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吕雉对张良说了什么(张良给吕雉出主意)

网友提问:

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优质回答:

其实,刘邦并没有流传说的那样大杀功臣,当时汉朝建立之初,除了几位异性诸侯王因形势所逼才会不得已杀之,其他的一百多位列侯都活的好好地。

而萧何也没有被杀,一直做着大汉相国,最后老死,他的儿子后来还继承了爵位。至于起兵X的陈豨就不用说了,而那个外戚和功臣于一身的樊哙,因为刘邦害怕他会威胁到刘如意,所以要被处理。但最后陈平保住了他,刘邦派陈平和周勃去处理樊哙,也是希望两人的关系留点余地。

刘邦对功臣并没有大肆杀戮,尤其那些丰沛老乡,基本都是世享皇恩,官爵沿袭。所以,刘邦貌似并没有他人说的那样“兔死狗烹”的残忍,

至于说张良为什么能黯然度过一生,个人觉得张良至少有四点原因保护了他,最后得以善终:

没有嫡系人马,不会威胁到刘邦

要知道,张良是韩国两代相国之后,家里不但富裕而且还有自己的人马,在那时他甚至敢刺杀秦始皇。在陈胜吴广X后他又拉拢一批人马,而此时恰巧遇见了刘邦,张良的智慧太深奥,他跟别人讲道理,别人听不懂,但刘邦能听得懂。

所以,张良就相中了刘邦,“沛公殆天授”,张良也就此跟随刘邦,并将自己的人马献给了刘邦明。

当时的张良早已是闻名天下的刺杀秦始皇的主导者,他看似落魄带着人马到处流浪,其实以他的身份,随便投靠哪个诸侯国,都会留着相国的位子给他做。而以他的能力单独举事自立为王根本不在话下。

但他却X跟随那个还是籍籍无名,且根据地只有一个沛县,还因为雍齿X而无家可归的刘邦。从里我们可以说,张良的眼光是非一般人可以比的。

在跟随刘邦打败关中剩的秦军,X秦王子婴投降后,张良再也没有单独领兵过,而是选择作为刘邦的幕后军师出谋划策。“良多病,未尝特将冰,常为画策臣,时时从”,张良这样的X,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效忠自己的嫡系部队。

没有对刘邦造成现实的威胁,刘邦自然也不会处理他,而历史上的刘邦本来也就不是滥杀功臣之人。事实上,除了那些兵多将广,独立性太强,对刘邦会造成太大威胁的异性诸侯王外,刘邦和吕后没有杀害那些不具备独立基础的功臣。

对刘邦和吕后都有大功,他们对张良心怀感激

张良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为其出谋划策,立下的可谓是通天的功劳,他总是在刘邦和吕后最危急的时候给出关键性的建议,彻底扭转了局面,可以说张良是刘邦和吕后以及整个大汉朝的救命X。

刘邦在通往胜利的路上,重要时刻都有张良在身边,比如西进收降南阳是张良的主意,入武关后击破关中驻守秦军也是他的主意,派兵镇守函谷关导致项羽气急败坏要攻打刘邦,也是张良借项伯的影响力才化解两人的矛盾,项羽分封天下把刘邦封在蜀地,更是张良托项伯求情,刘邦回来才被封得汉中。

楚汉之争进入胶着状态时,郦食提出分封六国的昏招,刘邦答应,印都刻好了,准备册立诸侯。刚好碰到张良回来,解释一通后,把刘邦吃到嘴巴的饭都吐了出来,大骂郦食,并立刻把印全部销毁。

而吕后方面,张良功劳最大的一次就是教吕后派系去请商山四皓帮忙稳固太子地位。原先吕后和太子的形势已经到生死存亡边缘,但幸亏有张良出计,最后保住了太子之位。太子之位保住了,吕后的地位自然也安慰了,而如果没有张良的帮忙,别说地位能不能保住,吕后能不能活命还是个问题。

张良对刘邦和吕后的恩情,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对张良下杀手的。不然刘邦也不会大方的直接封张良三万户,吕后怕张良修仙弄坏身体,还强劝他吃饭。

独有的保命技能,不管皇帝谁做,都需要他

张良作为一个极具智慧的帝王之师,其谋略神乎其技,只要大汉朝还有隐患在,那么总会有需要他的一天,不管是刘邦还是以后的皇帝,他们自然需要这样个大才,不会放弃对国家有益无害的智囊。

