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刘邦称帝,除尽朝中威胁,为何只有张良得以善终?
优质回答:
我们来只要了解张良与刘邦相处时的智慧,以及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知道为何他能善终了。
张良的角色主要是动动嘴皮子,为刘邦出谋划策,手上并无军权,加上自己体弱多病的形象,对领导没有直接威胁。在为人上,张良却处处让功,和韩信处处争锋截然不同,两人的行为方式也是大相径庭。
X后,刘邦要大封功臣,想到如无张良的运筹帷幄,自己估计早就被项羽干掉了,哪能建立起大汉王朝啊。遂决定重赏张良,于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说道:“子房兄,没有你,我成就不了如此功业。朕要大大的封赏你,这样吧,齐国东临大海,土地广阔,经济发达,百姓富庶,你可自选齐国三万户作为封邑,如何?”
张良回道:“陛下,想我当初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起兵,后有幸与陛下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相遇,这是上天将臣赐给陛下。没有陛下的赏识,我哪会是现在的张良呢?搞不好早就死在暴秦的铁骑之下了。再说了,陛下您采纳我的计谋,侥幸被我给蒙中了,我不过是参政议政而已,真正英明决断的还是陛下您啊!人生天地间,不过三尺黄土,齐国三万户,在下实不敢领受。陛下如非要封赏我,好给天下一个交代,那就把留县赐给微臣吧,此心足矣!”
刘邦听后,感动的热泪盈眶,想那些开国功勋,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封赏给的太少,唯有张良,无欲无求,国际化大都市不要,只要个五线小县城。如果人人都像张良学习,那该多好啊,就不用每天为封赏的事情,大伤脑筋了。
张良这段话,也是相当的有情商、有智慧的。值得所有做下属的人终生学习,细细品味。首先,开门见山,张良就表明,是领导成就了自己,而不是自己成就了领导。没有领导的赏识,再大的能力也没有展现的机会和平台。所以要感谢领导的知遇之恩,感谢上天让自己能够遇到这么一位英明的领导。其次,明确自己的角色,不过就是出谋划策而已,并不承担风险和后果;真正决断的是领导,所以自己的谋划能够成功,那也是领导统驭有方,决策有术。最后,向领导表明自己的处世观,毫无野心,不需要那么多的封地和子民。为了让领导有一个善待功臣的美名,只需一个留县,做个X,因为那是和领导第一次相遇的地方,终身难忘,再次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后张良学道家之法,习吐纳之术,辟谷修仙,不吃五谷杂粮,闭关不出,一年有余。虽说张良远离朝堂,可刘邦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刘邦晚年,一直有废掉太子刘盈的念头,刘盈可是刘邦大老婆吕后所生,废掉他,这相当于是要吕后的命。情急之下,吕后请求张良帮忙,最后在张良的谋划之下,请出商山四皓(四位品行高洁的老者隐士)出来辅佐刘盈。这四位老头,可是连刘邦都请不动的,现在他们竟然诚心辅佐太子,搞得刘邦对太子刘盈的看法,从此大为改观,认为他羽翼已成,难以废黜。吕后这才有惊无险的保住了儿子的太子之位,也稳固了自己的X之尊。经此一事,吕后对张良一直都非常的感激和尊重。曾多次派人给他送去食物,劝他多少吃点,保重身体。像吕后这么歹毒的女人,对待功臣可谓心狠手辣,可她对张良却如此敬重。由此可见,张良在汉初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综上所述,张良的善终是必然的。一是和领导刘邦相处时,角色定位清晰。二是处处让功,全身而退,道家智慧,以退为进。三是懂的感恩。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到这个问题。
和很多皇帝一样,刘邦疑心病很重。刘邦对自己的部下,都不怎么信任,尤其是当了皇帝后,开始大肆X功臣,军事天才韩信就受到X,萧何也曾多次陷入刘邦的信任危机。唯独张良,刘邦对他很放心,最后得以善终。这主要是因为:
张良不适合当领导
张良是一个文人,足智多谋,曾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帮了刘邦很多大忙,为西汉王朝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劳,当之无愧是刘邦手下的第一谋士,这一点陈平也自叹不如。但是张良出谋献计无人能及,却不适合做管理层。
张良本是韩国X,韩国灭亡后,张良就变卖家产,到处花重金买刺客杀人,张良要杀的人就是秦始皇嬴政。比较出名的一次刺杀,就是张良雇了个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这个地方,伏击秦始皇的豪车,不过这次刺杀失败了。但是这一次刺杀,让张良名扬天下。
