称自己的爷爷为朝奉。
(2)、“徽州朝奉”。受到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及X政策影响,徽州从商的人也更喜欢别人称自己为“朝奉”而不是“东家”或“当家的”。随着徽州人经商的足迹越走越远,“徽州朝奉”的称号也逐渐被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人所了解,到明朝末期,人们已将徽商统称为“徽州朝奉”。徽州人什么生意都做,但最拿手的还是开典当,在这门行业中有“无典不徽”的说法,由于各地大多数的当铺都是徽商所开,人们逐渐习惯了一进铺门开口就叫“朝奉”,后来朝奉索性成了当铺掌柜的统称。
3、“大朝奉”。当铺要鉴别各种各样的物品,并对其做出恰当的估值,这就考察一个人的眼力、阅历、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大朝奉”则是当铺中最有话语权的人,如果是价值较高、年代久远或者新奇罕见的物件进了当铺是要经过“大朝奉”把关鉴定,才能确定物件的典当价值的。
好了,以上就是“朝奉”的发展和“大朝奉”的职务解释。虽然现代社会“徽州朝奉”的称呼已渐渐被人遗忘,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朋友们,你们在工作、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接触到“朝奉”呢,欢迎留言。
《水浒传》第46回的“朝奉”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宋朝官阶有朝奉郎,朝奉大夫,宋人因此以“朝奉”尊称士人。《水浒传》第四六回:”庄主太公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
朝奉郎,官名。宋初为文散官,秩正六品上。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由朝议郎改名。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废,遂为新寄禄官,相当于旧寄禄官后行员外郎、左右司谏。
朝奉大夫:北宋前期,为正五品下文散官,文官第十一阶。神宗元丰三年(1080)废文散官,用为文臣新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后行郎中,从六品。
寄禄官:宋朝专用来表示官阶俸禄的官号,不表示实际担任官职,这种官号,称寄禄官。神宗元丰年间实行新官制,寄禄官号改为官阶名。宋朝用以确定官员俸禄、品秩的阶官。唐朝前期,官员皆依品领俸。代宗大历十二年(777) ,始改以官定俸,自三师、三公至参军、文学博士、录事,月给一百二十贯文至十贯文。中期以后,三省、六部常以他官主判,其正官渐失本职。宋初,又以京朝官出领州、县,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类以他官主判,其正官非有特旨不领本职。然犹袭唐制,以官定俸,如别无差遣及所任差遣未入《禄令》,即领本官俸,因称其官为寄禄官。铨叙、升迁皆以此为资级,同时以此确定官品。北宋前期,文臣以三师至诸寺监主簿为寄禄官; 武臣以节度使至刺史,横班、东西班诸使副,以及三班使臣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省部寺监之官复为职事官,裁定原散官制为《寄禄新格》,以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为文臣新寄禄官。徽宗崇宁二年(1103),又置承直郎至将仕郎七阶,为选人寄禄官。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寄禄官,置大夫及郎诸阶,罢横班及东西班诸使副; 内侍与医官亦改置新阶,寄禄之制始臻完备。
所以 祝朝奉应该是寄禄官。
嗯宋 有朝奉郎、朝奉大夫等官名。 宋 人因以“朝奉”尊称士人。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状甚丑》:“ 吴伯虎 朝奉,状甚丑,鼻有孔而无準。每出廛市,随而笑之。 元丰 中登第,上见之亦为之笑。”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壬·涂朝奉驱疫》:“ 涂大经 朝奉,初乡荐入京,行次半涂,寓宿一宽宅。” 南宋 以后用以称富豪、店主等。《水浒传》第四六回:“庄主太公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吕玉 也到 陈 家舖子,登堂作揖。 陈朝奉 看坐献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朝奉若肯喜捨时,小僧便修葺起来不难。” 清 以来称老板和当铺的店员为朝奉。《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院子上面三间厅房,安着柜台,几个朝奉在里面做生意。 陈正公 问道:‘这可是 毛二爷 的当铺?’”《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小朝奉送上一杯茶来。” 沉从文 《泥涂》:“柜台上几个朝奉,恶意的低低的笑着。因为凡是进当铺的人,谁不是急于要钱用?” 阿英 《盐乡杂信》七:“大抵他们所收得的卤,不是卖给‘朝奉’,即所谓‘灶董’,就是租灶董的灶自己来烧。”参阅《宋史·职官志八》、 清 翟灏 《通俗编·称谓》
在《古董局中局》里为什么许愿听到鱼朝奉的时候,就说知道老朝奉是谁了,老朝奉到底是谁?
