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优质回答:
儿童专家曾指出:看、听、说、练是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最基本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相互沟通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孩子所学的知识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这个阶段要多教孩子儿歌、诗词和故事对话来X语言中枢的发育。
其次,家长还可以通话图画让孩子加深对语言和情绪的理解,可以的话,让孩子通过语言把喜怒唉乐表达出来会更好。
再次,家长让孩子与同龄孩子交往,多和陌生的小朋友打交道,让孩子体会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第四,家长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并给孩子及时的肯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持久的恒心。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大人的期望值要科学,不要拿成人的标准对待,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需要假以时日,一步步来,让孩子有机会一点点进步。
耐心很重要,儿童智力处于发展阶段,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容许孩子慢慢进步,不可操之过急。
然后,要经常和儿童进行沟通,多带孩子观察身边事物,激发他们的兴趣,耐心等待孩子的思考,好好倾听他们的回答。
儿童回答的对错不是特别要紧,可以慢慢一点点地修正。
这样身体力行地伴着儿童成长,提供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很简单,家长从小就要和孩子沟通,刚开始学说话,甚至刚有自我意识,就和孩子讲话。家长要理解孩子咿呀旳意思,和他交流,猜他说什么,也可用眼神交流。当然,家长自己也要词汇量丰富,到两三岁,孩子上幼儿园就不会怕老师,不敢和小朋友讲话了。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三五分钟触景生情地和孩子沟通。我孙女一岁过了就开始说简单的词,两三岁就能用句子和人对话了,四五岁和我讨论人生问题,很可笑。我们一般不给她买复杂的电子玩具。幼儿园放学,她会拿两个娃娃,一两个小塑料碗,几片树叶和小朋友玩过家家,谁出去买菜,谁在家看娃娃,玩得很高兴。也要让孩子对大自然感兴趣,幼儿园门外人行道种了很多花,我们回家路上会一株株细看,她开始编故事,两朵一大一小的是妈妈和孩子,几朵在一起的是小朋友跳舞。对花的颜色她也能分辨,有自己的爱好。并不是我孙女特别聪明,只要家长愿意和孩子啰嗦,四五岁以下的孩子都会对你有回应。十二三岁后孩子不爱构通,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
沟通,就是通过口头的,或者非口头的方式,来交流思想和感受,与他人发生联系的能力。
一个孩子,慢慢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就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成年人之间更好的互动,爸爸妈妈带孩子也会更轻松了。
其实刚出生的孩子,就已经会用声音、面部表情、姿势、身体动作来进行交流。当爸爸妈妈回应了孩子、孩子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习到了一种沟通技能。
来看看孩子出生的前几年,孩子的沟通能力是如何突飞猛进的:
1、新生宝宝
蹭蹭妈XX,妈妈说:“哦,宝宝肯定是饿了,在这里,宝宝吃吧”。
这个瞬间,孩子发出了信号,也收到了亲人的回应。
2、两岁左右的宝宝
急切地指着前方,说:“抖抖,抖抖”,于是爸爸说:“是的,一只狗狗走在前面”。
这个瞬间,孩子了解到:我的亲人们会努力理解我,我更愿意沟通。
3、三岁左右的宝宝
在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和妈妈聊天,说“今天在幼儿园新学的儿歌很好听;但后来胶水粘在手上,好难受……”妈妈一边听,一边问些问题。
这个瞬间,孩子能体会到:我说的话很重要,妈妈很重视我说的话,我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
以下是一些帮助宝宝培养沟通技巧的方法。
1、回应宝宝的手势,身体语言、声音。
当宝宝把手放在妈妈身上、当孩子眼巴巴地看着爸爸……,我们也需要回应孩子,抱抱、X,或是用简单的语言交谈:“妈妈知道你想要XX”。
这些直接而敏感的回应,能让孩子懂得:他的沟通是重要的、有效的。这会让孩子得到鼓励,以后更愿意沟通。
2、与孩子交谈,适当地听取孩子的意见。
和2、3岁孩子说话,需要给他们点时间来回应,所以我们不要太着急。等孩子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再和孩子说话。
而且,我们可以开始问孩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了。
所谓“开放式”问题,就是那些不能用简单的“是、不是”来回答的问题。比如:
“你觉得下雨天,能帮助花朵生长吗?“
“今天的天色这么这么灰暗啊?”
