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 性质?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操采纳尚书令陈X的意见(此项制度是由何夔发起),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X)命陈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X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X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品官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九品官制是三国时期魏国开始的。曹丕X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X后,为了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和帮助,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为后来的朝代所沿用,直到隋朝开始创立科举制后才结束。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可以轻易获得官位,导致了世家大族的强大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X的意见(此项制度是由何夔发起),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扩展资料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X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
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
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X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X任命并向X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X进一步加以制X。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X为更好地X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九品中正制对应级别?
九品中正制,也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X的官员选拔制度,也是后来中古时期门阀政治的制度保障。东汉延康元年(2X)曹魏建立前夕,由颍川(今河南许昌)士族的代表人吏部尚书陈X提出。这一制度意在替代汉代施行却早已被历史淘汰的“察举制”,但在精神上延续了“察举”之义。
九品中正制的等级划分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实行,即在中央任职的“贤有识见”者,由各州郡分别公推中正官。中正一般由二品现任中央官来担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中认为,大中正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所以中正官是朝廷中央高级官员的“X”。大中正官有权推荐小中正,但无权进行任免。选官过程是由中正官将候选的州郡人士以谱牒家世、德行才干、中正鉴定等标准筛选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三等九品。各地大小中正,就其所知,分别品第,并加以评语。给乡品前先列某一层次,即所谓“辈目”,由小中正(郡)列入记录,襄助大中正(州)核定后,最后转呈司徒,作为吏部授官依据,分别黜陟。两晋时期,篡权夺位的司马氏却标榜以孝治天下,崇尚孝道尤其受到重视,因此当时也往往把有悖孝道和简忽丧纪者作为清议的主要对象。进入南朝以后,清议的范围逐渐扩大了。
九品中正制中一品二品三品四品都是啥?
九品(正、从九品)是仅仅高于不入流的官员,是极小的官。
正八品一般是县教谕、县丞、八旗教习
从八品一般是讲习
正七品一般是知县、州教授
正六品一般是州同、学正、黄防叙议
正五品一般是同知、州通判、守备
从四品是知府
正三品是道台
从二品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提督学正、省御史、左右侍郎、副将
正二品是巡抚、左都御史、总兵
从一品是总督、尚书、提督
正一品是太师太傅、太师太保、领侍卫内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