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去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过董卓吗)

网友提问:

曹操刺杀董卓,是真的想舍身取义吗?

优质回答: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是成全自己的美名,夺取政治资本;按历史的真实性来看,如果曹操去刺杀董卓的话,那就是舍身取义。

一、《三国演义》里,曹操开始是忠于汉室的,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平西将军,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抗击外敌。董卓乱政时,他去刺杀董卓,不料镜子的反射救了董卓一命,于是刺杀改为献刀。这里,曹操在董卓发现时如果胡乱挥砍的话,是有可能把董卓杀死的,但他没有,没有的原因是他珍惜小命。

杀董卓没成功,但是他的名望和政治资本却赚到了!他是杀过董卓的人,不管他成不成功,也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想过要杀,曹操的行为比袁绍这些灰溜溜就跑了的人好得多,毕竟他是敢直接反抗董卓的人。所以,曹操的名气和声势就打响了,为他后来的争霸打下基础。

二、按史实的话,如果曹操去刺杀董卓,那绝对是舍生取义。曹操早年是忠于汉室的。黄巾X时,他率兵去平叛,袁绍等人都没什么作为;董卓迁都长安时,他孤军去追击董卓,差点死了!董卓军队的战斗力曹操又不是不知道,孙坚打败董卓五千偏师、斩了无名小辈华雄就已经在诸侯中觉得很不可思议了,曹操还敢去摸董卓的老虎X!即使是为名也不可能不爱惜自己的小命啊!只能说,曹操是个热血青年,愣头青!所以有杀董卓的机会,个人估计,按年轻的曹操性情,他会舍生取义。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刺杀董卓一事,是出自《三国演义》,其中还有曹操为了行刺董卓,先向王允借七宝刀的故事。

史书记载

而在正史上,曹操是没有刺杀董卓的。

关于曹操逃离京师的记载也很简单,是说董卓入朝秉政后,大量提拔名士做官,以示拉拢,与此同时,董卓通过朝廷任命曹操担任骁骑校尉(这是个军职)。但曹操并没有接受这个官职,而是怀着对董卓的不满情绪,偷偷逃离了京师,返回家乡。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被通缉】

按说,古代官员擅自离职的“弃官行为”就是违法行为,所以朝廷在得知曹操逃亡之后,便给沿途地方X下发了对曹操的通缉令,曹操在中牟县还被地方巡逻的人抓捕过,幸亏县府的功曹(不是陈宫,未留名)向县令杨原求情,“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杨原这才私下放走了曹操。

曹操后来在陈留郡立足,在襄邑县得到本地名士卫兹的资助,联络同族兄弟前来共建大事,得以起兵反董卓。按照《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算是第一批起兵反董的“义士”。

演义记载

后人常言罗贯中“捧刘贬曹”,大致情况也是如此,但罗贯中为了深化小说中曹操的“奸雄”形象,也在故事中给曹操加了不少戏,“曹操献刀”的故事,就是其一。

从《三国演义》的这个故事来看,曹操在此时可谓有胆有识,敢于牺牲自己,除去董卓,以图匡扶汉室。

因为自古单身做刺客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他们都是只身犯险,不论刺杀成功与否,最后都是一个死字。——这也应该是身为刺客的觉悟吧。

所以说,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笔下的曹操还是一个忠心汉廷的义士。

当时,司徒王允设寿宴宽待百官,席间念及董卓X,忧心如焚,掩面而泣,百官也跟着哭,唯独曹操大笑,并嘲讽道:“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追问曹操何故,曹操主动请缨,愿意担任刺客,去行刺董卓。

同时,曹操向王允求得一把七宝刀作为兵器,然后告辞而去。

曹操进入董卓府中以拜见董卓为名伺机X,正要得手之时,董卓从镜中看见曹操X刀来,大惊失色,转身质问,曹操见吕布已返回现场,知道已不能再行刺杀之事,只会白白丧失性命。于是曹操机智的说要给董卓赠送一把宝刀,骗得董卓信任,然后借口试马,逃出城去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给董卓献上宝刀】

《三国演义》第四回: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综上

不论是史书记载,还是演义故事,曹操确实走上了反董之路;从匡扶汉室的角度上来看,曹操的行为也称得上是“义士”。

在历史上,曹操想要反董,他的父亲曹嵩非但不支持,反而携带家财和家人一同逃去琅邪国避难,曹操家财不多,只能靠自己的影响力说服宗族兄弟曹仁、曹洪等人入伙,共举大事,把全部家当投入到X的绝路之上,只求置于死地而后生。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参加反董盟誓】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史书和演义中,都写了曹操参与酸枣盟誓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曹X兵是在酸枣盟誓之前,可以说,曹操是“起兵反董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这份“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更显得难能可贵。

其他网友回答

又让大家失望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用七宝刀刺杀董卓的精彩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董卓与曹操的关系另当别论,而刺杀董卓的,另有其人。

曹操压根没鸟过董卓

《三国志·曹操传》关于董卓和曹操的交集有几段记载:

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魏书》也记录了: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两部史书相互佐证说明了一个问题,董卓十分器重曹操,想让他为自己所用,但曹操却觉得董卓必败,因此隐姓埋名,辞官回家。

所以,曹操没有也没必要当出头鸟去刺杀董卓,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正常的逻辑。

刺杀董卓确有其事,但另有其人

刺杀过董卓的应该是一个叫伍孚的人。

《后汉书》中有载:

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於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

伍孚是一个小官,却在百官摄于董卓X之际,挺身而出,行刺杀之事,却因为董卓力大,最终不敌,想来也是活不成了。

但《三国演义》是小说,为情节需要,便把伍孚的事迹安插在了曹操头上。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以奸雄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秉性,孤身行刺董卓几乎是一个伪命题。曹操素有大志,生逢乱世,他不可能以身试险。这个故事情节,是罗贯中要强化曹操的英雄情怀,合情但不合理。况且在行刺的诸多环节十分可笑,董卓在曹操未去的情况下竟然悍然入睡,似乎有些不符合情理,在曹操抽刀被董卓发现后,虽然故作镇定把宝刀献出,董卓竟然深信不疑,这里董卓有些智商低的可怜,早不献晚不献,等人睡了再献,智商再低也会看出来其中的不正常。所以曹操刺杀董卓悲壮有余,逻辑荒谬。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刺杀董卓,依然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造谣。与其他谣言不同的是,这一次罗贯中难得地站在曹操一边!

事实上,刺杀董卓的故事原型来自于裴松之《三国志注》。

一、《三国志注》原型:武孚刺董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英雄记》记载:

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著小铠,於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閤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卻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於市朝以谢天下。”遂杀孚。

引文中,好汉武孚铠里藏刀见董卓,董卓在送武孚被行刺,但董卓出身武将,身手岂是等闲?武孚刺董不成,被杀。

从《英雄记》的记载看,武孚体现出了一个大丈夫气概,做到了舍身取义。

二、《三国演义》美化曹操

但《三国演义》中,武孚的行为被美化给曹操。也许是罗贯中是为了体现:即使曹操这么坏的人也受不了更坏的董卓。

《三国演义》中的刺董情节:

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文中,曹操要杀董卓,更多是一种人来疯性质的侥幸。能杀成最好,杀不成就编瞎话骗了老贼。全文体现的是一种“坏人”之间的狡猾较量,看不出多少舍身取义的意思。

事实上,曹操不喜欢董卓是真,但身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哪里会是大义凌然的刺客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