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安石的“青苗法”为什么失败?
优质回答:
说起北宋王安石变法,很多人都觉得变法最后没坚持下来实在可惜,甚至不少一知半解的人,就开始直接攻击阻挠变法的司马光等人,认为他们阻碍了宋朝蜕变的绝佳机遇。
可实际上,当年的王安石变法并不完美,甚至存在大量的缺陷,隐藏着巨大危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富国强兵,主要有十X措施,其中有六条都跟发展经济息息相关,还有两条不仅与强兵有关,也跟理财有些关联。
经济方面,对于王安石变法争论最多的,就是“青苗法”,也是被指责最多的一条。
所谓青苗法,是因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到五月,正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期的农民不仅需要播种,而且还要缴纳各种税赋,经济压力陡然增加。
在这个时期,很多农民新的粮食还没收获,而家里的余粮也不够,经济很困难。
因为需要活下去,大多数百姓的做法,就是找那些富有的人家借钱,虽然可以借到,但代价却并不小,需要支付高额的利息钱,但也没其他的办法。
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就是由朝廷借贷给百姓,收取一定利息,双方各取所需。
当时,官衙借钱给百姓的时候,需要收取每年两分的利息,看起来实在是非常高,但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因为那时候的民间借贷,要偿还的利息是这个的两倍以上。
虽然也不便宜,但比找私人借钱好多了,按照王安石的想法,青苗法得以顺利施行的话,对于朝廷就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而百姓们也有了更合适的借贷方。
但这个方案刚提出之后,司马光等就提出了X进行反对。
首先青苗法的利率下降,很可能导致百姓们过度借款,透支之后无力偿还;再者青苗法的借贷双方是百姓跟朝廷,私人借贷发生纠纷可以找衙门,但向朝廷借钱发生纠纷,那就麻烦了。
司马光的想法并非是无理取闹,以前穷苦人家跟富人借钱,再怎么样,最后好歹还能够找地方上的府衙做主。
然而,青苗法颁布以后,各个地方的衙门就成了借钱的主体,万一发生了纠纷,那么百姓们根本找不到说理与解决办法的地方。
不仅如此,当时因为对于自己功绩的标榜,很多地方甚至会强迫民间借贷,而司马光的担心的确在后续的施行过程中,出现在了现实里。
还没开始施行的时候,司马光一眼看穿了青苗法中的理想主义,觉得这可能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凭借着皇帝的宠信,王安石的变法迅速推进,司马光被暂时踢出了朝廷,青苗法等诸多法令也得以推行,这一推行不要紧,各种问题果然出现了。
青苗法推行之后没多久,就带来了惊人的收益,第一年为朝廷增加了三百万贯收入。
加上当时的市易法还有免役法,朝廷的收入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
看起来,王安石的经济管理办法的确卓有成效,但繁荣的背后,却是民间的苦不堪言,司马光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量百姓“饥寒流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产业。
王安石变法是想富国强兵,但没想到他的理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完美落实,伤害巨大。
曾经,王安石与司马光是一对挚友,但两人因为变法的问题而分道扬镳,后世很多人觉得司马光完全就是为了个人才与王安石作对,他根本就不懂经济。
但实际上,司马光不仅懂经济,而且也是个理财高手,但他理财的同时,看东西更全面。
司马光曾言:“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他早就看穿,当时很多管钱的人,只会从百姓那里搜刮,结果弄得百姓们蒙受苦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司马光认为如果要百姓富足的话,那么朝廷就一定要让利于民。
但王安石始终认为就算朝廷不加赋税,只要善理财,还是可以让国家获取大量财富。
说简单点,王安石认为只有把蛋糕做大,国家有钱之后百姓自然就有钱了,而司马光觉得这根本就不对,要是以今天人的目光来看,王安石肯定是对的,司马光则似乎是错的。
可要注意一点,古时候的财富增长几乎都是靠土地开垦与人口增加,如果耕地与人口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那么整体的财富,基本上是不会有显著增长的。
青苗法乃是朝廷放贷取息,这跟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圣贤之道相悖。
更尴尬的是,青苗法实在是过于理想化,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扰民、抑配等诸多问题,
可以说,青苗法最终失败是注定的,因为它过于脱离现实,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举措很好却难以施行,朝廷荷包鼓起来,却伤害了大量百姓,自然会引发大量反对。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那是必定失败的。
什么叫青苗法?
