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研“两纲一题”,把握复习方向
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认真解读双基;深入研究高考真题,总结试卷特点,探讨命题走向,明确复习方向。“两纲一题”是学科教学的基本遵循,是应考复习的指挥棒,更是抓好基础的重要依据。
1.研究两纲,明确复习目标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对各科课程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思维的角度和考虑的重点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它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精确的规定(如许多内容点有量化的标准,多数内容点有深度和难度上的明确标准等),还要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顺
序做出具体的安排,因而,教学大纲能对教师的教学起指导性作用。《考试说明》则既有对双基的要求,又有对能力和能力品质的界定,对考试的知识内容、能力要求、试卷结构、题型、难易比例等都做了具体说明。新高考的命题依据将不再是现有的教材,而是新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从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X来看,命题几乎都是两纲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很少有超纲题。由此可以看出两纲对高考命题的制约性极强,导向性显著。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认真研究两纲对教学的要求,如有哪些基本知识要求、基本能力要求等。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所列的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考试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从而明确复习目标,调整复习训练思路,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研究X,领会命题思路
在研透两纲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认真研究过去考过,尤其是最近三年的高考真题。通过研究,找出历年高考X的共性、命题的趋势、相同考点的X变化、不同模式X的差别、不同地区高考X流露出的信息等。同时,探寻出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命题原则以及命题方法。这样,可使教师在一轮复习中,教学内容更明确具体、考试重难点更能把握到位,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即是通过高三一轮复习使学生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的思维过程以及基本的地理素养,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使之系统化,把握好地理学科基本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并挖掘教材,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应及时总结、归纳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其变化规律。
落实基础知识既要全面,又要X重点,即要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如果复习时不分重点,均衡用力,则只能是浅尝辄止,地理知识也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因此,一轮复习中应突出重点、难点知识,就某些主干知识、核心问题深入挖掘、钻深研透,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弄清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挖掘出知识点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及时进行拓展延伸,促进知识的迁移发散,并以一定的线索将相关知识整合一起,构建知识X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应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举一反三、不断训练,在遇到新情景、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要求,重新迁移、重组,甚至是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如复习“宇宙环境”单元时,就应X如下主干知识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等。对于主干知识,教师通过潜心研究后,应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有些知识点可以形成小专题,进行专项训练。
三、强化阅读图表,培养分析能力
地图和教材中的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它们不仅呈现地理知识,也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同时,还反映出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近几年高考地理X,也明显突出对图表的考查,X多以图表作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始终把图表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互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地理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复习“世界气候类型”这一难点问题时,教师就应充分运用各种图表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最后总结出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地区等。对“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判读与分析,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思路:①教师出示反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的表格让学生判读。判读时可让学生X几个要点,即1月份和7月份的气温和降水数值(北半球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份气温多在0℃~10℃之间,7月份气温多在22℃以下,各月降水较多)。然后,让学生总结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基本特征(即终年X,气温年变化较小,各月降水比较均匀)。②教师让学生根据表格中各月的气温和降水数值转绘出“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再进行气候类型的判读。通过这样的图表互换、反复判读,不仅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气候类型判读的方法与技巧。③在判读出气候类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说明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即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④根据成因分析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也自然而然得出,即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因西风带的纬度范围是南北纬40°~60°之间)。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具体分布地区。⑤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照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向纵深分析:温带海洋性气候为X欧洲分布面积广大、而在南北美洲的分布面积却较小(地形、海陆轮廓等因素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和阿拉斯加半岛南侧纬度都在60°N以北,却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是什么(暖流的影响)?通过上述思路的分析,不仅使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图表判读和分析气候类型及其相关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读图(表)、析图(表)的能力。
四、关注生活地理,拓宽学生视野
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地理X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选材新颖、创新性强。X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注重把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形势及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因此,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紧密关注生活、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或对学生发展自身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将这些社会现实与书本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其实,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复习“地质灾害”时,可引入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如汶川X、海地X、智利X、玉树X、冰岛火山喷发、厄瓜多尔和危地马拉的火山喷发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等。复习“气象灾害”时,可引入2010年春季X我国北方的强沙尘暴、西南地区的旱灾等,分析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及防御措施。复习“水文灾害”时,可引入2010年春季我国南方地区及X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引导学生分析两地洪灾在成因上的不同及洪灾造成的危害和采取的防御措施等知识。复习“气候变化”这一问题时,可引入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世界气候、经济结构、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这些社会现实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意识,拓宽学生视野,缩小地理复习与高考X情景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