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整容术吗(中国古代整容术)

网友提问:

古代有整容术吗?

优质回答:

据史料记载,汉代前中国的民间就有了穿耳、戴环的习俗。但那时的穿耳是从X孔直接横插进去,露其两端在耳外,与现代的耳洞、戴耳环的方式不同。

《晋书·魏咏之传》已记载了“咏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的修补术。唐代就有人工“酒窝”记载:“眉间翠细深”“当面施圆靥”。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用于两颊点妆靥。北宋992年《圣济总录》记载: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可见古代中国美容磨削术起步是非常早的,起码要比西方早1000年。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代《疡医准绳》、清代 《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康熙年间,琉球国曾派魏士哲医生西渡中国福州,学习唇裂修补术。回国后 给皇室人员做美容整形术。由此说明,中国古代唇裂修补手术起步早、技术成熟。

据《九灵山房集》记载:“闽夫长X,临阵为刀砟其面,疮已愈,而瘠和鼻不能合,肌肉 尽热腐,甚恶,乃拜项颜章(名医)求治,项命壮士按其面,施洽以法,即面赤如盘,左右贺日‘复效也’”。其实,古代战争很盛行割掉战俘的鼻子。失去鼻子的古人将手臂割开一个缺口,将手臂固定在受伤的鼻子上,伤口愈合后从手臂上挖掉鼻子大小的一块肉。不过,这和现代整容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早在距今700多年的元代,已有了修补鼻梁的手术了。

在一些小说中常常有易容术的描写,一个人转身之间就变成另外一个人的容貌。易容术也需要精心准备才可以做。应该说,古代易容术大多夸大其词。

《聊斋志异》中,朱尔旦换心后不忘老婆,他老婆身材好,但脸蛋难看。朱尔旦想,陆判官能给他换心,肯定也能他老婆换脸。于是央求陆判让其妻容貌变美。陆判最后给朱尔旦的老婆换了一个头……事实上,古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人是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动不动就在自己的身上乱动刀子整容。

其他网友回答

整形手术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门相对神秘的技术。提起整形,我们往往会想到韩国的整形技术,认为这是一门现代医学技术。而事实上,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整形技术,人工“酒窝”、唇裂修补术等整形技术当时在世界上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手术疗法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学家就开创了这门技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自然也概莫能外。

当人们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或者想要更完美时,整形美容术作为一种医学手段,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翻阅史料可以发现,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整形美容术的记载。而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体的整形美容术最初都是从耳环、鼻环、文身和人造图案等形体装饰开始的。

古人也用鲜鸡蛋清做面膜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代以前就有了穿孔吊环术,即民间盛行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耳环的习俗。

但最初的样式并非像现代这样的耳环,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与后世不同,它是从X孔直接横插进去,露其两端在耳外,以显其美。之后,才逐渐发展为各种式样的现代吊环。

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的整形美容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晋名医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与中医治疗学专著。该书共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在这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鲜鸡蛋清做面膜,以治疗面部瘢痕的方法。之后还有以猪蹄熬成胶体状物做面膜等多种方剂和方法的记载。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

酒窝,亦称笑窝或笑大靥(yè,嘴两旁的小圆窝儿),可以在面部的许多地方出现,多数人出现在颊部,其次是在嘴角旁。

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中,常把酒窝作为女性容貌美的象征。颊部的酒窝被东方女性认为是美的点缀,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性魅力的标记。如今,随着整形美容业的发展,人造酒窝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你知道唐代就有人工“酒窝”吗?

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取“两颊点妆靥”之意,仿若“酒窝”一般。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似“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药书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的记载。当然,无论“靥”字作何种解释,都说明了其作为整形美容术的一种手法,至少在唐代已经被采用。

南宋时义眼术已相当高明

美容磨削术在我国起步也很早,其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北宋。

北宋时期有一部医书名曰《圣济总录》,由太医院所编,共二百卷,分66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圣济总录》里就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在以后的医著中也都有类似记述,而国外最早的报道仅见于1905年。

义眼术(装假眼)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术,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并留下了这方面的记述。如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所载,南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巧匠”为张瞎子装假眼使“人皆不能辨其伪”,可见南宋时的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南村辍耕录》的成书过程很有趣。作者陶宗仪勤于读书与写作,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记录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之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共30卷,取名《南村辍耕录》。另有人说,陶宗仪为了记载资料,将树叶当做纸,《南村辍耕录》是写在树叶上的书。

唇裂修补术曾吸引琉球医生

《晋书·魏咏之传》中记载了“咏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后来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个医生,专门给人做修兔唇的手术。每次做完手术后,都告诉病人暂时只能吃稀饭,要注意少说话;唐代也有做兔唇修补的专家,名叫方干,因为唇裂修补术做得特别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补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