陈胜吴广大泽乡X后,全国各地豪杰纷纷效仿,都起来反秦。张良也拉拢了一支队伍,不过队伍太小,只有百余人,成不了气候,张良就想去投靠强大的武装力量,这才有机会遇到刘邦。这时候的张良要名气有名气,要钱有钱,要才能有才能,无奈不适合带兵。
张良跟随刘邦后,就没有带兵打仗了,一方面是张良体弱多病,上不了战场,打不了仗。另一方面就是,不适合当领导。于是张良决定做一个出谋划策的谋士,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
刘邦也知道这一点。举个例子:刘邦临死之前,吕后问他:萧相国死后,谁可以当丞相?刘邦说:曹参。又问:曹参死后呢?答曰:陈平、周勃。刘邦对一向对人才看的很准,在考察丞相候选人时没有考虑过张良,他知道张良不是干政治的料。
张良没有实权
张良作为一个谋士,只是出谋划策,没有什么实权。刘邦遇到困难,用到张良了,张良就给他出主意,如果刘邦觉得说的对,就用他的计谋,如果不用,张良也没有办法,最终的决定权在刘邦手中。
再看三杰的其他二位。韩信不用多说,功高盖世,拥兵自重,又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在灭了齐国之后,韩信成为一方诸侯王,手上有军权。不管韩信有没有谋反的想法,在刘邦看来,韩信有谋反的绝对实力,肯定对他不放心,这也是韩信落得悲惨下场的主要原因。
和张良相比,萧何的权利大得惊人。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外出打仗,他的大本营,关中,汉中,巴蜀等地都是萧X管理,萧何算得上是汉国的实际X者,权利大的也让刘邦起疑心。刘邦统一天下后,萧何成为汉帝国的开国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邦肯定对他不太放心。
张良没有实权这一点,是他不被刘邦怀疑的主要原因。
张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刘邦非常敬重张良,汉定天下之后,刘邦给功臣们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其他人是按功劳大小分,唯独张良,刘邦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当时的功臣中,受封最多的是曹参,不过一万户。刘邦让张良自己在齐地选三万户,可见刘邦对张良有多好。张良没有接受,而是巧妙地推辞了。最后刘邦封他为留侯,封地一万户。这件事可见张良的智慧,倘若张良真的接受了齐地三万户,肯定会被其他人嫉妒。就算刘邦放过他,也会被其他大臣对立。这叫明哲保身。
张良向来体弱多病,尤其是天下安定后。张良病得越来越严重,他以练功养生为由,整日闭门不出,不问政事,也不站队,很少参与到朝廷的政治斗争。而刘邦的另一位谋士,陈平这个时候就很活跃。这个时候的张良与世无争,这叫功成身退。
张良辅佐刘邦打天下,功勋卓著。在刘邦得到天下后,张良功成身退。在汉初朝廷的明争暗斗中,张良用自己的智慧置身事外,保全了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首先张良从未领兵,没有兵权也就没有X的条件。其次张X进退,功成后整天蹲在家中修导引术,一心成仙,可谓超然物外,即不卷入政治斗争。最后懂得投资未来,在吕后为刘盈的太子之位四处求援时,果断出手,引荐商山四皓为刘盈站台。有这一份恩惠,刘邦死后也可保证自己家族的长盛不衰!
古人的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张良来要先查查他的户口,张良本韩国(春秋)人,祖父名张开地,父亲叫X,韩倬惠王二十三年去世,其祖父,父亲扶佐五世(五个)韩王治国,均在朝为官为卿,X去世X后韩被秦灭,张良虽不曾为官但常思为韩复仇,曾买通力士在阳武县刺杀秦皇未遂后来避祸到下邳城,他常在下邳桥散步偶遇黄石老人,所以就有了众所周知张良拾鞋得兵书的故事。得了何书?《太公兵法》又名《素书》,此后晓攻夜读,在留成遇到了刘邦而相知投靠,后来又曾X韩国没成功又回到刘邦身边多立奇功直到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在刘邦称帝封张良为齐王和侯爵时皆被张良所推辞,而言词很谦逊这在刘邦死后,吕后掌权时对张良的“德”很是赞赏,所以吕后也没有加害于他,当然张子房这种人会明白帝王家只能共苦,不能共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远离权力中心是正确的。后吕后掌权时已从赤松子X远离了万丈红尘,在后来病逝。这就是张良的简介一生。话又说回来了,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对功臣大肆X,所谓的朝中威胁(当然有些是被误解而起杀心的),有韩信,陈郗彭越及英布等被除掉了,理由是X。至于樊哙萧何也只是个误会罢了。相比张良来说没受到过猜忌,在手段毒辣的吕雉下也没有受到清算,直到病逝也算是善终了。
其他网友回答
难为汉武帝了,刘邦败完了刘家的德,汉朝后期,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