优质回答
不管小说,就这个电视剧而言,罗局,罗局,罗局,重要的事说三遍……第一为啥老罗要把许愿弄出来,因为最了解,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找到真佛头那就是许愿,老朝奉要真佛头只有找个理由把许愿弄出来, 二,第一次和许愿见面,意思是五脉只知道玩老X留下东西,不会创新,由于五脉的影响力,还阻碍他的赝品流通,所以需要极力打垮五脉,消除他们影响力,那个X死的时候认识他,很有可能是X系统中德高望重之人。 三,加奈和太郎的事也只有罗局知道。 四,黄老死的时候,罗局是第一个冲到跟前的,一是怕他临死说出真相,二对黄老也是种威胁,威胁他孙子还在他们手里,只要黄老平静死去他孙子才有生还希望
老朝奉,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最高层的代号。剧情其实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楚了(在这里要表扬编剧的用心),从剧情上说,我仅举一例:潼关,老朝奉,不喜欢喝茶。北京,老朝奉很喜欢喝茶,话不多说,自己揣测。编剧真的牛。
老朝奉是谁?
优质回答
五脉玄门药家掌瓷器,白门许家掌金石玉器,黄门黄家掌明器,青门沈家掌木器,红门刘家掌字画,五脉是民间组织,鉴真伪,在古董界有很高的权威,相当于裁判,而罗局为代表的官方,官方不能当监管又当裁判,五脉不能当裁判又当球员,以老朝奉为代表的造假势力组织,自然是不法分子鱼目混珠,互相由各自手段博弈角逐是背景,剧中从木户家奈归还佛头引出主要矛盾:许家一门和老朝奉关于佛头案以及背后的护宝计划的恩恩怨怨。正方是许家,许一城,许和平,许愿,反方老朝奉,药不然,沈君,许家因佛头案远离五脉,老朝奉渗透到五脉的中高层,要找出幕后枭雄,许愿在罗局的保护下调查佛头案,首长的得力助手方震一路保护,没有罗局,许愿不可能活着出岐山,甚至会死在天津方大成的手里,药不然也不会监听许愿和罗局的对话,老朝奉参与了许一城造假护真,罗局没有。罗局是老朝奉显然是不成立的。有人开脑洞提到《人民的名义》祁厅长,政治正确在网剧上是红线,《古董局中局》可不是反腐剧,这脑洞有点天马行空,飘太远了。至于姬云浮,黄老,上次回答已经解释了。罗局是五脉的保护者,保的是五脉的声誉,权重。刘一鸣是五脉的现掌门,掌的是五脉在古董界的权威,五脉这一大家的平衡。许家没落,黄家X到停业,沈家之前就被搞垮,药家大家也看到结局,五脉只有刘家站着不倒,若不是许愿最后力挽狂澜,刘一鸣必定声明狼藉,五脉最后一支也会倒下。罗局这个五脉保护者会怎样?老朝奉一家独大,这剧……刘一鸣虽然线索很少,他不能是老朝奉,老朝奉控制了药不然,药来临死前说救救我的孙子,显然是被老朝奉要挟,老朝奉还控制了沈君,极力拉拢许愿,这些五脉未来的当家人,老朝奉必定不会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是五脉中当家人之一,而老朝奉X谨慎,出手狠辣,精于算计,躲在暗处,波谲云诡,掐断直指自己的线索,又怎会如刘一鸣站在聚光灯下,置自己于身败名裂的边缘……有人说刘一鸣和老朝奉讲话差不多,有回答已经贴出图片,配音演员是同一个人……所以五脉当家人,刘一鸣不是,药来不是,黄克武不是,还有谁?只有沈云深,也只有她去东京见了佛头,说佛头是真的,称在日本一段时间,有时间差见许愿。剧中的玉子,是一个奇怪的人物,令人好奇,戴假发头套。玉子最后交代是受药来支持调查,是一个正面人物,而她的监听设备是德国产的军方设备,能提供军方设备的也只有罗局。片末摘掉头套和罗局对望,大胆猜测是换领导的暗示。玉子的存在,罗局和药来是知道的,玉子查到孙大成的行踪,药来是知道的,孙大成被老朝奉的人杀死,药来被老朝奉拿药不然胁迫自杀,药来身上有谜团,能直指老朝奉的身份,所以他必须死。玉子的领导从药来换到罗局,俩人对望示意,就解释的通了。玉子这个人物就是给原著修bug的,原著粉可以去天涯社区找一位叫马前卒的帖子,详细说明了原著中时间轴,逻辑上的诸多bug.编剧在剧本上很下功夫了,剧中目前没发现明显的漏洞,很贴近原著,比较用心了。这里给编剧打call,点赞。大胆预测,下一部剧中,玉子会提供原著中那位奇葩女博士的信息,有可能有博物馆的作用。交代药不然是要调查祖父药慎行,才会“黑化”,X又有些不同于老朝奉的原因。
电视剧《古董局中局》最终都没交代老朝奉是谁,算得上是一部佳作吗?