而实际上大汗立国后一直存在各式各样的危机,无论是强大的匈奴,还是个诸侯王,这些都是王朝的不安因素,他们时刻威胁着太子的地位和国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连那些功臣也会被刘邦等人怀疑。

而张良不结党、不谋私,没有官职,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势力,平常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的超级智囊对帝王对国家没有任何的威胁,更是对付不安定因素最好的利剑,皇帝们拥有张良等于拥有了一个王牌武器在手,还不用担心这个王牌武器会伤到自己。所以,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处理掉张良。

急流勇退,远离权力旋涡,不参与政治纷争

张良的聪明在于,他不会喧宾夺主,懂得将功劳都归功在刘邦身上,在功成之后又急流勇退。刘备封他三万户,他只要一万,他不居功自傲,更是极早的离开权力中心,躲避那些政治纷争。

他为人处事成熟老道,在创业时无所不言,功成后立马藏锋守拙,这样的居功自伟却又不贪念权力的臣子,刘邦和吕后即便想要处理他,也耗费一番心思才能找出一个让他们自己都要满意的借口。

汉五年正月刘邦正式称帝,娄敬劝刘邦定都长安,刘邦允之,而后在迁都长安的过程中,张良就找借口称病不参与政事了,从此远离朝中权力纷争。在长安时,张良基本不任事,因为不属于丰沛功臣集团,所以他跟这些功臣平常没有什么交集。

对刘邦来说,这世界上谁都有被怀疑的可能,唯独张良没有任何威胁,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随时都能用,在关键时刻可以作为“王炸”的底牌;对吕后来说,张良出计请出商山四皓稳住太子之位,从而也稳住了吕后的地位,吕后对他更是感激涕零。

因此,综合以上四点原因来说:张良不但是刘邦的老师、朋友、功臣,也是吕后和太子的X,更是大汉朝一张底牌。

但他没有野心、没有私心,功成前努力辅佐刘邦,功成后闲云野鹤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样的人刘邦和吕后不但不会有任何伤害他的想法,反而更希望他长命百岁,继续做着大汉朝的一个终极底牌。

其他网友回答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将才与帝王一起建立了功业,却最后发现与君只能共苦难,却不能共享天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指使宫女乱竹X,萧何辛劳为君,还要靠自污才得以保命。只有张良,得以安然避过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运。

为何独独张良能安然度过一生呢?

从客观上讲,张良与韩信相比,没有实际兵权,似乎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后者大。与萧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逊一筹。

这些也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没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帝王无情,为皇权永固,他们是要不惜一切铲除可能的威胁的,虽然张良客观上仿佛威胁不大,但若不是张良处理得当,怕是也不能顺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

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

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X,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

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

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

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

张良这一着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古往今来,多少功臣良将死于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谋算过人之辈,张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确有过人之处,简直可与越国的范蠡比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一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在博浪坡刺杀秦始皇,因为刺杀失败,张良颠沛流离,四处逃难,多次差点被捕。张良原本是韩国X后人,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恢复韩国。

事后经过反省,张良才发现刺杀并不解决问题,就算秦始皇死了,还有秦始皇的儿子和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要消灭秦朝,必须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联合其他六国后人共同灭亡秦国,方为上策。

从这时开始,张良开始学习兵法谋略,并且洞察了人性。随后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得道于世外高人黄石公的社会名流,长期混迹于反对秦国的六国X之中。

张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能够消灭秦国的人,并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业。他发现这个人不会是项羽,随后就投奔了刘邦。平心而论,他对刘邦这个人并不满意,但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了。这次的张良已经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更注重解决问题。

张良在刘邦的身边,帮他出谋划策,首先攻入咸阳,随后又帮他躲过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必杀令。项羽杀死了韩王成,更加坚定了张良帮助刘邦的决心。

张良劝刘邦联合英布和彭越等人,共同对付项羽,从大的战略上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和战术牵制,为击败项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高度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把他的功劳排在了萧何和韩信之前,足见刘邦对他的敬重。

刘邦为了表达对张良的感谢,让他从齐国挑3万户做自己的食邑,作为自己的封地。张良果断的拒绝了,他选择了自己和刘邦相遇的留地(这个地方有点贫瘠)作为自己的封地,因此也被刘邦封为留侯。

