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科公务员转事业副高职称合算吗(参公四级主任科员转事业副科)

网友提问:

事业副高职称,参公后转为一级主任科员划算吗?

优质回答:

今天下午刚到组织部正在协调请示这个问题,事业单位副高参公后能转为一级主任科员,已经很不错了,特别在市县级机关,已经跑赢了很多人。

我们系统内的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刚刚完成,原有下属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相应的机关也增加了部分行政编制。

通过漫长的考试考核局属事业单位有部分人员过渡为了公务员,并进行了公务员登记,由事业编制身份变成了公务员身份。接下来就是到机关后,定岗定级。

新的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对从企事业单位进入机关的,如何定级没有明确,只是说考虑在原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比照公务员进行定级。

过渡为公务员的事业单位人员情况复杂,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管理岗位的正副科级干部;有普通办事员及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还有虽然是办事员或者初级职称,但是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等。

结合本单位职位职务空缺情况以及工作需要,正在向上级部门争取,并经领导集体研究后确定,方案如下。

原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拟定为二级主任科员,原中级职称的拟定为四级主任科员,原管理七级、八级岗位分别拟定为机关正副科级领导职务,原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拟定为四级主任科员,其它的没有管理岗位职务的、没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定为一级科员。

如果真能这样,我想那些新过渡的公务员应该没有意见吧?不知道这个方案,上级会不会同意,领导们会不会同意?

其他网友回答

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如果原工作人员保留,那就要进行公务员套转。事业单位当中的管理岗与公务员的领导职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比如:管理岗十级对应办事员级,即对应二级科员;管理岗九级对应科员级,即对应一级科员;管理岗八级对应副科级;管理岗七级对应正科级;以此类推,管理岗一级对应正省部级。事业单位的工勤岗与机关工勤岗设置是一样的,都设有:普通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这几种;但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却与公务员的职务或职级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那事业单位副高职称参公后转为一级主任科员划算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

第一、工资待遇。事业单位副高职称,即使是最低级的副高七级,工资待遇一般都是要大大高于一级主任科员的。我们单位是混编混岗的行政单位,有事业编制人员,也有公务员。有同年龄的一个副高七级专业技术岗人员和一个二级调研员职级的公务员,如果这个公务员除去公务交通补贴(每月940元)不算,这个副高七级人员的工资还比二级调研员高。算上公务交通补贴,这个二级调研员也只是略高于副高七级一点点。这个比较的是全年工资,包括绩效考核奖,不是比每月实发的工资。如果拿每月实发的工资来对比,同级别公务员的工资就会显得高,因为公务员每月工资是足额发放,而事业编制人员每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没有发,旦在年底一次性发放。由此可见,副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要比一级主任工资高很多,我们这边每月至少要高出近2000元。而且我们这边的绩效考核奖,事业编制人员和公务员基本相同,不像别的地方可能有差距。

第二、发展潜力。一般的事业单位,特别是能参公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到达副高基本上就到顶了,正高只有一些科研院所才有可能设置,而且晋升的条件非常苛刻,竞争的压力也非常大。从这点来说,副高职称很难再进一步,最多可以由副高七级晋升到六级,再晋升到五级,各方面的待遇增长不多。而一级主任科员却不一样。套改为一级主任科员,如果保留之前的任职年限,任职年限满两年、单位有指标就可以晋升为四级调研员,工资、医疗等各方面待遇就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单位级别在科级及以下可能很难,但达到处级以上,则大有机会,如果是厅级以上单位,退休前晋升到二级调研员基本都没有问题。如果年龄不太大,还有转任或晋升职务的机会,发展可能就会更好。

第三、对比调任。事业单位整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其实与公务员的调任很相似,只不过单位所有人都调任了。事业单位的副高职称人员如果调任,可以调任职务,也可以调任职级。副高职称人员调任职务,一般可以调任乡科级副职、乡科级正职和县处级副职。副高职称人员调任职级,可以调任四级调研员以上职级,但必须任副高职称两年以上,而且必须是紧缺的优秀专业人才,条件比调任职务更高。从上面可以看出,副高职称如果任职两年以上,应该调任四级调研员,以此类推,参公之后套改也应该套改为四级调研员。如果任职不足两年,那么只能调任职务,不能调任职级,但参公套改为一级主任科员也是合适的。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副高专业技术职称,参公后套改为一级主任科员,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公务员在管理和发展上有些优势,但在工资待遇上有所不足,最好是套改为四级调研员或者县处级副职才对等。如果年龄较轻,以后发展更好;但如果年龄偏大,则在职工资待遇以及退休待遇都可能会下降不少,不太划算。

其他网友回答

除非是单位因改革整体过渡为参公机构,否则副高职称不可能直接转一级主任科员。

参公事业单位人员虽然使用事业编制,但不执X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按照公务员法管理,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进入参公机构也必须参加国考和省考。因此,从公益类事业单位调入参公事业单位,在体制内仍然被视为逆向流转,按照公务员法和公务员调任规定,必须走调任程序。拟调任人员必须具备事业副科以上领导职务或副高以上职称,并且调任后必须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或四级调研员以上职级。这意味着副高职称如果通过调任方式调到参公单位,必须任领导职务或四级调研员以上职级,不可能担任一级主任科员等处级以下职级。

但是如果单位因为机构改革职能被划转到参公机构,或者整体改制为参公单位,在职在编人员按惯例都要随职能转隶,参加过渡考试整体进行参公登记,过渡为参公身份,原有副高职称人员的确有可能改套一级主任科员,不是必须担任实职领导。这是普通事业编制人员改公务员或参公身份处级以下职级职务的唯一途径。

那么,副高职称参公改为一级主任科员划算吗?

