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南通参加一个李吉林教育想法的培训活动。从一开始的情境教学到后来的情境教育再到现在的情境课程,李吉林的这一教育想法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活力。
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设计交流。主办方提前两天就给老师们准备了两篇文章——《一串高兴的音符》与《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在最后一天的交流中,来自各县区的8名老师交流了自己的设计。有意思的是,其中有6个人选择了第二篇文章。这当然是可以领悟的,毕竟这一篇选自课本,驾轻就熟些。而第一篇看上去确实有些难度。我和同事康老师虽然没有参加这一活动(不过,他可是上台介绍了自己的培训心得,举座惊艳啊),然而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一些探讨。先把文章附下:
一串高兴的音符
张秋生
有一串高兴的音符。
他们是从何处来,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也许是一位音乐家用提琴奏出了他们;也许是个初学钢琴的女孩在键盘上弹出了他们;也许是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短笛吹出了他们;也可能是个小男孩走在田埂上,用轻快的口哨吹出了他们……
反正,他们刚一获得生活,就串联在一起,高兴地飞跑在田野上。他们甚至来不及回头看一看,是谁奏出了他们。他们一个拉着一个的手,像轻风一样在田野上跑着,唱着。
他们从高兴的小鸟身边跑过,小鸟没有他们唱得好听;
他们从奔流的小溪身边跑过,小溪没有他们唱得深情。
他们跑过森林,跑过草丛,跑过X山间的峡谷……
小音符们不愿意停留下来,他们到处飞跑,多么高兴。
在城市的一幢小楼上,有一扇小窗开着,对着星星闪烁的夜空。小音符们感到很好奇,就钻了进去。
哦,里面有个白头发的老奶奶。她的老伴——一个挺温和、挺幽默的老爷爷去世了,老奶奶感到很孤独,她在想念老爷爷。
突然,她听到了从窗边飞进来的小音符们的歌。啊,多么熟悉的歌声,那是老爷爷在年轻时就爱哼唱的歌曲。在老爷爷和老奶奶初次相识时,老爷爷就为老奶奶哼过这支高兴的曲子。后来这曲子陪伴老爷爷和老奶奶生活了很长的岁月……
老爷爷虽然离去了,可这段高兴的歌声还在。如今歌声又飞进来了,就像当年老爷爷在轻柔皎洁的月光下,轻轻地哼唱着。
老奶奶的眼里X晶莹的泪花,她笑了,笑得很动情。
不知何故,小音符们再也跑不动了,他们也不想跑了。小音符们手拉着手钻进了老奶奶的心里,他们愿意留在那里。
当老奶奶寂寞时,他们就轻轻地哼唱。
唱着这支老奶奶熟悉的、老爷爷年轻时曾经哼唱过的曲子……
这是一篇美轮美奂的文章。我从网上看到有资料介绍,张秋生的这篇文章曾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应该是名符其实的。
文章的情节对孩子们来说也不难领悟。然而在对文章的解读上,我们的看法和那天发言的老师有些相左。
两位老师的解读都是从音符的高兴入手,其中一位老师干脆从音符的诞生(可能是这个词,有些记不清了)之乐,到奔跑之乐,再到最后的助人之乐,并突出了助人之乐,将这种质量作为文章的主题。另一位老师则显得深刻些,但亦是以音符的高兴作为文章的主线,并按照这一主线设计教学流程,直到最后突出老奶奶和老爷爷的爱。
其实这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在讨论时,我们就估计会有人这样去解读,并按照此主线进行设计。而我以为,这样的解读与设计是仅仅流于表面的,对于人的内心情感以及人性的挖掘都还远远不够。
要想真正地把握好这篇文章的主旨,我以为只要记住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的,我们不可否认文中处处可见音符的高兴。然而,它们的高兴却是人创造出来的。更何况,文中前面的高兴只是为了后面的高兴作铺垫而已。而当小音符们愿意高兴地住在老奶奶的心里时,它们的高兴实际是衬托了老奶奶心中对老爷爷的深情,衬托了她的高兴。
说到底,这串音符实际上是两个人爱的见证。
“啊,多么熟悉的歌声,那是老爷爷在年轻时就爱哼唱的歌曲。在老爷爷和老奶奶初次相识时,老爷爷就为老奶奶哼过这支高兴的曲子。后来这曲子陪伴老爷爷和老奶奶生活了很长的岁月……”
与其说这是串助人为乐的音符,到不如说老奶奶从这串音符当中找到了曾经的高兴,找回了与老爷爷那段相濡以沫的爱情。那串秀丽的音符象征了老爷爷对她深深的爱,其实就是老伴儿的化身,听到它们,就仿佛老伴儿就在身边一样。
境由心生。音符们的生活其实是老奶奶给的,它们的高兴本就是老奶奶的高兴。高兴的音符背后实则是人性的光辉,是千古不变的主题——爱。
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无外乎两种思路。一是以高兴的音符入手,最后切入到爱的主题。一是直接从老奶奶入手,她的悲伤与孤独,她的欣慰与高兴,无一不是由于那种深沉的爱。教学的开始,围绕悲伤孤独的老奶奶而展开,接着再引入音符们的高兴,以及它们高兴的变化。最后落实到它们何故不再想奔跑了,而是愿意留在老奶奶的心里这个最关键的难题。
确凿无疑的是,第二种技巧显然更能把握主题,引领学生去感受人世间那平凡却伟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