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谁向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

网友提问:

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优质回答:

汉武帝曾推行过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一统的政策,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首先得说清楚汉武帝最后选择儒家是有必然性的,而本篇的讨论是在完全忽略这些之后才展开。   

独尊儒术后,汉朝开始重用儒生或偏向儒家思想的官吏,在此基础上建立治理国家的文官X;而这个不局限于汉朝,也在后世对古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X,其核心思想的基础是《易经》、《尚书》、《礼》、《乐》、《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后来又经过南宋朱熹之手编纂修订出了四书,它们由内且而外地对我们整个国家X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经典首先会变成历代读书人的必读,因为这是文官X的门槛,也逐渐因此在后世成为积累学问的门槛。

但如果独尊的是墨家,最明显的肯定是汉朝时候的经典和门槛就会变成《墨子》、《胡非子》等著作,而后世又会由经典引起无限的讨论,出现众多关于墨家学说详细问题的书籍文献,再有墨家的集大成者使墨家学说出现阶段性的发展,直到我们今日尊崇的文圣也会由孔子变成墨子和他原本籍籍无名的许多传人。

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里,墨家人的故事起码要多一倍;学生的课本里,墨子的作品和全身像肯定会多许多,而且比现在的X美观。   外在的变化还能联想出种种,但更重要的则是儒墨两家思想分歧对于X性格的不同塑造,最终或许会影响我们的X的发展和在某些重大事件上的决策。   

儒家与墨家第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

儒家主张博爱,但爱是有分别的,墨家却主张无分别之爱,即“兼爱”。

“兼”,意思就是既这个也那个,既爱自己的父母也爱别人的父母,即“视人之父若其父。(《墨子》)”这样的思想或许会直接改变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因为儒家使我们下意识地接受家庭在生命中的分量非常重,“成家”对于大多数人其实比“立业”更值得操心;但墨家的原则却有点与基督教相似,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墨家为尊可能会改变中国人对家庭、慈善、社会的一系列态度。   

儒家与墨家的第二个显著不同就是由第一个延伸而来。

因为从我们作为“人”的视角来看,谁生了我和谁生了别人不是区分很清楚吗?那怎么看才会得到天下父母皆“父母”的结论呢?只有越过个人视角,从人人平等的上帝视角来看。上帝视角,或者用中国古代的常用说法——“天”,视众生是平等的,既然众生平等,那么重等级的儒家所主张的天子之礼X之礼等等,岂非白花阵仗?

所以墨家很反对儒家主张厚葬所谓身份高贵的人,如果尊墨家,皇帝就不应该修陵墓,X也不应该大张旗鼓地陪葬金银,人死只需薄葬。

这种想法在今天倒实用,只是可能今天我们得少很多帝王陵著名景点,也少发掘不少金玉古董。

而且墨家所主张的平等,不是像厚待我父亲一样厚待别人父亲,而是像薄待别人的一样薄待我的,所以中国人今日头上还重重的“孝”字、每逢长假大规模迁徙归家的习惯,等等,可能都会被改写。   

原因则是墨家的最显著特点:极端的实用主义。

比如之前提到薄葬,墨家当然觉得薄葬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就应该投入生产实用中嘛。既然要平等,那大家就都平等地减薄待遇嘛,这就是墨家的“节用”。   

“节用”来源于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所属的小农阶级。在春秋战国这种铁犁才使用不久的年代,没有系统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知识,也没有方便省力的农业器具,那时的农民不仅生产效率低,且时逢战乱,物资经常匮乏,所以在墨家眼里,一切都十分有限,需要节省和提高效率。所以,实用主义才是墨家的真正原则。

在实用主义原则下,墨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其他诸家望尘莫及的。

如果真以墨家为尊,很可能在X社会后期就会改写科学家被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偏见和走投无路的情况,甚至改写清代最终视科学为“奇技淫巧”,导致整个国家科技停滞,最终落后挨打这种痛心的下场。   

然而也不尽然是好事,因为墨家坚持绝对的实用,所以“不实用”的东西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想进电影院、游玩迪士尼你就死了这条心吧,艺术、娱乐这些不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是不该存在的,生活的“进一步享受”是浪费。

说白了就是以自苦为极乐,日夜不休,如同大禹治水。“非禹之道也,不足为墨。(《庄子》)”

倘若是这样,那么诗词歌赋又要置于何地?被瞧不起的是不是就会由科学家变成诗人、文学家、艺术家?