青苗法,以北宋常平、广惠两个国家仓库的粮食作物本金,在开春播种前给农民提供短期X,夏收或者秋收后以粮食收成还款,约折年利率20~30%。这个利率对于北宋来说,真心不高。
表面看,这就是农业小额X。然而实际操作上迅速走样了。
地域差造成华北平原、四川盆地、江南平原三个地方的农民看不上这点X。而山西、陕西、山东丘陵、南方山区的农民就非常渴望这些短期X。
在上级的政绩要求下,富裕地方的官员纷纷强迫农民X。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官则与高利贷勾结,将粮食放贷,谋求更高利息收益,农X而得不到。
所以,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很愤怒。旧党也因新党快速晋升,王安石本人的蛮横无理所激怒,失败就是必然。他们在司马光的统合下,前赴后继地反对新法。
最终,王安石的学生郑侠,八品官的安上门监,宁愿承担罪责也要通过银台司快递夹带,向宋神宗呈递《流民图》,成为打垮王安石的最后一根稻草:
请废新法。若十日不雨,请斩臣首于宣德门外。
郑侠塑像
第二天,被触动的宋神宗废除新法。到了第四天,久旱的京城,暴雨如注。王安石的政治生命宣告终结。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道理很简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青苗法这个东西王安石在鄞州任上就搞过,非常成功,百姓都拥护,而且作为守旧派的苏轼也在地方上施行过,效果很好,后来神宗去世,司马光做宰相要废除所有新法,但是苏轼冒雪到司马光府邸规劝他不要废除青苗法,苏轼口才极好,司马光根本辩论不过苏轼,最后还是蛮横无理的要废除青苗法!气得苏轼骂司马光是蛮牛!实际上青苗法本身实际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国库收入而是打击大地主与高利贷集团,避免日益恶化的土地兼并,因为民间高利贷者往往都是地主加官绅(他们免税X),他们土地越多则利益越大,而要兼并更多土地最好的办法就是高利贷,逼得农民用土地还债——实际利息是100%到300%,这几乎是还不上的!而王安石此法就是得罪所有地主官绅!
其他网友回答
年富力强的王安石,曾任地方官多年,通晓国政民情,独享天下大名三十余载。他为人质朴节俭,学术造诣颇深,无不良嗜好,不在乎自身荣誉进退,端的是众望所归。而宋神宗也是一位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皇帝,二人志同道合,一起展开了熙宁变法。
可这是怎样一场变法呢?让我们从“青苗法”和“市易法”入手,一睹其详。
青苗法就是百姓哪年收成不好,由X借钱给他,第二年农民再连本带利还给X。
听起来很简单,而且蛮好一个想法,在一些县市执行时,效果也不错,可一用到全国马上就变味了。因为大多数农民不识字,得花钱请书吏,再到衙门申请。X污吏趁机作手脚,层层盘剥。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涨至35倍,农民宁愿向地主借贷,也不愿意向X借贷。
而X又定指标,强行摊派,官吏升迁与放贷挂钩,青苗法实际变成了一种苛税。农村经济瞬间崩溃,几百万农民破产。
市易法本是为了制止奸商投机,哄抬物价,由XX农民手中滞销货物的政策,但结果X演变成专收紧俏商品的X机构,与民争利。一时汴京的水果、芝麻都成为X搜刮之物,连市民挑水、提茶都要向X交费。于是城市的经济系统崩溃了,交不起税的中低层市民沦为了流民。
这样一来,士大夫自然X起而攻之,加上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作为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压力很大啊,但他还是选择坚持变法。
但是从熙宁六年秋开始,天下大旱,10个月滴雨未下,麦苗焦枯,神宗成天眉头紧锁。农历四月这天上朝回来,忽然内侍来报,一个叫郑侠的小官,绘了一幅《流民图》进呈皇帝,还附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他负责看守安上门,每天在城门上看到为变法所苦的贫民扶携塞道,卖妻鬻子。于是将这些图景绘下来请皇帝圣览。
这个当年曾与王安石很谈得来的郑侠还说图中所绘,均属实情,请神宗观其图,罢废害民之法,
“延万姓垂死之命。十日不雨,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续资治通鉴》记载:神宗接下了这份郑侠不惜以被治死罪的方式而密呈上来的《流民图》,袖以入内,反复观看,面色凝重。四月初六,皇帝在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后,下诏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
据说,诏下,天降大雨,旱情解。
从道德上看,连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都觉得,王安石的人品无懈可击。他为了心中的理想不顾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只是这种执着变成了执念后,他的变法操之过急,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变成了害民之举。
宋代国库最顶峰时入白银一亿两,但这些钱最后都烂在国库里了,只具备保险的作用,并没有直接投入到经济生活中,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流动起来。
那现在为什么社会和人民越来越有钱了呢?
