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该如何分清?
优质回答:
我认为感性认识是凭直觉和表象看待人和事物,也较为片面,看不到本质。我年轻的时候就看了一场印度电影,片名是《流流者》。讲的是法官与小偷(流浪者)的故事。其中法官讲了一句“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就是小偷”的台词,对我感触很深。参加工作后,我确实也体会到了社会上是只重衣衫不重人,以貌取人,以家庭背景看人,以致埋没了人才,乱费了人才。印度存在着种姓,我国也有三、六、九等,也存在差别。还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鄙视弱势X体,看不起体力劳动者,不愿当工人和农民。甚至认为贫困家庭难以培养优秀人才。其实寒门也出俊杰,我们很多革命老前辈都是苦出生,穷者思变,任何事务都有其复杂的一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事务的成因和内在的联系,通过解剖麻雀和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理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少犯错误,实现公平、公正、和谐社会。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客观准确的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在区分两者之前,首先我们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个客观理解。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心理学中一般作为性格的一种特质来认识。根据大多数性格理论,性格的构成有四个维度的特质,分别是:一个人获取能量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决策判断的方式;生活行为的方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则属于一个人决策判断的方式。知道了这一点,我们接下来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具体怎么理解。
二、感性认识倾向于情感主导
需要强调的是,在生活或工作中,我们做决策判断时,感性的认识往往是倾向于情感主导,同时也受理性的影响,只是两者有主次的区别。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山和李四是好朋友。张山是一个感性主导型的人,即做决策判断时倾向于感性认识主导;而李四相反,是一个理性主导型的人,即做决策判断时倾向于理性认识主导。
一天,李四向张山借三万元钱(假设张山有出借的能力),张山是怎么决定要不要借给李四钱的呢?一般来说,张山会想,李四是自己的好朋友,朋友有难当然应该帮助,感念李四曾经也帮助过自己,而且两个人关系也非常好,这时张山蒙生同理心,就借给了李四。
虽然是假定的人物场景,但是我们旨在试图说明张山这类感性认识的人决策的过程。这类人更多思考的是两人之间感情,这就是情绪主导型的人做决策判断的模式,而理性认识的人则正好相反。
三、理性认识倾向于客观主导
根据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再次假设,张山向李四借三万元钱(假设李四也有出借的能力),那么李四是怎么决定要不要供给张山钱的呢?一般来说,李四也会像张山那样蒙生同理心,但不同的是,作为理性认识型的李四,在决定要不要借的时候,会更多思考“虽然我们两个关系不借,张三也经常帮助自己,但以张山目前的境况,有没有偿还的能力呢?”
这时李四的理性特质就起到了主导作用,不管他最后借不借,他在做决定的时候会把能否偿还等这些客观因素作为重点来考虑,虽然有些不尽人情,但这种类型的人就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主要是从一个人做决策判断时来看,感性认识更倾向于情感主导,而理性认识则更倾向于客观主导。
以上X解答,希望对你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是哲学或逻辑学上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人的相互关联的两种认识方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一种更高级的认识方式。离开了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
如,人们依据感官认识到的物体运动就是一种感性认识,而牛顿依据这些感性认识而总结出牛顿定律则是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