答案是肯定。

首先在经济待遇上,一级主任科员收入不比副高职称低。一级主任科员是正科的最高档次,享受科级的车补、十三薪、年终绩效等方面待遇,这些待遇都是普通事业编没有或者标准达不到的。以本地西部三线城市为例,事业副高每月打卡工资大概在4900-5100元之间,年终绩效3万元上下,加上少量的物业补贴等,年到手收入将将10万。而一级主任科员每月打卡5000元左右,年终绩效(综合绩效+专项绩效)在35000元以上,另有物业补贴、通讯补贴等收入,一年下来百分百超过10万,实际到手收入比副高还高。这还不算公积金、职业年金等收入差。

其次在晋升空间上,副高能够转一级主任科员意味着至少是在地市级以上机关,转岗后几乎百分百可以在退休前晋升四级调研员,X的还有机会提拔处级实职,通过职务等方式晋升二级调研员,享受正处待遇。而副高职称要再进一步评聘正高职称,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只有单一渠道,不像参公人员有职务和职级两条晋升通道。在晋升广度和宽度上,实话实说一级主任科员明显要大于副高职称。

最后在社会地位上,参公身份等同于公务员,因为掌握着行政执法权力、有较大的晋升空间,相对于普通事业编本身就具有一定优势。而且,专技副高是技术职务,不管职称再高都是被管的,而转参公后角色转为管人的,一个被管,一个管人,地位差距可想而知。对于想在体制内发展、有权力X的人而言,转参公从哪方面看都比留在纯事业单位有利。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不是合不合适的问题,关键是看你副高年限,副高4年以上,直接对应四级调研员,副高7年以上,对应3级调研员,副高不满4年的,只能套为一级主任科员,职务套改是有严格规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身为工作多年的体制内工作人员,我来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个人的看法:将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转为一级主任科员,在工资待遇上应该是不划算的,甚至是很吃亏的。为什么呢?

先说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资待遇标准。概括而言,行政编制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实行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资标准。

也就是说:公务员实行的专用于公务员的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标准,主要以工龄和职务(职级)为决定因素,逐步地晋升工资标准。即:工龄越长,工资越高;职务(职级)越高,工资也高。在入职第一次确定工资标准之后,每两年晋升一个工资级别;每五年晋升一个职务工资层次;晋升职务时可以同时晋升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另外,遇到国家统一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标准(俗称调标)时,也可以相应地提高工资标准,增加实际的工资数额。说到底:工资与职务(职级)直接挂钩。再通俗一些说:胡子越长,工资越高;官越大,工资越高。目前执行的工资标准如下:

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基本工资标准,与公务员的完全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工龄、专业技术职称。同样是工龄越长,工资越高;专业技术职称越高,工资也越高。但专业技术人员是每一年都会晋升薪级工资,这与公务员完全不同;而岗位工资通级晋升。说到底:专业技术人员是玩专业技术的,工资的高、低也主要由技术职称决定。

正常来说:八、九、十级岗位为中级职称,而五、六、七级岗位为副高级职称。通常情况下,享受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大约相当于公务员正副乡科级待遇的水平,或者稍高于科级待遇。享受副高级职称人员的工资,大致相当于县处级副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对工龄比较长的人而言,可能稍高于副处级,接近正处级的工资待遇。

再说参公管理的参公人员工资标准的问题。毫无疑问,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分类的方式和标准也多种多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数量也极为庞大。概括而言,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提供专业技术或者公共事业服务为主要工作职责,大多没有行政管理职能;绝大多数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待遇,依法享受事业编制。具体又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大类。

在为数庞大的事业单位中,确实有极少数的事业单位,既承担了一定的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又使用事业编制,还由各级X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些事业单位经过了合法审批之后,其工作人员中对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即:管理岗位人员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实在参公管理,不再实X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而是参照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的规定,按公务员的标准落实工资福利待遇。概括一下就是:所谓的参公人员,本质依然是事业单位中的事业人员身份,但按公务员落实待遇,也按公务员管理和考核,即有公务员的实质特点,又是事业编制人员,属于两类人员的过渡类型。更通俗地说: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参公管理的可能,其工作人员更没有参公管理的资格和机会。

最后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事业副高职称,参公后转为一级主任科员划算吗?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中,已取得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当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一般只负责专业技术业务工作,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由于职称比较高,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也比较优厚,工作上干好本职业务就可以了,工作涉及面也比较窄,对于完全没有在公务员岗位上干一番事业想法的人来说,其实还是蛮舒服的。

将副高职称的人员转为一级主任科员,这类事情当然只能按当地X的具体政策规定执行,本人有意见也没有什么用。毕竟,一级主任科员如果再晋升一个级别,就是名正言顺的四级调研员了,享受职级公务员的副处级个人待遇了。

至于说划算不划算,还真不好冒然地下结论。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工资构成中,由国家做出规定并在全国统一执行的,仅为公务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其余所有的工作津贴、地方津贴以及奖金等附加项目,事实上都由各地方人民X自行研究确定并执行,各地不仅有差别,甚至差别还非常地大。因此,只有在本地范围内进行比较,才有实际意义。

本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很多的同学、朋友都在事业单位工作,也有很多正、副高级职称人员,我的年龄、资历和他们相差不大,行政职务至少也是正常水平,可我的工资待遇水平始终低于副高职称的朋友,更是远远低X级职称。因此,我的个人判断是:已取得了副高职称的事业人员,在参公后转为一级主任科员,至少在工资收入上是不划算的,甚至是很不划算的。

要说明的是:本人生在贫困地区,工作在贫困地区,工作多年工资待遇一直比较低,从来没有感受到公务员的工资有多么高,我倒是很羡慕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们,工资比较高,业务较单纯,还可以少操不少心,非常地舒服。我想这或是贫困地区的贫困财政状况,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