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读书的三个境界怎么理解 王国维读书三大境界指什么

网友提问: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什么,怎样理解?

优质回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境界一:书到用时方恨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而王国维解读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通俗得来讲,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无止境,同时,也要有一颗上进的心。当我们涉猎得越多,眼界越宽广,我们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很少。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就变相的教育我们要多读书,开卷有益。

境界二:书山有路勤为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形象地表现作者的爱是多么大的艰辛和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宽也不后悔。

通俗的讲,当我们通过第一境界后,认识到读书和学习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刻苦、勤奋、努力。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在告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

境界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三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三句为最终境界,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X王国。通俗的讲,第三境界不是刻意追求就能达到的,他它是随着你文化底蕴自然积累自然而成的。也就是说,不必追求鲜花和掌声,你只需要努力,待你成功后这些都会随之而来。正所谓: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再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不是说出来的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意思是刚读书的时候总是觉得一场困难,觉得这是一条无止尽的路。意味着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意思是经过第一境界后你就渐渐产生了对读书的兴趣,就算为此衣带渐宽和人憔悴都不悔过。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意思是经过前两个境界后你就会豁然开朗,读书就变得轻松简单。

其他网友回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境界”论是其穷毕生心血学识所凝,同时亦来自于前人智慧的启迪。

早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参禅三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从以上诸种“三境界”说可以看出,人生要走向宽阔光明、恬然通透、游刃有余的境界,只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抵达,那就是心灵的不断攀登跃升。归根到底,境界是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是人之一生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思维向获得最大的X和生命的永恒区域发展,智慧就上了一个层次。人对于人生愈有觉解,则人生对于他就愈有意义,这一过程,就是“我之自觉”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