和孩子说话,给孩子表达意见机会,孩子会更自信,觉得自己很会沟通。
3、帮助孩子扩展语言技能。
我们可以用一些游戏来帮助孩子扩展语言技能和词汇量。
比如:假装自己是一条很饿的毛毛虫,很想吃东西!那我们一起来列举毛毛虫想要吃的各种各样东西吧。
4、引导孩子理解非言语交流的信号。
“你看到到弟弟都憋嘴了吗?你刚才扔球太使劲,吓到弟弟了,他不喜欢。我们下回温和一点吧”。
5、尊重、并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能确定自己不会被评判,嘲笑或批评,他会更有安全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那么,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即使不能认可孩子不好的行为,但还是可以理解孩子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你不能扔石头。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打这个枕头。”
6、帮助孩子培养关于“情感”的词汇。
我很“高兴”、“快乐”、“开心”、“兴奋”、“喜悦”……
我很“难过”、“伤心”、“沮丧”、“害怕”、“嫉妒”……
情绪没有对错,不论是高兴、快乐、兴奋……还是难过、悲伤、沮丧……都是每个人必然会体验的。
与其让孩子在产生不好情绪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如在平时,就和孩子多谈论一些情绪,让孩子知道:
现在发生了什么;
我现在的心情是难过/伤心/沮丧/嫉妒……
我不开心,但我知道,情绪总会改变的。
有时,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越提他的伤心事,哭得越厉害”,所以就不敢谈了,而是用零食、玩具之类的东西,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赶紧“止哭”。
但其实,哭,是孩子表达难过的方式,难过是每个人一定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不如在小的时候,在爸X陪伴下,让孩子有机会体验“难过”、并且自己最终从“难过”中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下次遇到难过的事,孩子反而会觉得没关系,他以前也经历过难过的事情,他已经有经验,知道“情绪是会改变的,难过的感觉是会过去的”。
7、叙述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
比如妈妈说:“我正在洗碗。我正在把透明的洗洁精挤进温水中。”
孩子就能听着这句话,看着妈X动作,把“洗洁精”、“挤”、“洗碗”这几个词联系起来。
洗澡的时候,和孩子说 :“我们坐在浴缸。你的手臂,腿和肚子都湿了”。
孩子就能很形象地理解“湿”这个字的意思和用法。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有助于孩子将单词、对象和动作联系起来,口头表达的能力会更好。
8、鼓励假装游戏。
孩子们玩“扮家家”的时候,通常能更X、更没有压力地表达自己。
比如,我们说“泰迪熊最害怕打预防针了”,而不是“我X宝最怕打预防针”,那孩子会觉得更安全,更容易在“扮家家”游戏中,和爸爸妈妈沟通“打针”这件事。
扮家家,也让孩子有机会承担不同角色,去考虑不同的人可能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有助于孩子的发展语言、理解别人、和他人共情,这些能力,对沟通都是很有帮助的。
9、爸爸妈X指示清晰、要求明确、适合孩子的年龄
通常,对1岁的孩子,爸爸妈X指令有一个步骤就够了,比如:“去捡球”。
对于一岁半以上的孩子,可以给稍微复杂一点的指令:“请到你的房间去拿你的鞋子”。
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保孩子看着你,再给孩子提要求。而且尽量指示清晰、要求明确、循序渐进。一次只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做好了再说下一件。
最好不要:唠唠叨叨。
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理解能力也有限,使用冗长、复杂的语言,往往会他们感到困惑,从而失去兴趣,放弃沟通。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沟通能力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表达自己,理解别人,说服观点,同时感到让人愉快。
那怎么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其实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家庭”
首先让孩子敢于说、敢于表达自己,先不要管说的是否正确,更不要因为孩子说的不对或者不恰当而直接批评、指责、嘲笑孩子,那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很多内向的孩子都是因此才变得不爱开口的。
多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他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这样能说之后,其他的能力会在与家人、与小伙伴、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慢慢完善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