优质回答
古董局中局,我没看过……谢邀~
小编最近也追完了《古董局中局》,至于它是不是个佳作,小编认为,判断一个电视剧是不是佳作应该从以下X来分析。
第一点:所反应的价值观
《古董局中局》的主角是许愿,他们许家世世代代都在追寻并保卫着国宝则天明堂玉佛头,他的爷爷为了保护一批国宝被扣上了X的帽子并执行了枪决,父亲为了调查佛头案真相也被杀害,许愿历经艰险终于找到了真的玉佛头。可以说整部剧是比较正能量的,许家对国宝的守护并因此献出了生命这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强大的正能量。所以说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价值观还是很好的。
第二点:演员的演技
再来说说演员的演技,小编认为演员的演技是评判一部剧是否佳作的重要指标。看演技好的演员演戏有时候甚至会忽略故事情节,只看他的一言一行、一哭一笑就足以吸引人。《古董局中局》的主演夏雨的演技自然没话说,各类高含金量的奖项就足以说明问题。乔振宇也是出道多年,演技自然不会差,黄烟烟的扮演者蔡文静虽然是新人,不过她的演技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再加上吕中、X等老戏骨的X,可以说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强大,演技过关。
第X:故事情节
其实大家不确定《古董局中局》是否是个佳作主要还在故事情节上。说实话,小编也确实觉得这部剧有些拖沓。这部剧的疑问无非就是两个:1.佛头的真假;2.老朝奉是谁?这两个问题竟然拍了36集,而且拍到最后还只拍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最大的疑问仍是疑问,不仅如此,还有好多的小疑问也没有得到答案,例如:谢老道到底死了没有?老朝奉用什么控制的药不然?玉子和罗局什么关系等等。这部剧开始看着很不错,剧情非常吸引人,几乎每一集都有新发现,每一集都有看点,只不过所有的疑问在结尾并没有得到解答,这也是很多观众不满的原因。
综上,虽然《古董局中局》的故事情节有些欠缺,不过表达的价值观很好、演员演技在线,而且也算得上是环环相扣了,还是比较有看点的,总体来说算是一部佳作吧。
包拯有后代吗?后代是谁?为何选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优质回答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门收到了来自民间的报告,说是发现了一处古墓。等到工作人员前去抢救性发掘的时候,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个墓葬比较寒酸,就连稍微好点的墓志铭也碎成了几块。其中一块是《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另一块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么董氏又是谁?原来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还是原配。最后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为何选择一个丫鬟延续香火。
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儿子包繶。而他也顺利长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惜刚刚结婚一年,生下儿子没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个孙子,按理说不应该断后。
可惜的是在孙子还没5岁的时候,便夭折在了怀中。而包拯的X也成为了寡妇,本来按照包拯的意思,劝她赶紧改嫁,毕竟年龄还小。
但是X崔氏认为,既然已经嫁了过来,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后包拯劝不过她,只能随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绝后,全家人都着急了起来。还是董氏决定,干脆就给包拯重新纳个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情况,只要是正房长时间没有孩子。可以主动提出来纳妾,但是地位不能变。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当时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里面老爷看中哪个丫环,很有可能就纳为小妾。而这名X的丫鬟就是藤孙氏,当时包拯已经58岁了。
没想到包拯的身体条件还这么好,竟然真的就让藤孙氏怀了孕。不过也是因为是小妾的原因,藤孙氏在包拯家里面一直受气。刚刚结婚没多久,便因为顶撞包拯,被包拯一纸休书送回娘家。
但是没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娘家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怀了身孕。随后这件事情被包拯的儿媳崔氏得知,心里面开始焦急起来。因为她和这个小婆婆年龄差距不大,虽然关系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后来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这个小婆婆,从她那里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个小叔子。由于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门了。藤孙氏是有苦难言,不过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孩子生下来之后,崔氏就过来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诉包拯,这是自己在外面收养的。包拯听到挺高兴的,感觉也算是后继有人,于是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包诞。
转眼之间5年过去了,包拯因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觉实在是瞒不下去了,于是就把这孩子的事情告诉了他。包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毕竟包家有了后人。
那么包拯的后人在哪?