我们不得而知,万一如此,少了李白苏轼这些文坛大咖,中华文化又如何能有我们所见的惊艳璀璨啊。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天下不堪。”语出《庄子》,道尽墨家。但无论儒墨百家,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经过变革与融合去适应时代的需要。

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有人生前孝悌,死后薄葬;既生活简苦,也才华卓然。

思想存在的意义,最终是要更好地为人生服务。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墨家思想没有可行性。

墨家遵守的是“兼爱”的思想,就是“兼相爱”,也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无差别的爱。

这是相对于儒家提出的“仁爱”来说的,“仁爱“的思想就是对所有人的爱都是有差别的爱,要求一个人先从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始爱,然后这种爱逐步扩散到社会、国家以至于整个世界,而爱的程度是逐级递减的。

墨家之所以提出“兼爱”,就是因为墨家看到了儒家“仁爱”思想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人是从自己亲戚朋友开始把爱逐步扩散到整个社会、国家、世界,而这种爱是逐级递减的话,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来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爱才应该是最多的。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大公无私的爱,实则是极度自私的爱。

但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有很大的问题,一个人就常理来说,不可能对他人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爱,儒家的“仁爱”是有根据的,你的爸爸妈妈都自然是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孩子自然是你的孩子,你天然就对他们有爱,而一个陌生人,你也不认识他,怎么可能对他产生爱呢?而且对任何人都是无差别的爱,也就是说,你对爸爸妈妈以及自己的孩子的爱和任何人都一样,这在现实中是没有人能做到的。

墨子穷尽一生施行自己的理想,日夜奔波劳累,以至于腿上X(因为走的路实在太多了,腿上的毛都被路边的杂草撒的刮去了)。

那么如果施行兼爱思想,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就从“兼爱”思想的逻辑往下推便知道了。

儒家主张仁爱,仁爱的结果就是爱是分等级的,分了等级,那么社会就会不公平,其结果只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所以就要施行“兼爱”,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前者讲平等,后者讲互利,平等就公平,互利就正义。

墨子主张的合理社会是劳动者的天堂,是社会主义,墨子高度肯定劳动的价值,社会财富分配原则就是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墨子主张按劳动分配社会财富,各尽所能,机会均等,每个人都要劳动,要为社会做贡献。既然是社会按劳分配,按能力分配,那么社会的管理则是有能者举之,无能者下之。尊卑贵贱,都是根据能力分配。

但墨子的学说中,公平正义,人们需要,互惠互利人人相爱,人们需要,但是每天劳作一起过苦日子,人们不需要。在墨子看来,只要大家都一起过苦日子就是幸福,但这种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叫苦不迭。

为了实现这种理想,墨子主张天下选最贤能的人担任国君,地方上由最贤能的人担任地方长官。而对于国君和地方长官,所有人都要无条件服从。所以后来的墨家实际上成了恐怖组织。墨家的首领巨子,对弟子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的所有的言行,弟子都不能反对只能无条件服从,哪怕是要弟子们去上刀山下火海,弟子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

这样的社会,谁会想要?谁会服从?

所以墨子的主张根本无法实现。

墨子的主张刚出世的时候,名动天下,一时间成为显学,但是迅速没落,以至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只有寥寥20几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实际上,当时的儒家、法家以及道家后来都成为了千年来X王朝的主流思想,只有墨家被历史迅速埋没,其原因就在于根本无法实行。

如果按照墨家的学说,那么汉武帝就不能当皇帝了,他要把皇位给一个最贤能的人来当,所以汉武帝时不会这样做的。天下的百姓也不会这样做,因为天下的百姓虽然也要公平正义,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好的生活。为了公平正义而失去没有的生活这是谁都不想要的,可以说,只要有美好的生活,哪怕没有公平与正义,人们也是可以接受的,最多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墨家在战国时期就不存在了,但也融入了政治制度中。

如果汉武帝的时候单独拿出墨家来尊崇,那简直太可怕了,墨家的三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是什么呢?主张国君对子民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这个早被儒家批判过,和禽兽没有区别。“非攻”自然也违背国君开疆拓土的意志。“尚贤”则主张可以禅让给贤者,这种观念在战国前期风靡一时,秦孝公曾就想禅让商鞅,但是根本都不现实。还有“节用”“节葬”,主张国君勤俭节约,这能忍?

所以尽管在战国前期,墨家和儒家平起平坐,形成“非儒即墨”的形势,但很快消失了,说到底就是不符合君主X制度的需要,而且墨家还是有团体组织的,不就是一X黑涩会吗?不过,墨家的主张也没有完全灭绝,实际上不少被秦法所吸收。墨家其实提倡高度X的,比如“上同”,就是认为政令要高度统一;比如“尚贤”,虽说是提拔贤者,但是标准完全在X者手上,这样一来为世袭也提供了便利。

《吕氏春秋》有多处记载墨家巨子和秦献公交流的故事,证明墨家确实一度融入了秦法,可以说为之后的商鞅变法提供了一定制度基础。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了解答这道题,我特意翻开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寻求答案,像我这么认真好学的人,不多啦!

