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五千言《道德经》 X五千言和道德经

网友提问:

X《道德经》五千多字,把天下所有事理都言尽了,你认同吗?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历代都有众多人学习、研究、探求《道德经》,还出现了许多大家,但对《道德经》价值、作用、意义等,很多人还是不能很深入的理解,或者理解偏颇,也才有今天这个问题的讨论。

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道德经》里到底说了什么?

《道德经》涉及的内容确实很广泛,但最核心的有三个方面:一、对具体社会、对人的认识、评判、指引等;二:哲学观点(为了说起来方便,我们用哲学这个西方文化的词),哲学观点是X社会思想的来源;三、修炼经验的总结。

其实,再深入推究一下,X哲学观点的产生,是他修炼的一个结果,或者说,X通过修炼看清楚了宇宙的本源,提出了“道”的理论(X之前有道的提法,但没有文字和理论留下来),提出了道派生的哲学观点。就世界文明史来衡量,X的哲学思想是最接近宇宙本质的,最能揭示宇宙间事物之理的哲学思想。

新近“黑洞”照片的面世,再一次证明X“宇宙生成模式”的正确。X在定态中看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X说宇宙原来没有,“道”生了气,先天一炁,然后气分阴阳,再然后有“三”,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物质,五种属性的物质千变万化,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丰富多彩。

宇宙诞生于气,这已被当代核物理学、天文学证实。大家一定会问:X是怎么得到这些的呢?内求!以自身的小宇宙,体察天体这个大宇宙,因为两者同源同质,同一生成程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他是这样求得的。

宇宙的本源找到了,万事万物的存在之理、演化规律就搞清楚了。老先生在两千五年前送给了我们一把钥匙,能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

剩下的,是我们怎样用好这把钥匙的,来打开我们自己的蒙昧,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种种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事出有因,果然精!只是俗人难悟懂,万家评论万家理,有字就在无字中。X说尽神人话,明话暗藏万理通,人生易老病夭折,明外生命真功程。

其他网友回答

X《道德经》五千多字,把天下所有事理都言尽了?

不会吧?

要在过去,首先儒家弟子们就不同意。

南宋林駧所著《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载:“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其《注》说:“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这大约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法的出处——半部《论语》,要比《X》的五千言厉害多了。

再说,释教弟子大概也不会同意。晋末高僧道生云:“返迷归极,归极得本。”这需要皈依佛门才可如愿。

进一步说,现在的很多学生以很可能不同意。学数学的说,五千言能让我高数不挂科么?学物理的说,《X》能解释相对论公式么?学化学的说,读了这部书,该上分子化学的课还得上呀?现在国内外的医生说,五千言也好五万言也好,都代替不了对病毒的研究……。

所以,一部书可以言尽天下事理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西汉刘歆将其中有影响的,概括为“九流十家”。

但也在西汉,董仲舒谏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设五经博士。从那以后,历代帝王,基本上是把儒学越抬越高。

当然,也有例外,唐朝开国皇帝姓李,称X是其祖先,崇奉道教,儒学和佛教都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严格来说,汉以后的各朝,大致上是外儒内法,间崇道教和佛教。

这就是中国两千X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史实。

这样的意识形态,对于维护维持各代X,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思想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阻碍作用。

清乾隆年间,皇帝敕令编辑《四库全书》。担任执行主编的纪晓岚说:“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编辑《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文化工程,功不可没。

但是,纪晓岚的这段话,即代表了满清帝王对传统文化和世界形势的认识,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主流知识阶层的思想高度和眼界。