文章开头的时候也讲过,包拯的墓穴发现在1973年。其实早在金兵入侵的时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坏过一次,迁移到距离原来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护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时候,在墓穴当中发现了他两个儿子、儿媳、夫人还有一个孙子的骸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墓志铭, 那么就来带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后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两个地区,曾经发现两本《包氏族谱》。舒城的那一本编纂于民国年间,总共有将近15本。追根溯源是来自于明朝的包相,他们在明代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舒城。
虽然族谱是这样记载,但是并没有说包相是包拯的第几代,上面只不过是写了自己是包拯的后人,他们这一代是包拯一脉。
桐城的是编纂于光绪年间,总共有将近25本。他们的始祖则是包裕祯,在元朝的时候搬到了桐城。也没有标明自己是几代孙,只是说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
在上世纪的80年代,号称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刚。在外稍微有点成就之后,于1964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宁波。在这次回家的过程当中,参观了当时到天一阁。
天一阁是一处藏有非常多古书的地方,由于他本人姓包,所以来这里查看一下《包氏族谱》。当时就在偶然之间,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孙,也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了。这本族谱编纂于明朝崇祯年间,也被认为是最靠谱的一本。他们这一脉清楚的记载,祖辈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个朝代搬过来的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却是写了属于包拯的29世孙。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这一个支系一直以来都是存疑,首先不说他有关于包拯的记载。后面有关于包拯后人的记载,都和包拯墓穴当X土的墓志铭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他们声称族谱编纂于南宋时期,但是攀龙附凤的嫌疑更大。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这里来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历史资料去考证一下,这里就不再多加介绍。
包拯平生以刚正清廉闻名于世,但他的晚年却受到了 “惊喜两重天”的折磨。惊,在54岁的时候,白发人送黑发人,独子(长子)包繶先他一步离开了人世; 喜,本以为包家香火会断送在自己的手上,可是在他60岁大寿之时,却突然冒出了一个儿子。
根据出土的董氏和包公的两合墓志记载,包拯一生有过三个女人,即:原配张氏,早卒;续妻董氏,被封永康郡夫人,生有一个儿子包繶和二个女儿,二女分别嫁给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和国子监主簿文效;还有“媵孙氏”,生有幼子包绶,幼名包綖。而这些,在《宋史》上并未出现。
媵,在古代指随嫁的人,也称姬妾婢女,还有送和相送之意。但是,这里的“媵孙氏”应该指的媵妾,地位要比妾高,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如:孙权母亲的妹妹就是媵妾的身份。因此,包拯选一个丫鬟继承香火的说法并不准备。
1033年,包拯的续妻董氏为他生下一子包繶,曾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颇得包拯夫妇喜爱。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053年,年仅20岁的包繶突然撒手人寰。
到了1057年,或许由于思儿心切,而媵孙氏又一直未出,心中烦忧之下,随将孙氏打发回了嫁家。但是,由于包繶妻崔氏和孙氏关系颇好,因此二人多有走动。不久,崔氏便发现孙氏已怀有身孕,随背着包拯夫妇,经常私下派人送去钱财和衣物。
令人庆幸的是,孙氏顺利诞下一名男婴,而崔氏又很喜欢孩子,便将男孩抱养在自己的房里。因此,崔氏名为长嫂,实为养母。次年,正好赶上包拯过60岁大寿。当时,虽然宋仁宗也派人送来了礼物,但是包拯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的大寿,谁也高兴不了。
正当包拯为没有子嗣继承香火而唉声叹气之时,儿媳崔氏却抱着一名活蹦乱跳、牙牙学语的男童来向他祝寿,并告诉他这是孙氏所生,是包家的骨肉。这下,可让老年得子的包拯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为男孩取小名包綖、大名包绶,而孙氏也被崔氏接了回来。
4年后,63岁的包拯离开了人世,所幸也有儿子披麻送终了。
▲包拯次子包绶
后来,包绶曾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军州事,育有生四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三女。而因崔氏为包家守节X,被宋哲宗下旨加封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也由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所写,并收录在《东坡X?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中,被传为一时佳话。
但是,包拯能有敢谏直言美名,则与续妻董氏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一次上朝,包拯当面指出宋仁宗的缺点,并且由于激动,唾沫星子也喷到了宋仁宗的脸上。虽然,宋仁宗并未责怪于他,但他心中却是非常忐忑与郁闷。回家后,他将这件告诉了董氏,董氏则对他说:“相公一心为国,就算官家X,妾愿一同受罚。愿相公继续以为国、为百姓直言面谏。”这番话,对包拯起到了极大的精神激励。
可见,家中有个好女人是多么的庆幸。包拯有妻董氏,成就了敢谏直言之名;又因有贤惠的儿媳崔氏,则维护了包家的“家和万事兴”。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朝奉是谁电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