张良长期混迹于江湖,经历过家族的兴衰成败,历经秦末战争风云,他早就把刘邦给看透了。这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流氓,做事没有底线。只可以共患难,不可能同富贵。

据说张良曾经劝告韩信,和自己一起退出朝堂,被韩信拒绝了。张良就像刘邦提出辞呈,称自己年老体衰,不堪重用。为了自己能够延年益寿,就跟随大师赤松子X去了。

其实不管是黄石公,还是赤松子,都很有可能是张良都传出来的人物。为的就是要制造一种神秘感,让刘邦相信,并且不敢杀自己,最终达到自保的目的。

后来,刘邦和吕后相继杀掉了其他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都不能幸免,就连和刘邦从小一起长大的卢绾也差一点被刘邦杀掉,被迫X匈奴。

张良能够安度晚年,首先就在于他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他知道刘邦不是一个善茬,要想好好活着,就要把所有的好处都让给刘邦,并且表明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

第二点,张良非常聪明,和汉文帝一样,选择了最差的封地。这样就不会让别人眼红,给自己带来天外横祸。别人都去争夺最好的,他却收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保证自己家族的安全。

第X,张良始终保持着和汉朝高层之间的良好互动,既不搅乱朝局,又会在不动声色之中平息一切风浪。当刘邦决定废掉太子的时候,张良就为吕后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刘盈,赢得了沛县元老对张良的一致好评。

最后一点,张良是水平非常高超的营销大师,他非常善于包装自己,把自己X给合适的人。更能够根据形势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在最后关头选择合适的退出方式。有这个能力,张良不愧是中国谋略第一人。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进退之间拿捏恰到好处。

其他网友回答

自古君王多薄情,这也是君主的一个自然属性,反倒是不薄情的往往连位子都坐不稳,这也就是为什么凡是天下初定,功臣猛将有不少都会被清算,以各种理由进行杀害,虽不是必然如此,但也算是历史常态,而刘邦也显然不是必然之外的那种君王,缘何张良却能够避免韩信之类的覆辙呢,这也是张良的道家智慧起了大作用。

张良像

张良我们知道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的鼎定天下立下了无数大功,照理说这般显眼出众,智谋无双的大功臣,在平定天下之前是君主眼里的香饽饽,腹心一般的依仗,而一旦天下太平,他的作用失去或者说减弱,那反倒成了君王眼中之患,属于那种不得不防的对象。

而对于张良来说,经历过人生起起伏伏,看透了人生百态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自保策略说起来很简单直白,但却也是大智慧,大毅力的一种体现。

张良像

不争,激流勇退,淡化自己的存在感,使自己不具备任何威胁性

自古被清算的臣子大多都是君王从他身上看到了威胁,毕竟如果你自身一点威胁没有,君王也不是蠢人,故意让自己背上残杀功臣的恶名,所以说张良最核心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具备威胁,自刘邦入关中定都之后,天下初定,他就开始淡化出人们的视线,一不要封赏,土地,而不要高官厚爵,实在硬塞的才接着,然后安心的修道,不问世事,甚至一度想断绝人间烟火,最后才被吕后劝止,那自然无论吕后还是刘邦都挺高兴,对自己没威胁,还可以立为典范的。

而像韩信萧何这样威胁大的,韩信直接被灭三族,萧何也被多次试探,才得以幸免,毕竟身处高位,手握重权,自然不得不防,所以说张良的道家黄老无为自然的智慧,和做法为他赢得了刘邦的好感,以及消除了刘邦的戒心。

张良

拥立太子,赢得了吕后的感激,给自己上了一把保险

我们知道越到了后期,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吕后的影响以及主导之下的,所以在刘邦准备考虑废太子立自己宠妃的儿子为太子的时候,吕后慌了,求到了张良等人的头上,张良虽然避世不谈朝政,但也不是真的傻,这事如果不出面,无论结果如果,必然会遭到吕后的报复,反倒是拥立太子之位,才更有保障,所以他就站在了太子吕后这边,据理力争保住了太子之位,收获了吕后的感激,也给自己的生存加了一道保险。

张良剧照

所以说,张良的自保的智慧说的直白点,好像谁都能做到,但富贵荣华,高官权势面前也不是人人都能放弃的,也只有大智慧,大毅力,看透人世繁华如过眼云烟的智者才能做到如此轻易,如此的淡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