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是,罢黜的百家,纵横大概数了数,说有一百家是扯淡,主要就有那么几家,儒家、法家、道家算是主流,其他的还有墨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说是百家,很多应该是凑数的。

正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交相辉映,因此被称为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的迸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说儒法道三家是主流,而将墨家当做是非主流,实际上是有偏差的,至少在战国时期,墨家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尤其是在哲学方面,墨家的思想几乎可以与儒家和道家相匹敌了。

墨子出身卑微,是造车的工匠,也就X,相对于其他的思想流派来说,墨家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是古代民间团体组织的先驱,因此,才能有重要的影响力。

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就是提倡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不要进行没有意义的兼并战争,墨家的主要使命就是到处呼吁和平,阻止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中央X已经是大势所趋,墨子的思想必定是不符合时代的,所以在战国后期的时候,墨家思想就已经没落了,秦国统一之后,采取以法治国,墨家思想便不被人所重视了。

秦国最后用实际证明,步子迈达了,容易扯到蛋,尽管秦国的很多政策都超越了时代,但也因为不符合时代,而没有稳住统一的局面,不久就被X了。

在秦末农民大X,以及楚汉战争,经过多年混战后建立的汉朝,X者更倾向于采取道家的黄老之术。

汉文帝、汉景帝时,都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恢复农业生产,稳定XX秩序,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际上,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块,还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汉武帝时期对儒家的思想,并没有我们现在认为的那样认真,实际上汉武帝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思想,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董仲舒提出的压根就不是纯正的儒家思想,而是经过改良后的,符合X王朝X的。

但是汉武帝在尊儒术的时候了,实际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儒家学说中维护X的部分被留了下来,而孟子的那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则没有受到重视。

从根本上来说,汉武帝实际尊崇儒学,也是外儒而内法,间杂百家的思想。

这就说到问题的症结了,汉武帝采取的既不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更不可能采取墨家学说。

比如儒家被剩下的仁爱学说,跟墨家的兼爱,仅仅一次之差,然而二者的差别却是千差万别。

孔子的仁爱是讲究血缘关系、登基秩序的,不是说随随便便的仁爱,相对来说,墨家的兼爱则拥有无差别的爱,将王公大臣和普通百姓画为等号,在战国时期因为受到老百姓的推动而成为显学,到XX建立之后,根本不会为X者所接受。

虽然说,历史不能用来假设,但是汉武帝真的采取独尊墨家的思想,对中国来说,将会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程影响。

在我看来,墨家思想其实更接近于西方近代思想中的平等成分,更加强调平民的权力而遏制X的发展,所以,如果大力推广墨家的思想,也许多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选题选难了,自己写起来都费劲,大家将就看一下吧!不喜勿喷!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汉武帝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意义。

主张汉武帝倡导“儒家学说”的董仲舒,而且汉武帝继位之初,并没有对于各派学说有一定的偏爱。汉武帝的这种思想X的建立是在董仲舒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渐渐开始对于学派有所去呗对待。

但是,汉武帝之所以有所偏爱,也是因为儒家学说所倡导对于他治理国家有用的一部分思想。

那一部分思想?

—儒家学说中所倡导的“大一统思想”。

汉朝的建立是从诸侯割据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那么想要诸侯割据的里面是一定会影响到这个王朝的,所以,此时汉武帝所尊崇的大一统思想,对于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各地刘姓诸侯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汉武帝的心里明白,想要将汉朝塑造为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必须从思想的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只要不断的给那些刘姓诸侯输入大一统思想,才有可能真正的解决刘姓诸侯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主张的是“天人学说”,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哲学。

所以,在墨家所倡导的理念之中,“天人”是万物生灵中的唯一X,而“天子”是作为“天人”权力的指定行使人,这样的学说理念,对于X者来说恰恰可以让普天之下的民众觉得天子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

这样一来,无疑可以为帝王和民众之间拉开一道常常的距离,让黎民百姓不至于产生觊觎皇权的潜意识。

墨家的这种学说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为了迎合X者而刻意为之的。

而董仲舒所提倡的儒术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儒家学说”。

我们所知道的儒家学说其实是排斥神鬼学说,但是董仲舒在于年轻汉武帝较为著名的“天人三策”中,其实是掺杂有神鬼学说的,毫无疑问,董仲舒所做的这一切也在可以的迎合这位年轻帝王的心里需要。

因为董仲舒的心里面明白,汉武帝需要的不仅仅是“儒家学说”,而是利用儒家学说的柔和一面来实行自己的XX,这才是汉武帝最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关于尊墨家学说一说,其实汉武帝正是在实行着墨家学说,只不过是被披了一层儒家学说的羊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