因为步入近代化进程后,国家的社会机制越来越完善,股票、X、地产、债券、保险等都是可以激活社会财富的。而要完成这一个庞大的现代经济X,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
这个基础,叫做国家信用。
而在中国古代,最没有信用的人,就是皇帝。
因为天下都是皇帝的,皇帝找谁借钱都可以赖债,皇帝是第一个破坏信用制度的人。
王安石变法可以为朝廷生钱,却不能为社会、为百姓生钱。在社会整体财富没办法激活之前,王安石变法其实跟商鞅变法是一个意思,就是抢钱!夺取民间财富,压制百姓生存空间。
王安石变法注定是不能成功的,因为整个社会还没有进化到需要削皇权或者废除皇帝制的阶段,国家的金融架构是固定的,不是激活的,所谓的变法,只是抢百姓的钱而已。
虽然王安石变法囿于皇权至上的时代观念,以至于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并非立足于广大人民X众的根本利益,但是王安石高尚的品格、变法的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X者头脑发热,多是形势所需,变法其目的多为富国强兵。然而历史上变法又多以失败告终,主持变法者下场也多悲惨,轻者罢官,重者身死,譬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等。今天单就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意见:
1、变法的历史背景。我们一直认为有宋以来虽然军队不强,但是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百姓富足,但是到宋神宗即位,大宋因为“冗官”、“冗军”,土地兼并等问题,社会矛盾开始不断尖锐。同时宋神宗年轻即位,很想发奋图强,特别是宋神宗对军事实力提升的渴望,使得宋神宗坚定相信只有变法才能一改大宋之耻,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历史序幕。
2、变法的阻力。变法伊始,宋神宗和王安石就受到了各级的阻力,特别是当时知名的大臣如韩琦、富弼、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等等,均不同意进行变法,多以X之法不可变、新法扰民等理由进行阻挠,王安石发出了“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X之法不足守”的主张,得到了宋神宗全力的支持。
3、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一机构改革,如“制置三司条例司”将国家财政进行统一;其二税赋改革,如实行方田均税、青苗法等;其三军事改革如裁兵法、将兵法;其四科举改革如三舍法等。
4、什么是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X,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X。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X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说简单点就是国家放贷,按照约定利率在约定时间收回本息。
5、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青苗法实行一年国家财政就增加了300万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借贷的压力。
6、失败的原因:
其一改革实行中受到了利益团体、旧势力的坚决反对和大力阻挠。特别是青苗法严重侵犯的是大官僚、大地主的经济利益,而这些团体恰恰是左右朝堂政治的支柱力量,所以王安石整个变法是在磕磕碰碰中实行的;
其二用人不当,特别是很多投靠王安石的人具备政治野心和政治投机性,像吕惠卿和陈升之等,借助王安石赏识得到重用,但是反过来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排挤、污蔑王安石等,给变法造成了巨大危害。
其三措施不当。王安石对反对自己变法的不管出于何心,一律以罢官、调职甚至流放对待,而不是加以区别,不能善听纳谏,一味施压,激化了矛盾;
其四相关的法律与现实不符。比如规定过死,时间金额等一律不得变通;比如法律虽好,但是百姓积极性并不高涨,而官吏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择手段要求人们去借贷;比如后期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修正。
虽然王安石变法随着神宗去世而告终,但是其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增强了北宋国力,改善了居民生活,其功绩不该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