这个时候,是18世纪的后半叶。

当时,中国以外的世界,正兴起着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由此引起的政治革命。

仅就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来说,二者相互促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蒸汽机为工业机械化提供了全新动力,使蒸汽机车和铁路成为现实;珍妮纺纱机把纺织劳动生产率一下提高数十上百倍;蒸汽机和纺织机械的发明,又大大促进了钢铁业和煤炭生产;交通业和通讯业也由此突飞猛进,1866年,大约正是纪晓岚写下前面那段话的时候,横越大西洋的电缆铺设成功了。科学也大踏步前进。仅就当时的化学来说,就在煤里,提炼了煤焦油;在煤焦油里发现了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化学制品、烈性X、香橙花精和数百种燃料。

可中国当时最高X者和他的众多谋士们,还在关起门来自得其乐。

中国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也就是16世纪初开始,特别是17、18世纪落伍了。

悲载!惜哉!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思想上因循守旧,抱着老X的思想遗产津津乐道,不思改革进取。

其实,先秦诸子的学说里,就不乏变法革新的思想。但X者总会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天不变,道亦不变”,专门从“百花园里”挑拣那些适用的奉为圭臬,识了字的,只能读“四书五经”;想当官的,也必须会做八股;凡主张有所创新的,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以上种种,成为中国两千年X社会的历史惯性。

上世纪初爆发的新文化运动,恰恰就是要打破这种阻碍中国发展的“惯性”。

没有思想上的解放,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前进。上世纪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不然,何以会有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X》一书,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其极其宝贵之处。但是从其社会治理思想来说,又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去。

X的“物化”学说,只讲到了物极必反,相互转化的层面,远不如庄子的“物化-自化”所包含的发展思想深刻。

现在好像很实行讲“国学”,但钱穆先生早就认为,“国学”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还有一些观点似乎认为,或者《X》,或者《易经》,或者其他的什么古代典籍,已经穷尽了史上的所有学问。

这样的认识,和纪晓岚的说法,有多大区别呢?

最关键的是,真的能靠一两部几千年前的古书,就可以让中国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么?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不认同。

但是如果改成:X《道德经》五千多字,把人间的大事理都说透了,就差不多了。

人间事理千变万化,岂止千万,更不是五千字能够说透的,尤其是具体的小事儿上,有的甚至无理可讲,例如家务事,X难断家务事,找《道德经》出来也怕无能为力。

《道德经》讲的是人间大道,更恰当些。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愿意神化《道德经》,但却不知道《道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判断书籍的性质,要从其产生缘起来探讨

提到《道德经》,读没读过、了解不了解的人都会说是一本哲学著作,是中国朴素主义哲学的起源,一切抬高、溢美的词汇纷纷出现,其实有点荒谬。哲学思想固然有,只是副产品而已。

X作为春秋乱世时期的人,是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那道家是做什么的?和儒家、法家、墨家一样,也是出来救世的。面对礼崩乐坏、X雄分立的社会,他们都提出自己的统一天下的想法。道家也不例外。

那么,还认为《道德经》是讲述那种玄之又玄的哲理吗?并不是,它和《论语》、《韩非子》等一样,是讲述如何结束乱世、治国理政的著作。我们来看它第八十章的内容: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些明显是社会治理的方法,无关哲理。

一本探讨社会治理的书籍说尽世间一切道理,可能吗?

显然不可能。其主观意愿就不在讲那些玄之又玄的哲理,又怎么可能用5000字说明白呢?

《道德经》的哲理是被后世解释出来的

说实话,这本书和其他诸子百家的风格确实不太一样,于是就被后世的人关注、研究。元代就曾经有说法,《道德经》注本有三千余家。就是现在流传至今的还有一千余本。

这里面有学者一类的,如王弼注解的,也有道士的解读,如吕洞宾、黄元吉一类的。越说越玄,其实很多都是扯了X这一张虎皮,来讲述自己的理解。道家和道家没太大关系,只是思想有些交集,硬贴上去而已,两者时间产生差得远。

后世对它的注解越来越多,汇集起来,就显得《道德经》表述的哲理越来越深奥,其实这是几千年下来不同时代的人共同的思想聚合。X自己也未必想得到,自己的书还能被这么解释。